养好肺,先化痰:中医2个祛痰方法,你用上了吗?
平时走在路上,经常会看到一些不注意卫生的人随地吐痰,不仅丢了素质,还影响其他人。这些人或许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么多痰。也有一些人,只要一感冒就会感觉喉咙里有痰吐不出,非常难受。随地吐痰是一种病,痰多也是一种病。
从西医的角度来说,痰主要是指人体呼吸道的分泌物,是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症状之一。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痰的产生与五脏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脾。因为在人体内,脾的作用主要是运化水湿,也可以说是痰的源头。如果脾的功能受到损害,发生异常,那么运化水湿的功能就会减弱,水液代谢也出现问题。
同时,当风邪或寒邪侵肺时,使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而且脾主运化,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
痰湿形成之后,就会诱发各种疾病,引起头晕脑胀、咳嗽痰多、胸闷气喘等症状。痰湿积聚不仅影响食欲、让人精神不振,还会影响人的体型和容貌。有人面部虚胖、肤色晦暗,也有人满面油光痘痘丛生,这些可能都是痰湿积聚体内,脾胃对水液、食物的消化、运输不良造成的。所以,中医才会有“怪病多痰”“百病皆由痰作祟”的说法。
具体来说,痰多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体质虚弱,脾虚不运,导致体内水湿滞留,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大量堆积之后形成了痰。
二、饮食习惯不良,过量摄入生食、水果或者肥腻的食物,致使中阳被伤,胃里浊气郁蒸,酿湿生热,水湿聚集,从而产生大量的痰。
三、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气管炎等疾病造成的多痰,由于病症伤到了肺气,导致肺不能及时疏散体内的水湿,肺气不利造成水液滞留,便慢慢形成了痰。
四、患有鼻炎,在炎症的作用下,鼻粘膜分泌大量脓性且粘稠度很高的分泌物,在运送过程中黏附在鼻咽处,形成痰。
人们常说:“肉生火,鱼生痰,豆腐白菜保平安。”会养生的人,往往对痰很重视,预防生痰或者有痰就治。可以通过饮食或者中药来祛痰,比如这些中药就有祛痰的作用:
菖蒲,可以通窍祛痰、祛湿开胃;白芥子,主治寒痰喘咳,咳喘痰多;紫苏,清肺气,化痰气;川贝母,具有止咳化痰的效果;婆妇草,可以润肺化痰。
除了补脾肾,要想避免多痰,生活中还应做到:
一、避外邪
身体与随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外界气候的变化也影响这痰的形成。比如因感染风寒而引起感冒、咳嗽等病证时,也会有多痰的症状。或是居住环境潮湿,困阻脾阳,使水液不化而形成痰。所以,要想避免生痰、多痰,就要顺应四时变化,做好相应的保健措施,保护脾、肺,避外邪。
二、重饮食
痰湿体质的人饮食要清淡,少油、少盐、少冰、少糖,太甜的、油腻的、咸的食物不利于脾的运化。此外,还要细嚼慢咽,吃七分饱。
痰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就像存在于体内的一颗定时炸弹,能引起多种疾病。所以,如果平时经常想吐痰或者痰卡在喉咙里吐不出来的,一定要进行自查,调理脾肺,如果调理之后没有多大效果,就要去医院寻求帮助,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