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偏要输液?明明吃药休息就能解决问题!
不给开输液就是敷衍了事、不负责任、耽误娃的病情?
若把人世间比作大海,孩子们的笑脸本应是那些游荡在海底的鱼群划过一抹掠影。但有个地方,你看不到孩子们可爱的笑脸,却能远远地听到他们歇斯底里的哭喊。这个让无数孩子捶胸顿足、泣不成声的地方就是“输液室”。吃药好得慢,只有输液才好得快。
孩子吃药麻烦,还是输液方便!
!

输液就是补充营养,增加免疫力……
1 为什么大家觉得输液起效快?不可否认,静脉给药确实是药效迅速,作用可靠。药物以液体的形态直接进入人体血管,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吸收快,作用迅速;且药物不经过胃肠道,不受消化液及食物的影响,剂量准确、易于控制;同时能迅速补充身体丧失的液体或血液,非常适用于抢救危重患者。但现实生活中往往一个普通的感冒,绝大多数的人也还是愿意选择输液治疗。为什么输液会给大家带来如此“立竿见影”的深刻影响呢?首先是一些感冒时的发热,虽然理论上经常劝大家感冒时多休息、多喝水即可。但实际上感冒难受时真的是喝不下去啊,往往选择了输液却能迅速降温,尤其是一些“三素一汤”的神仙疗法。大量使用输液,维生素+溶媒,激素+溶媒,抗生素+溶媒,这么多冰冷的溶媒液体进入体内,自然会起到降温的作用。这就好比我们机体发热时是一个“烧水壶”,输液就是往里面加凉水,加过凉水后的水温自然就降了下来。可能今天的家长对于娃们的健康尤为重视,经济条件都好了,有能力为娃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但是有一种冷叫“你妈妈觉得你冷”,同样也有一种责任叫“你觉得输液是对娃的负责”。
对于我小时候可能想输液家里的条件都不允许,生病了要硬抗,实在扛不住了我妈就把“大白片(安乃近)”融化到冰冷的白汤匙中,像极了邪恶女巫在配制毒药,诡谲的脸上透露着一丝厌烦的对我说:“快喝,一点都不苦,喝完病就好了”。
注意啦:诸如阿司匹林、安乃近、尼美舒利等退烧药因副作用较大,已经不建议给孩子用。
其次就是输液中不可避免的不溶性微粒,这些不溶性微粒进入体内是代谢不出去的,一旦拥有,终身伴随。那这些微型颗粒都是源于哪里呢?有生产过程中包装原材料吸附的塑料微粒,有配药穿刺橡胶塞时的橡胶碎屑,有配制药物期间空气中的纤维、毛絮、尘埃等,有药物本身存在的微粒,有切割安瓿时飘落的玻璃碎屑,还有粉针剂溶解不完全、药物之间的理化性质变化等产生的微粒。这些微粒可在特定部位叠加堆积,引起组织损伤、器官病理改变等。2 没有合适口服剂型的药物、口服明显降低生物利用度高药物——说白了就是有些药只能注射,口服无效。 3 疾病严重、病情进展迅速,需要紧急治疗,需要很高的组织药物浓度,而口服给药达不到有效浓度。每天在医院中能看到很多家长和娃,有的娃在听到自己不用打针时的状态简直是欣喜若狂。只要不打针,甭管多苦的药都能一饮而尽啊。都说能给成年人沉浸在悲伤之中的心灵带来希望的,是那微醺的玉杯。而带给娃们希望的大概就是一句“吃点药吧,不用输液”。
参考资料:
守护针尖上的安全:中国输液安全与防护研究蓝皮书:2016年版/赵志刚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