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医用《伤寒论》治感冒能够一剂见效
中医和西医思维方式的差异
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有一次爱迪生递给他的助手一个灯泡,让他给出这个灯泡的容积。几个小时过去了,爱迪生发现他的助手拿着皮尺,在纸上列出了一大堆复杂微积分的公式,还在满头大汗的计算。“天哪!”爱迪生当着他博士生助手的面,将水倒满灯泡,然后再将灯泡中的水倒入量杯中。灯泡的容积就出来了。
在这个故事中,爱迪生的助手的思维模式是微观->宏观的方法,也就是要将一个对象的所有细节全部精确掌握,针对每一个不同形状的灯泡,都必须通过相应的测量计算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而爱迪生的思维方法是宏观->宏观的方法,不管什么形状的灯泡,都可以几秒钟直接得出结果。
类似的,西医认为如果不知道具体的病原体是什么,就无法治疗疾病。并将此看成是真理。西医从微观入手,从分子水平研究人体生理和代谢,并以此开发药物,是化简为繁的方法;只要一个细节出错,结果必然出错。这就是西药开发成功率极低及副作用不可避免的原因。
中医的思维方式和西医最大的不同,就是:
A 西医关注细菌,病毒,癌细胞等,它一定要找出一个敌人,然后杀杀杀,以为杀死敌人,病就好了。
B 中医关注人体的功能,使用药物或养生的方法,纠正人体功能的偏差,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所以,西医注重检查,验血、拍片、切片、培养、化验......没有检验报告,西医是不会看病的。
中医呢?中医有个著名的“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也就是说,中医关心你作为一个人,所具备的基本生理功能,寒还是热啊?出不出汗啊?吃饭怎么样?大小便如何啊?
也就是说,中医采用了化繁为简的方法,不管你病原体是什么,只关心它对人体的机能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然后纠正这种影响就可以了,你不需要关心一个容器的形状和尺寸,也不需要知道病原体是细菌还是病毒还是衣原体。
为什么好中医这么少?由于中医的评判标准和教育体系出了问题,造成大部分的中医都不合格,病人又没有办法鉴别,所以很多人都认为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或者没什么用的慢郎中。简单的说靠中药治病的中医主要可以分为两派:
好中医的标准就是紧密配合人体的生理功能看病开药:
常见的是按照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的指导,平均每方用药4.7味,药精力专,紧密配合人体的生理功能开药,效果很好。这类中医属于稀缺物种。
庸医则按照稀里糊涂的玄幻理论看病开药:
平均每方用药16味以上。一搭脉:哦,心脉有点火,加两钱黄连。嗯,肝有点阴虚,加三钱白芍、五分牡丹皮;肾脉很弱,加一钱地黄;血分有些热,加三钱生地黄;气分虚而有湿痰,加两钱参须、五分半夏、两钱苍术……大部分中医都是这个层次的,所以才有吃了好像有点好,又没有什么大用的感觉。
《伤寒论》如何治疗感冒?感冒是外感的病,病邪入侵。一开始的时候,是表症,主要表现是脉浮,怕冷。根据出不出汗,分两种情况:
1. 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这种情况就是桂枝汤。
2.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无汗,脉紧。这种情况就是麻黄汤。
桂枝汤: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
这个药物的机理是大概这样的: 桂枝增强心脏的力量,白芍加快静脉血回流。桂枝和白芍,就是起到加快人体的血液循环,增强人体免疫力和排泄废物的功能,通过出汗的方式把病邪排出体外。因为在出汗,所以人体津液在流失,需要通过生姜增强肠胃功能,大枣补充肠胃的津液。而甘草具有解毒的能力。
喝完桂枝汤,要喝点热稀饭助药力,再盖上被子休息。身上微微出汗,汗出病解。
麻黄汤:桂枝,麻黄,杏仁,炙甘草
这个药物的机理是大概这样的: 因为寒邪束表,不能出汗,所以需要用麻黄将毛孔打开发汗,同时用桂枝增强心脏的力量,再用杏仁润肺,补肺的津液。甘草可以解毒。
吃过麻黄汤的反应就是心跳加快,出汗,汗出而解。一旦出汗,就马上停药,不然会造成津液缺失,体力虚弱。如果是心脏不好的人,喝麻黄汤心脏会跳得很厉害,慎用。
其实对一般人来说,得了感冒喝点水好好休息,不吃药一周也就好了。如果对症吃桂枝汤或麻黄汤,基本上是一副药就解决问题。
上面就是感冒初起病邪在表(太阳病)的主要情况。
这里还有一些变化,比如这个中焦有湿热,舌苔黄厚口水多,喝了桂枝汤会气喘,或者这个本来有哮喘,或者感冒同时咳嗽厉害,就可以在桂枝汤里加杏仁、厚朴。杏仁能够去肺热、化痰,厚朴可以祛湿。
在比如爱喝酒的人,因为酒伤胃,或者本来是胃溃疡的人,喝桂枝汤有可能吐,这时可以用葛芩连汤。
再比如如果一会儿发冷一会儿发热,那可能就是要桂枝麻黄各半汤。如果是麻黄汤证,但又多了烦躁,就是感冒转成了肺炎,这时就是麻黄汤加石膏,成了大青龙汤证了。如果肺炎没有大热,可以用麻杏石甘汤。(非典型肺炎就是大青龙汤或)如果里寒甚,则可能变为小青龙汤。
再有就是如果用错药了,发汗过度或者误用泻药,各有补救的方法。
如果太阳表证没有治好,那病情就会发展进入下一阶段,变成阳明证或者少阳证。
阳明证:进入阳明证的特点,就是但热不寒。这里主要又分两种情况:
1. 经热:是发汗太多或其它原因,造成血管里的水分不足,好比汽车冷却液不够了,体温就会升高,壮热。这时就用白虎汤。
2. 腑热:发汗或其它原因把肠胃里的津液发掉了,造成大便干燥,便秘,几天不大便而发烧。这时就用承气汤。
少阳证:这时候病邪侵入了三焦系统,类似西医所说的淋巴系统。
这时候的主要症状就是:往来寒热,胸肋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这时候呢,主方就是小柴胡汤和大柴胡汤了。
上面就是感冒发烧肺炎的前期主要变化。到这一步病是很好治的。基本上就是一剂知,二剂已。后面病情如果没有治好,进入太阴、少阴、厥阴(入脏)的话,就比较危重难治了。我们一般人会用上面的这些方子就足够了。
《伤寒论》中方子的动物实验动物实验也验证了《伤寒论》中部分药方的功效。比如下面是一个桂枝汤的动物实验结果(来源《经方剂量揭秘》,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年3月第一版):
注射酵母制造小白鼠发烧模型,服用大剂量桂枝汤的白鼠体温很快恢复正常,与空白组一致。作为对照的模型组高烧基本未退,小剂量桂枝汤效果处在两者之间。
这个实验证明了足量桂枝汤的快速退烧效果。
各组体温变化
中医的发展方向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人体这样巨复杂的系统,西医从微观入手,从分子水平研究人体生理和代谢,并以此开发药物,是化简为繁的方法;只要一个细节出错,结果必然出错。这就是西药开发成功率极低及不可避免副作用的原因。
而如果直接从宏观角度研究中药药方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并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制定出客观标准,规范中医用药的标准化和教育体系,应该是中医可行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