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亿合作新进展!两知名药企联手
行业集中度提升的表现之一,是渐趋频繁的产品交易
来源 | 赛
柏蓝(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作者 | 小春
01
合作继续,引入五款肿瘤药
近日,百济神州宣布完成对诺华5款已获批且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的抗肿瘤产品的许可引入交易,并将在中国境内指定地区(称作“广阔市场”)进行营销、推广和销售。
这5款产品包括:BRAF抑制剂泰菲乐(达拉非尼)、MEK抑制剂迈吉宁(曲美替尼)、VEGFR抑制剂维全特(帕唑帕尼)、mTOR抑制剂飞尼妥(依维莫司)以及ALK抑制剂赞可达(塞瑞替尼)。
2021年12月21日,百济神州扩大与诺华制药的合作,双方达成协议,将在北美、欧洲和日本共同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百济神州在研TIGIT抑制剂ociperlimab,合作金额最高达30亿美元。
也正是通过这次协议,百济神州获得了上述5款产品的部分推广权。
百济神州方面对赛柏蓝表示,目前双方仍在进行进一步对接。
上述产品中,达拉非尼和曲美替尼已于2019年12月在中国获批用于黑色素瘤的治疗,下一步则是探索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新适应症。据米内网数据库,曲美替尼/达拉替尼联合疗法2019年全球销售额实现13.38亿美元,同比增长15.8%。
帕唑帕尼近年来全球销售额在7亿美元左右,2014~2018年的全球历年销售额依次为7.32亿美元、7.29亿美元、6.39亿美元、7.12亿美元与7.27亿美元。
依维莫司和塞瑞替尼在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后销售额迅速增长,前者2019年国内样本医院销售额3018万元,同比增长30.09%;后者2019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销售额为1.93亿元,同比增长844.78%。
据了解,
中国的“广阔市场”包括各地市和区县的约13000家医院,覆盖约50万例癌症患者。百济神州自主研发和授权引进的产品在这些地区已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公开资料显示,百济神州通过自主研发和授权引入,目前在国内商业化产品组合已经增加至16款。根据百济神州最新业绩快报,截至2021年底,百济神州上述16款产品总收入达40亿元,上年同期产品收入为21.2亿元,同比增幅达105%。
百济神州表示,产品收入的增长主要得益于自主研发产品和授权产品的销售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众多产品中,百济神州自主研发的两款药物销售占比相对较高。替雷利珠单抗(百泽安)2021年在中国的销售额总计达16亿元;泽布替尼(百悦泽)2021年全球累计销售额约14亿元。
此次完成对诺华5款产品的许可引入交易,将进一步补充百济神州的商业化产品版图。
02
三管齐下,商业化加速
从业绩快报来看,百济神州2021年总营收为75.89亿元,同期增长257.9%;扣非后净亏损为99.68亿元,而上年同期扣非后净亏为117.39亿元。
总体来看,虽然亏损有所缩减,但仍未实现盈利。
去年下半年以来,资本市场上生物医药产业的热度有所下降,对百济神州来说,加速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尽早实现自给自足非常重要。
实际上,百济神州也早已开展了商业化团队的搭建。
2017年7月,百济神州和新基达成合作,百济神州获得新基三款商业化产品在中国的独家授权。同时,新基中国商业化团队并入百济神州商业化团队。此后几年,百济神州商业化团队以此为基础不断扩大。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数据是——近年来,百济神州的研发人员数量持续增长,但占总员工人数的比例却逐年走低。
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2021年,百济神州研发人员的数量分别为1470人、2076人和2949人,占员工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43.8%、40.3%和36.7%。
时至今日,百济神州已建立起一支超过3100人的商业化队伍。
一般来说,创新药企在进行产品商业化时会选择和已有成熟销售团队的大药厂、大药商合作,而百济神州的野心显然更大。
不过,建立一只强大的销售团队对企业资金是非常大的挑战,更有性价比的选择是让销售人员同时推广多款产品,而这仅靠自主研发是远远不够的。
百济神州与诺华有较为深度的合作,一方面是为了加速自主研发产品的开发、商业化进程,另一方面也引入了不少有潜力的产品。
除了诺华外,百济神州广泛合作以丰富产品线。
2020年,百济神州预付授权费增长了119%(License in)
,同时成果也是显著的——2020年百济神州有共计五项License in涵盖肿瘤、新冠病毒、乙肝病毒、mRNA疗法、罕见病等,也成为当年中国企业License in最多的公司。
03
强者更强,弱者出局
近年来,在医改政策的推动下,医药行业持续变革。
一位不便具名的专家向赛柏蓝表示,综合考虑当下的技术发展、产业规模、政策方向等影响因素,我国医药行业的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这一过程中,强者更强,弱者消失是不可避免的结局。在未来,技术含量低、市场规模小、生产成本高的小企业将逐渐被淘汰;大企业凭借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生产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将成为主流,这也是带量采购等政策引导的发展方向。
上述专家表示,
通过BD去收购产品,也是一种技术、销售能力趋于中心的表现。
实际上,国内相关交易数量和金额也确实在增加。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国内药企License in交易数量超120项,共披露的交易金额为160.3亿美元。
进入2022年,国内License in交易持续火热。据不完全统计,华东医药、科兴制药、信达生物纷纷引进新产品——其中,华东医药共通过3起license in交易引进5款创新产品,涵盖抗肿瘤、自身免疫疾病领域,交易金额高达12.1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可以通过频繁License in迅速获得多个潜力品种,但在这背后,企业自身的核心技术与研发实力亦是后续成功与否的关键。
除直接引进成熟产品外,不少企业会选择引入还未上市的产品——更高收益伴随更高风险。例如2021年恒瑞14亿引进大连万春创新药普纳布林,就在上市前遭到FDA否决。
上述专家告诉赛柏蓝,在产品没有上市的情况下,预估其未来的商业化成果只能看临床数据,需要依靠自己的经验、对技术的理解进行判断。此外,随着本土药企寻求全球化,推动产品多地上市,对美国产品上市规定的了解也变得更加重要。
- 留言讨论,更多观点 -
TOP企业:恒瑞医药|阿斯利康|云南白药
市场观察:公立医院|科创板|医药商业
话题品种
:
PD-1|创新药|中药|生物药
专家撰稿:张自然博士专栏|刘红卫老师专栏|月下独酌专栏|郭泰鸿会长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