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血压十人九错,7大误区别犯了
每天早晚量血压
已经成了很多退休族的功课
但时间久了
我们往往只看一个大体数字
觉得没啥问题就过了
实际上
量血压可是一件不折不扣的“精细活”
如果得过且过
可能会埋下“猝死”的隐患
量血压,必须把握6点
1、什么时候量血压最好?
每天清晨血压会出现一个高峰,所以我们建议每天早晨就进行测量。
如果是刚开始服用降压药,或者刚调整过降压药的人群,建议每天起床后在早饭之前,以及睡觉之前测量一次。
2、左臂还是右臂?
如果您是左撇子,那就以左臂血压为准;如果您是右撇子,那就以右臂血压为准。
建议您时不常地两边都测一下,看看数据差值有没有超过20mmHg,如果连续出现这种情况,那么血管就有出现病变的可能。
3、量血压应该用什么姿势?
通常认为,只要患者将测量的上臂与心脏处于水平位置,那么无论是坐着、躺着,甚至是站着测量血压,都是可以的。
4、先吃药,还是先量?
因为吃药后测血压会受到药物影响,所以吃药前的测量结果是准确的。
5、电子血压计好,还是水银血压计好?
电子血压计的准确性,并不比台式水银血压计差。
而且,自动电子血压计操作简单,显示清晰,还能自动记录之前测量过的血压数值。所以推荐使用电子血压计来进行家庭血压监测。
另外,水银柱血压计最少每年检查一次,而压表式血压计(又称无液测压计)则最少每年校准两次。
6、测量数值如何把握?
正常血压范围表
图片来源:丁香医生
量血压能四舍五入吗?
专家提醒,量血压数值不能“四舍五入”,这样不能反映真实的血压情况。
比方说,一个138/86毫米汞柱的血压,如果被记录成140/90毫米汞柱,那就成了高血压,但如果如实记录,这个血压值就属于正常范围,不会被归类为高血压患者。
量血压,注意7误区
1、别憋尿
测量血压前务必先上个厕所,充盈的膀胱可能会使得测出来的血压偏高。
2、别吸烟
吸烟不仅有害健康,还会由于导致血管痉挛而影响血压数值。因此要求测血压前半个小时不要吸烟,当然也不要喝酒、喝茶、喝咖啡,这些东西都可能会导致人兴奋性增高,影响血压测定。
3、前一天别吃的太油腻或太咸
前一天吃得过于油腻或过咸也会影响血压。总之,要坚持一个健康、均衡的饮食习惯,多吃全麦、瘦肉、水果和蔬菜。
4、袖带别过松或过紧
不管是传统的水银血压计,还是家用的电子血压计,袖带的宽松程度都要适中。如果太宽松,测出来的血压会过低,太紧则会相反。最合适的袖带松紧程度:袖带和胳膊之间可以放进去1-2根手指。
5、别脱水
长时间不喝水、身体处于缺水状态,也可以影响血压,而且通常会让血压降低。
6、别说话
大家都知道情绪激动会使得血压升高,因此可能觉得不大声说话、不做幅度很大的运动就可以了。
但其实不是,即使是测血压的时候顺便和身边的人闲聊两句,也可能会使得血压升高,所以量血压时最好不要说话。
7、别脱衣服
有调查显示,脱衣这个动作会导致血压升高,而其中收缩压会在休息6分钟时恢复到脱衣前的水平,舒张压大概会在休息后3分钟后恢复到脱衣前的水平。
因此建议大家应在脱衣后休息6分钟再测量血压,另外测量血压的时候应避免穿套头衫。
日常生活,注意5点
1、降压记个手机号
我们都知道,血压、血脂、血糖、血栓都有其规定的数值,日常生活中,我们只需把握一个“手机号”——13077708090,就能时刻判断自己以上的四个数值是否在健康范围内。
130:平均动脉压130mmHg
第一个7:空腹血糖
第二个7:糖化血红蛋白
7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80:女性腹围
90:男性腹围
2、心率超80要当心
心率上升意味着交感神经的过度激活,对引发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力衰竭等有促进作用。
如果你是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或心力衰竭,心率超过每分钟70次就必须进行心率干预,比如不要让自己的情绪波动过大或及时到医院。
3、柚子别与高血压药同吃
柚子对非洛地平、硝苯地平、尼卡地平、尼莫地平等地平类口服制剂作用明显,可不同程度的升高其血药浓度,过多吃柚子可导致头晕等低血压症状。
建议少吃柚子,或不吃柚子。服药期间如吃柚子,建议与服药时间间隔12小时以上。
此外,柚子对辅助口服药物他汀类如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等和镇静催眠药如地西泮、三唑仑、咪达唑仑等也有类似的作用。
4、睡觉要用轻被低枕
高血压患者有时即使是把手放在胸口,夜晚也容易憋醒,所以被子越轻越好,当然也要同时兼顾保温性。
过高的枕头则会使患者脖子上的血管受到压迫,影响脑内血液循环,所以要选较低的枕头。
5、避免低头弯腰
少做做低头弯腰的动作,尤其是弯腰提重物时!
头部突然低于心脏水平位置时,就会有大量的血液流向脑部,如果弯腰所提物体过重,会使脑部血压突然增高。这时如果脑部血管有薄弱之处,就可能被冲破,造成脑中风的发作。
高血压是个需要我们长期注意,不能放松的慢性病,如果您或者家人有高血压,不妨把这篇文章转给他们看看!
来源丨药店经理人综合丁香医生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健康时报 华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