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养生|三位百岁老人给我们带来的长寿启发

文 / 家庭医学
2021-04-15 00:36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现在的人都希望自己能活得久一点,把“长命百岁”这句祝福语变成现实,多看看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最近,笔者采访了广西柳州市三位百岁老人,探秘他们的长寿秘方,相信能给大家一些有益的启示。


三位百岁老人给我们带来的长寿启发

杨春:痴迷诗歌我最乐

百岁老人杨春住在柳州市北站路,走进他家就见在沙发边醒目地摆放有几本书,红色封面的《杨春诗选》,还有浅色封面的《杨春诗草》一、二、三、四集。

“这些书只能叫册子,留给子孙们作为精神财富的。”当着笔者的面,杨老再次叮嘱他的儿子杨桂忠,不要出版这些书,现在合成册子收集起来就行了。

杨春1920年出生于湖北省随州市,1938年参加新四军,然后又参加解放战争,南下广西剿匪。离休前是原柳州地区无线电厂党委书记。由于是穷苦人家的孩子,自幼未进过学堂,到了部队后,在紧张的战争年代抓住部队学文化的机会,学会了识字,1954年到自治区党校文化班学习了两年。离休后他参加柳州市老年大学诗词班学习,此后专注写诗,如今有诗词8 000多首,主要以抒发热爱生活、讴歌时代为主。

“离休后,我的时间都用在读书、写诗上。”杨老说,他没有特别的长寿秘方,陶醉在诗歌中,激发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他的诗歌里洋溢着马克思列宁的革命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精神。如“马列焚烧阎王账,寿命短长自主张;百岁可入少年队,再活几十也无妨。”这和陈毅元帅“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诗作可以相印证。

三位百岁老人给我们带来的长寿启发

邹琴贤:顺其自然不苛求

“我要上班!”如今,当人们从一位百岁老人口中听到这句话时,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然而,家住柳州市立新路101岁的邹琴贤老人便有这个想法。她认为自己身体还好,能打算盘、会记账,希望继续回到退休前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余热。“我上班不是为了领工资,而是为人民服务。”

邹琴贤的女儿曾繁安为了安慰母亲,佯装答应,说要去和领导申请一下。谁知母亲当时非常高兴,还为过去的老同事每人准备了一份礼物,表示上班时送给他们。

邹琴贤退休前是原柳州市第二百货公司的员工,由于曾经读过中学,有一定文化,后来当过公司部门领导。退休后,她一直念念不忘单位工作上的事情,总认为自己身体好,希望为公司继续做奉献。

曾繁安介绍,她母亲一生经历坎坷,30多岁起一个人担起生活重担,但非常坚强,无论再苦再困难都十分乐观,几十年来没见母亲生过气。

“生活就是要顺其自然,不要苛求。”对于长寿这个话题,邹琴贤认为,自己没有特别之处,非要说个人特点的话,那就是比较随意。退休生活就是到附近公园溜溜圈,和几位老友一起打打太极拳。饮食上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现在每餐的饭量还能吃一大碗,还喜欢喝两口小酒。

三位百岁老人给我们带来的长寿启发

李发英:劳动是生活最大乐趣

“我妈妈卖鞋垫可出名了。经常路过映山街口、保险公司大厦对面的人,都会注意到有个老奶奶在那里卖鞋垫。那就是我妈。”在柳州市斜阳路李发英家,她的小儿子王才生介绍起已满100周岁的母亲时,一脸的自豪。不过,由于视力的原因,最近两三年李发英已经不做鞋垫了。

“这是我妈妈做的鞋垫,家里还放有一些,已经不多了。”王才生从房间里找出李发英做好的两扎鞋垫。李发英看见鞋垫,不断地询问:“你拿我的鞋垫到哪里?”王才生赶紧把鞋垫交给李发英。接过鞋垫,李发英立即数数。

“她看到鞋垫眼睛就发亮,人民币放她面前都没这个表情。”王才生笑着说。

老家是江西省吉安市的李发英,小时候逃难来到柳州。退休前在城中区一家服装厂工作,练就了一手车衣的好手艺。由于没有什么文化,李发英兴趣爱好也不多,爱干活成为她最大特点。退休后发挥她的特长,就在家里车鞋垫卖。

“她的生活除了吃饭睡觉,就是车鞋垫。”王才生说,在许多人来看,这是不是太累了,但在他母亲的眼里,车鞋垫是她的爱好,不让她干还不行。车鞋垫时脚踏衣车踏板,手要扶好布料,眼睛要专注看着车衣针。这需要全身心的配合。他认为,车鞋垫与做其他运动锻炼达到的健身效果应该差不多,也许这就是他母亲长寿的原因之一。

(文/周一海)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