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湿气?湿气是怎么形成的?
天气寒冷
很多人开始赖床
早上睡不醒、白天哈欠不断
身体疲劳乏力
刷牙的时候
口中黏腻
、还
犯恶心
照照镜子,
面色暗黄
吃饭没胃口,时常消化不良
腹胀反酸
……
走楼梯觉得
腿重千斤
整个身体沉沉的
没爬几楼就
气喘吁吁
了
像是得了什么大病
去医院检查,却又并无异样
这究竟是怎么了?
身体哪里出了问题?
其实,这很可能是因为
入冬后,滞留在体内的
湿气
更严重了。
湿气是怎么形成的?
湿邪有内外之分,外湿是由于
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室潮湿
等侵袭人体导致的;而内湿则与体内脏腑功能有着直接关系。脾主健运燥湿,
脾胃不好,水谷、津液运化低,则生内湿
。
对湿气,很多人都存在不少误解:
误解一:秋冬干燥没有湿气?
很多人认为雨水多的夏季才是湿气盛行的季节,而到了秋冬,天气干燥,因此没有湿气。
实际上,秋冬季“寒”,而“寒必伴有水”,
寒气重一分,湿气亦重一分
,寒湿互结。遇寒为寒湿,遇风为风湿,南方更是受湿冷气候影响,易受
寒湿、风湿双重侵袭
。
误解二:泡澡、汗蒸会加重湿气?
汗蒸、泡澡可以帮助打开全身皮肤的毛孔,此时湿气会随着汗液一起排出。
这种排湿法特别适合不爱运动的人,但时间过久,可能引起虚脱,甚至缺氧,
一定要把握好度
。
4个给身体“加湿”行为别做!
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习惯则很容易加重体内湿气,看看你中招了吗?
1
熬夜、过劳
古籍《脾胃论》中指出:
劳倦则脾先病。
而脾受伤,体内水谷运化受影响,自然会加重体内湿邪。
建议:要注意劳逸结合,每天23点前就应进入睡眠状态。
2
久坐不动
久坐会使人供血不足,加重乏力和肌肉酸痛,影响湿气的排出。
建议:平时每坐1小时,就起身动一动,拉伸筋骨。
3
贪凉或口重
喜欢吃生冷的食物或者凉性蔬果,亦或是喜欢吃油腻、过甜、过咸的食物,都会给胃肠消化增加负担,
胃动力不足,经络不通,也就增加了湿邪积聚的机会
。
建议:饮食要均衡、荤素搭配;烹调凉性食材时,最好加入温性的调料(如葱、姜)来中和。
4
嗜酒
长期饮酒的人
脾胃虚弱
,不能受纳腐熟水谷,宣发精微,水精不能四布就会积聚。
如何知道体内是否有湿?看看下面的症状,你有几项:
1、起床后昏沉、乏力,整日嗜睡;
2、口臭,睡觉流口水,打呼噜;
3、舌苔厚重、黏腻,舌头边缘有齿痕;
4、食欲不振,时常胃胀;
5、虚胖,水肿;
6、手脚冰凉,爱出虚汗。
符合的越多,你体内的湿气可能越重。
中医认为
“湿气不除百病生”
。湿气可侵袭、停留到全身各处:
1.湿气在表皮
皮肤骚痒,长湿疹,头脸油腻、长痘;
2.湿气在肌肉
酸,困,累,乏,如肩颈肥厚,酸困,腰酸,乏力;
3.湿气在骨骼
,即是骨寒湿,俗称风湿。是引发炎症,导致关节疼痛的重要原因;
4.湿气在脏腑(子宫、卵巢、脾胃、肺)
脾胃虚弱,便秘,多痰,妇科炎症。
如果不及时祛湿,就会陷入恶性循环,成为一些
慢性病元凶
,更有可能导致风湿等极难根治的顽疾。
千古祛湿秘方
如何有效祛湿?不妨跟有智慧的古人取取经。
《黄帝内经》曰:养生先养脚,护足不畏老。
在唐朝时期,嫔妃们发现
用药粉置于布包踩在足底
,可美容养颜。
原来,双脚有大量的反射区、经络分布,而
涌泉穴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是人体养生、保健最佳的穴位
。
在明代《本草纲目》里就记载了一个
去湿秘方
:一类是
竹酢排毒除湿
,另外一类就是
艾草可除湿,扶阳固气
。
于是在《清太医院配方》中,
利用竹、艾等十几种中草药熬制的涌泉膏
,成为当时古人的防病保健、排毒养颜好方子。
古人都是用透气的白布包扎艾草敷在脚上,然后入眠,比较繁琐,经现代医学的改善,
制成药包贴于涌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