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越高走得越早?一表揭晓体重最佳数值,达标者更健康
人到中年,随着运动的减少和代谢率的降低,很多人开始面临肥胖问题。因为意识到肥胖可能会引发三高、心血管症等不良后果,所以不少人早早便开始了饮食方面的控制,部分中老年人甚至养成了长期吃素的习惯。
不过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瘦≠健康,每个年龄段都有其适宜体重。保持适宜的体重或对身体与长寿带来更多好处。
近期,《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子刊上发表了一项来自英格拉姆癌症中心与上海癌症研究所的联合研究,研究显示人到中年后,体重每增加10斤,晚年的全因死亡率将增加10%。
研究发表于《JAMA Network Open》
该研究由两位来自权威研究机构的Guochong Jia教授和Wei Zheng教授主导,研究共耗时6年,收集了上海地区84366名(男性35989,女性48377)参与者数据,并从中得出了体重与死亡率之间的“隐藏关系”:
成年早期到中年群体(20岁~59岁),体重每增加10斤且BMI指数超过23,晚年女性的全因死亡风险最高可达14%,男性则增加9%;从具体的病症风险分析,女性心血管类病症风险将增加23%,男性则增加26%。
年龄在20岁~59岁,且BMI超过23,体重增加与风险升高相关
研究组核心成员之一的Guochong Jia教授表示,“历史研究表明东亚人相对欧美人体型较纤瘦,很少出现“大胖子”横行现象,但近年来亚洲人也开始胖了起来,且变胖时间集中于成年早期到中年阶段,若能厘清体重增加对健康的影响因素,会对数十亿人的健康产生影响”。
通过统计调查,该研究显示体重增加与死亡率息息相关,甚至缩短健康寿命。那么更深层次的原因又在哪里?
2020年12月,一项针对“生命时钟”端粒与体重增长的研究揭晓了最终答案。
来自德州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的华人科学家Zhanguo Gao博士在实验中发现,营养过剩会导致干细胞增殖加速,损伤端粒长度。335名受试者在保持每周体重增长0.5kg速度下,6个月后78%的受试者端粒长度缩短,部分人缩短程度达到118个碱基对。该研究发表于《Nature Metabolism》。
(注:端粒是位于染色体末端的一小段结构,保护DNA分裂时不受损害,随着年龄增大而缩短,当它损耗殆尽时细胞会走向凋零,因此也被称为"生命时钟")
不过综合多项研究也表明,端粒长度缩短进程并非不可改变。2019年Hisayuki Amano医学院研究人员发现,此前已经进入商用的GeNAD+物质不仅可使生物体肌肉、皮肤等多项组织的老化进程减缓,延长生存期三分之一,还能够对人体端粒紊乱情况进行正向调整,为其抗老化学术依据“添砖加瓦”。
国际抗老学者、哈佛Pual.F老龄研究中心David Sinclair是该物质的拥趸之一,在其个人自传《Lifespan》(寿命)一书中,他曾带领家人一同尝试该物质,其80岁父亲此前受生理性老化影响,经常感到疲惫。接受GeNAD+6个月后,“家父像一个青少年一样四处历险,风雪中徒步登山、穿越撒哈拉沙漠……他壮得不像一个八旬老人。”
京东研究院公开资料显示,常年深耕该领域基因港生物率先在2017年完成商业化进程,落地单品艾沐茵上线以来多次引发“采购狂潮”。今年年中更联合野田制药、东京大学医学院等企校进行了小型人体临床,并取得预期数据。
上述研究阐述了体重增长对于健康的一些不利影响,那是否又如同俗语所说的“千金难买老来寿”那样,晚年遵循越瘦越好原则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中老年人如果太过瘦弱更易患上肌少症,即骨骼肌量流失、强度和功能下降,具体表现为站立困难、步履缓慢和容易跌倒骨折。据统计,仅上海地区,70岁以上男性患有肌少症的比例就达到了12.8%,女性为5.6%,因此太重或太瘦都不利于健康长寿。
目前健康体重的表中可以参考体重指数(BMI),计算公式及参考表格如下:
根据上表可知,体重指数在18.5~23.9之间是合理范围,超出或者未达到都需要进行自我调节。
通过测量和对比,每个人都可以知道自己目前身处哪个类别,进而针对性的进行调整。例如,在饮食上中老年人需要更为合理的膳食搭配,保证蛋白质、脂肪、谷薯类以及维生素的摄入,食物做到细软易消化;此外补充GeNAD+等物质,是超重者相对来说更为简单直接的方式。
除了从饮食、物质补充方面入手外,每周出门进行适当的运动、减少无效的社交活动不仅会让体重得到更好控制,也更加有利于健康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