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天:扶正养阳的好时机!补足阳气,明年不生这些病!

文 / 健康快车吧
2020-12-26 19:58

俗话说:「夏养三伏,冬补三九」,三九这段时间,也就是冬至后的3个九天,虽然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但也是扶正养阳的好时机。

此时人体阳气最弱,体内阴气最盛,特别容易引起旧病复发或加重,所以自古就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说法,说明此时养阳极为重要!

因为进入“数九寒天”,万物闭藏,人体气血会顺势紧紧的收藏到肾里,这时候扶正养阳,能更好的补到身体的根基,可以说事半功倍!

如果此时不注意补养阳气,还做一些耗散阳气的事情,比如贪凉、熬夜、过度操劳、剧烈运动、纵欲等,来年很容易怕冷、手脚冰凉、失眠、消化不良、感冒、过敏等。

归根揭底,还是因为阳气不足!

什么是阳气?

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阳气就像我们的太阳一样,给我们温暖,促进万物生长;中医认为:阳化气,阴成形,阳化成身体所需的能量,阴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身体,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循环,都需要阳气。

而且“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就是指人体有抵御外邪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阳气!所以阳气不足、冬天阳气收藏不好,明年就特别容易:

1.手脚冰凉

“阳虚则生外寒”,虚得越厉害,手脚的温度就越低,而且不仅手脚凉,膝盖以下、胳膊肘以下都是凉的。这是因为四肢末端得不到阳气的温煦,血液循环差。

2.怕冷又怕风

这种怕风怕冷是长期的,不是暂时的,穿衣服总比别人多,头怕风吹、后背怕凉,但生病很少发高烧,往往是低热,到37度多就很难受了,吃退烧药也不好退。

阳气足则机体功能状态就饱满,阳气虚则功能状态低下,化生的热量也不够、抵御外寒的能力也差。

3.频繁的感冒咳嗽

阳虚的人抵御外邪的能力弱,变天换季或者穿衣服少了点就会感冒咳嗽,而且好得慢,但生病时的症状并不是那般轰轰烈烈。

因为疾病的表现就是阳气与外邪斗争的一些反应,阳气不足时,跟外邪斗争的能力就弱,外邪一路长驱直入,所以身体的反应就会轻一些,但因为外邪进入身体比较深,在身体盘踞的时间长,自然就好得慢了。

4.过敏性鼻炎

每天早晨起来,接连不断的打喷嚏,少则几个,多则十几个,在接触过敏原后随时打喷嚏;不感冒也有大量清水样鼻涕,有时还可不自觉从鼻孔滴下。

从中医的角度说,这就是正气不足、寒邪入侵于表、郁滞于鼻窍,主要跟肺、脾、肾的虚损有关,关键在肺,根本在脾肾。

5.胃寒胃痛腹泻

有些人特别容易感觉胃部发冷,一受凉或吃些寒凉的就肚子痛、拉肚子,有时候没什么原因就是无缘无故拉肚子,要是夏天吃饱了再吹空调,又吐又泻。

平时大便也经常不成形,这都是阳虚、脾阳不足引起的。

6.夜尿多、睡眠不好

晚上没喝多少水,上床睡觉之前也上厕所了,但睡到半夜还是要起夜,甚至要起来好几次,第二天早上起来昏昏沉沉,白天没精神。

这是是肾阳虚的典型表现,身体里的水不能被运化利用,很快就变成废水排出去了,喝点水就跑厕所,小便也是清长。

如果你已经出现上面的这些症状,一定要抓住一年中最适合补阳气的两个时期:三伏天、三九天!

避寒邪,少消耗阳气

收敛阳气,首先一点,不能外泄太过,冬季,尤其要注意保护身体里的阳气,先保证不丢,再去补养。

穿衣避寒很重要。秋裤袜子要穿起来了,之前也有说过,三处一定不能受寒,头、肚脐、脚踝。

冬至后风也变得尖锐,中医讲「风为阳邪,易袭阳位」,什么意思呢,是说风邪这个坏分子,是阳刚的病邪,头在上,为身之阳位,风邪就喜欢去跟头硬碰硬。

所以吹风受寒,先头痛,再走窜。冬至以后,本身就阳气偏弱的小伙伴、老人,帽子一定要戴起来了。

大椎、风门要护住

除了帽子护住脑门,风大的时候,还有几个穴位务必要保护好。就是我们后脑勺到后背上部的这些风字头的大穴:风池、风府、风门。

这个穴位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是跟风关联很大的穴位:

风府穴就是统领风穴的衙门,风府,受风要处也。风门者,风所出入之门也。——《会元针灸学》风池乃风邪蓄积之所。——《灵枢·热病》这三个穴位都是治风的要穴,同时,也是风邪容易攻击的穴位,天凉风壮,敞领子露后背的衣服就不要穿了,冬天的围脖一定要多绕几绕,女孩子的披肩发也可帮助挡挡风。后脖受风,头痛、头昏、浑身僵直、手麻,谁冻谁知道。

受风头痛小tips:上述三个穴位分别按揉,每穴20下以上,微微发热发胀为度。

睡好觉,藏好阳,养好阴

人类没有冬眠,生活没有停歇。更要在冬天的晚上好好睡觉,藏好阳,养好阴。

节气交节时,气血调整,比以前更容易睡不好,尝试:

试着:

1.睡前半小时热水泡脚15分钟 。有时候失眠是因为气血能量都在头部,泡脚让双脚暖起来,引火下行,暖身安眠。大名鼎鼎的温胆汤足浴粉,跟冬季特别配。

早在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就有了温胆汤的记载,可谓是调畅气机、祛湿化痰的千年古方。原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生姜、甘草组成,是调和肝胆、脾胃的常用方子。

吃东西不如泡脚,让脚底的经络,把古方中的有效成分吃下去。没有了吃汤药的那种痛苦,还成为睡前最放松的一种享受。

脾胃寒湿、上热下寒,可以喝它

最近很多人说手冷脚冷,但吃怀姜膏就会上火。或者有的人湿气很重但又很爱上火,口腔溃疡、脾胃虚寒、上热下寒,还往往有这些症状:

腹胀吃得少,容易腹痛、喜欢温暖、喜欢捂着肚子,大便很稀;吃寒凉的,或一冷一热的食物,或肚子受凉,很容易拉肚子;有小肚腩而且减不下去,摸上去比其他地方温度低;脸色发黄发灰、暗淡无光,而且嘴唇也偏淡,嘴唇周围发黄;整个人火力不够,畏寒怕冷、手脚冰凉,严重者浮肿,小便不通畅;女生还可能伴有白带量多清稀。女生有宫寒痛经、月经量少、颜色暗血块多。

那么问题来了,脾胃虚寒成这样了,要怎么才能让脾胃暖和强健起来呢?

仲景先师在提醒我们盲目喝水有害的同时,在《伤寒论》也给出了答案:人参茯苓茶。配伍也是大简大明的:只有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四味药。

其中,人参、干姜、灸甘草都是食药同源的食材,但白术燥湿之力大,有一定偏性,作为汤药用来治病好,但不宜作为日常饮用的小药茶。

所以中医老师以理中汤原方为基,把白术换成了茯苓,这样既能温暖脾胃,也不会太燥,做成小茶包,方便脾胃虚寒的朋友日常也能冲泡着喝调理身体。

茯苓主要是祛湿之用,与偏燥的白术不同,茯苓的性子很平和,搭配干姜温中驱寒,就像上面出太阳暖暖的,下面又在清理湿气,专门给脾胃减负。

人参、甘草是补益脾胃的津液和脾气,脾胃的寒湿清理之后,就需要补充能量,让脾胃恢复健运。

人参茯苓茶进到虚寒的脾胃里,就像冰雪遇到热水一般,都化开了。喝1~2周,就能感觉肚子里有个小火炉在慢慢升起、肚子暖暖的、身体暖暖的。有些人胃口变好的,有些人放屁多了,这些都是脾胃变好的表现。

常吃“三黑”,补阳气

黑色入肾,常吃黑色食物有助于补肾养精。冬至后多吃一些冬天真正的蔬菜。土豆,山药,萝卜,红薯,胡萝卜……土生土长,最得土气,沉甸甸的根菜,还可以补到中气。还有结成的坚果:栗子、黑芝麻、核桃、松子……补益肾气。

01,黑米

黑米外表墨黑,营养丰富,有“黑珍珠”和“世界米中之王”的美誉,它入肾经,尤其适合腰酸膝软、四肢乏力的人群。

02,黑豆

黑豆有“豆中之王”的美称。黑豆入药保健之效大大高于黄豆,突出的优点是蛋白质含量和微量元素更为丰富。冬天吃黑豆可以强肾益阴,健脾利湿。

03,黑芝麻

黑芝麻享有“益寿佳品”的美称,是滋补肝肾的佳品,还有乌发润发、润肠通便的作用。黑芝麻含有丰富的铁,对缺铁性贫血有好处,而且黑芝麻含有的能量可以改善身体虚弱患者的体质。

补益肾气首推黑芝麻!《神农本草经》记载,芝麻主治“伤中虚赢,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精益髓。久服,轻身不老。《本草别录》记载,坚筋骨,明耳目,耐饥渴,延年。

九蒸九晒黑芝麻丸

据晋朝葛洪道长所著古书《抱朴子》记载,黑芝麻只有经过九蒸九晒,才能充分发挥养生功效,此法后来受到药王孙思邈和药圣李时珍的推荐。九蒸九晒黑芝麻的古法工艺据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那么,为何要如此麻烦地反复九遍蒸和晒呢?九蒸九晒,经常用来炮制比较珍贵的药材,以补品为主。此法作用于芝麻,首先,是为了使芝麻易于消化。

我们平时吃芝麻,通常是炒一炒就吃了,其实此时的芝麻仍接近于生芝麻,因油腻而难以消化。从肠胃中走过一遭,人体未得其福,反受其害。经过九蒸,芝麻里的营养成分能够彻底分解,油腻性大为降低,更利于人体吸收。

食材:黑芝麻500克,黑豆100克,黑米100克、蜂蜜各45克

制作工艺:

每次将5斤饱满的黑芝麻,用水洗净,放在笼筐上蒸熟,晒干,再蒸一遍,再晒干,这样重复蒸晒九遍后,芝麻皮自然脱落,去掉,将剩下的芝麻仁炒香,将芝麻处理成微粉。再用白蜜调和,做成约10克的蜜球。

关于芝麻的好坏区分

市面上芝麻有3种,一是油麻、二是糠麻、三是糠麻兑在油麻里;油麻质量上乘,颗粒饱满,芝麻香气十足,价格最贵;糠麻颗粒干瘪,食之口感苦涩,无芝麻香气;糠麻兑油麻,要看兑了多少在里面,兑的少越多,口感越差。

去皮芝麻色泽呈棕色

白蜜调和

每天两丸,早晚各一丸。胃好的饭前吃,胃不好的饭后吃。黄酒、淡盐水、米酒、温开水送服,易上火的用温开水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