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后,一年中最危险的27天来了!饮食上2荤2素3白,保平安!

文 / 同仁妇产科郑桂香
2020-12-22 20:14

昨日(12月21日),我们迎来了2020年的最后一个节气——“冬至”。

自此就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即人们常说的“进九”啦~

一般冬令进补的最佳时间是冬至后的“一九”到“三九”期间(12月21日~1月16日),素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说法。

一九:12月21日-12月29日

二九:12月30日-01月07日

三九:01月08日-01月16日

冬至节气期间是一年中养生的好时节,是健康“储蓄”的最佳时段,也是一年中重要的进补时机,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该如何养生吧~

冬至过后是大补的最佳时机,但也要因人而异。

因为,冬季吃的肉类等肥甘厚味较多,容易导致饮食不化、聚湿生痰、内热积聚,更易引发疾病。

所以大家在食用热性食物的同时,也得吃一些补充津液稍清凉的食物,如荸荠、藕、梨、萝卜、白菜等。

此外,寒冷的气温下,大家还可以每日喝上一碗热乎乎的杂粮粥,不但会让身体立刻感到温暖,还能暖肠胃、唤醒消化系统,促进食欲。

多吃2荤2素,补血养肾温阳

1、羊肉

冬至后到大寒这段时间,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说起御寒暖身的方法,吃羊肉必须榜上有名。

《本草纲目》指出:“羊肉能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身,治虚劳寒冷。”

中医认为,羊肉的温补作用特别好。冬天怕冷、手脚冰凉的人,最适合吃羊肉。产妇和体虚体弱的人食用,也能起到补养气血的作用。

2、牛肉

古有“牛肉补气,功同黄芪”的说法。黄芪被誉为“补气诸药之最”,有“肉中黄芪”之称的牛肉,补气的作用自然不一般。

我们常吃的牛肉,一般是水牛肉和黄牛肉,两者都能补气益血、温补脾胃。不过,水牛肉性凉,吃后不易上火;而黄牛肉性温,补气血、强筋骨的作用更强。

除了肉,这2种食材特特补

1、板栗

板栗被誉为“干果之王”、“人参果”,中医认为,它有补肾健脾、强身健体、益胃平肝的作用。

在“补品界”,板栗算是一个“全才”。它生吃能补肾,适合肾气不足、筋骨弱的人;熟吃能健脾,适合脾虚、胃口不佳的人。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合适的吃法。

不过也要提醒大家,吃板栗一次最好别超过10颗,否则易引起肠胃不适。

2、芡实

芡实被誉为“水中人参”,它能健脾止泻、益肾固精、祛湿止带,又有“补而不峻”的特性,是进补的佳品。

中医认为,脾是“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脾胃不好,吃下再好的补物也难以吸收。芡实能补益脾胃,冬季进补时,不妨吃点芡实,帮脾胃“补充体力”。

冬至养生,除了食补,日常起居也有讲究。

冬至进补,多吃这“3白”!

萝卜:

冬季气候很燥,每个人的火气都很大、情绪也容易激动,在这种气候下,着点急血压更容易升高。

而萝卜有下气的功效,适当喝点白萝卜汁也可以清理内火,不让情绪产生太多波动。

山药:

山药是药食同源的食材,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素。而且,山药钾含量非常丰富,特别适合高钾低钠的膳食人群食用。

莲藕:

藕生食能清热润肺,凉血行瘀;熟吃可健脾开胃,止泻固精、补脑。

冬天吃藕,不仅能清热润燥,还能“上下通气”,是顺气佳品。

冬至后,身体最爱你做3件事

1、勤晒背,以养阳

天一冷,人老爱猫在室内。不过,冬至是一年中阴气最盛、阳气最弱的时候。想养阳气,还得多出门晒晒太阳。

晒太阳能驱走寒气、补益阳气,还能预防骨质疏松,缓解抑郁情绪。

晒太阳时,最好多晒晒后背,因为背部是人体阳经所在。时间建议选在早上6~10点,晒15~20分钟为宜。

2、早睡晚起养精神

《黄帝内经》指出,冬三月宜“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保证充足的睡眠,对保养阳气很有帮助。

冬至前后这段时间,早晨可以小小地赖个床,适当多睡一会儿。如果晚起不现实的话,就尽量争取晚上11点前上床睡觉吧,还可以在午间小睡一下。

3、天冷泡脚暖全身

“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寒冬里要做好双脚的保暖,常用热水泡脚,就是一种不错的养生方式。

晚上9点前后泡脚最好,有助于补充肾经气血。注意水温要温热而不烫,不要泡超过20分钟。水中加点生姜或者艾叶,能起到驱寒、活血的作用。

泡脚时,还可以顺便搓搓脚心上的涌泉穴。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卷足时脚掌凹陷处,常按此穴,能暖身、补充肾阳,改善手脚冰凉的症状。

涌泉穴是非常实用的穴位,大家泡脚的时候记得按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