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越冷身体越不通,一补就上火,上热下寒的人,这样做疏通身体

文 / 小时光健康
2020-12-16 09:38

从小雪节气开始,天地上下不通,天人相应,这时候人体也容易不通。到了大雪节气,阴气最盛,身体里的阳气潜藏在深处,也很难水火相济,身体上本身容易上火,下半身又很怕冷。

天地不通,身体也陷入矛盾

天人相应的原理,身体也会感觉干燥,上火,加上本来冬天的寒,因此上热下寒的人,此时会感觉格外难受……

这个焦虑着,晚睡着,又时髦着,追逐网红着的时代,我们的身体多多少少都有点上热下寒,加上小雪正式进入闭塞的冬日,上热下寒的的感觉就会更明显——

具体是什么感觉呢?

如果你的火也常常在上面,口舌生疮,经常嗓子痛,牙痛,爱流鼻血……

如果你有甲状腺肿大的问题,并且气郁的指数挺高,但又容易拉肚子,小腹摸起来也常常是凉的……

如果你脸上容易长痘,但其实你还常常手脚冰凉,晚上睡觉,腿脚怎么都捂不暖。

如果你是个容易急躁焦虑的人,同时还会腰膝酸冷……

如果你肤色暗沉,容易长黑斑,甚至有水肿,同时又有便秘或是便溏……

如果你容易失眠,脸总是红红的(脸比眼睛周围要红),但其实还挺怕冷。

如果你月经血块多,痛经,小肚子发凉,但是经前期脾气又特别不好,心烦不安……

如果你经常睡不好觉……

你发现没有,这些情况都是上面在呼呼冒着火气,下面冒着寒气,或是全身都不通畅的郁结,连觉都睡不好。

身体很诚实,上热下寒的状态,反应着我们现在正处于矛盾的糟糕的状态。

现代生活的我们,多少都有点上热下寒

看看我们的生活,真的一不小心,就上热下寒了,这些描述里,也有你吗?

用脑多,就是上面动的多,眼睛在看,手在动,大脑也总是飞速运转。于是呢,大量气血就会往上引,我们全身的气血其实是有限的,都拥在上面了,下半身的气血自然不足,长时间如此,就造成上半身过热,下半身火力不足。

活动少,自然是下面的活动少,我们宅着,坐着,躺着,呆着,腿脚很少运动,经络不通,火无法引领到下半身,造成了下寒。

肝气郁结:我们在如如不动的方寸之地里,想这想那,心境很容易不开阔,爱有情绪,爱生闷气,渐渐肝气不舒,一生气,气也往上跑,气得面红耳赤的人,你见过没?时间长了,肝气郁结,气机不顺,更是推不动身体的气血。

脾胃不通:脾胃在中焦,联结着上焦和下焦,而我们却常常不好好养护脾胃,吃得太多太杂油太快,接二连三的暴饮暴食,让消化不掉的垃圾都堵在脾胃中焦这个要道。

胃气不降,脾气不升,中焦不通,上下自然没法畅达。

肾阳不足:喝冷饮,吹冷风,伤完脾胃,就该消耗肾的阳气了。此外,女人的经、带、胎、产都需要肾阳的参与支持,养护不当,也会受到损伤。肾阳不足,下面缺少火力,上热不一定是真的热,但下寒可就是真的寒了。

身体最好的状态是什么样?

人最好的状态,其实是阳气在下部,自下而上温煦全身,阴液在上部,自上而下灌溉全身,也就是我们的心火往下走,温暖下半身,肾水往上走,滋润我们上半身。这样我们身体才会阴阳平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心肾交融,水火既济。

而上热下寒,就是上面的火上不去,下面的水上不来。整个人不是一套有序的系统,热的热,寒的寒。(和此时的老天爷一样的不舒服)

原因不只一个,改善方法也不只一种

上热下寒的原因不只是一个,有的人需要改善脾胃,中焦通了,整个身体的轮子就转了起来。有的人需要梳理肝气,肝火旺盛,焦虑带动着心火,整个人的上热就会特别明显。有的人是肾阳虚了,下面的寒特别明显。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太一样,无一例外,都是堵,因此,都需要通。

自制肉桂小米饭

上热下寒,火不归元,不妨试试「火神派」大家李可先生名方「油桂米丸」的简化版:取肉桂6克(若能买到「企边桂」最好不过),磨成细粉;小米150克,蒸至烂熟。食用时将肉桂粉均匀撒在小米饭上,拌匀,当作主食吃。

肉桂能补火助阳、引火归元,小米可以养肾气、去脾胃中热、益气。两者配合,同气相求,不仅能让上窜的火归位,还能补脾肾、助阳气,两全其美。

调理中焦

中焦不通,心阳不能温煦肾水,肾水不能制约心阳,就会导致很多人的上热下寒。

所以,不管你是长痘,还是大便不正常,又或是口腔溃疡、上火失眠、牙龈出血、口臭,上热下寒,都需要疏通中焦,只要中焦一通,这些症状自然消失了。

但是大家绝对不能只注意补脾,还要注意清。中焦不通的人,切忌乱补!很多人觉得既然问题是因脾胃受伤、脾胃功能虚弱引起,那我就补脾胃就好了,这样反而因为身体里还在堵着,补的气血也被堵在体内而加重身体的火。

这种情况下「清理」和「补益」要同时进行。只有中焦先通了,气血能动起来了,补的才能发挥效果。这时候就适合用这款茶:

疏通中焦:麦芽+佛手。「麦芽」健脾益气的同时,最擅长消食导滞(促进消化),帮助身体消化食物,通一下停滞的气血,把肠道里的食物和浊气通下去,排除体外。

「佛手」疏肝理气,健脾燥湿,可以调畅气的运动(肝主调节气的运动),尤其是中上焦,帮助中焦的气运转起来。

健脾兼顾养心补肾:莲子+芡实。「莲子」补益脾胃的同时,还能养心安神,防止心火太盛,再搭配可以温补脾肾的「芡实」,保证健运中焦脾胃的同时,还能调理上焦的心和下焦的肾,补益上、中、下三焦的气,改善身体上热下寒的问题。

健脾祛湿:橘皮+薏苡仁。「橘皮」和「薏苡仁」一个擅长理气化痰湿,化解已经生成的痰浊,一个擅长帮助身体运化水液,减少痰湿的生成,同时还能清热。

搭配「菊花」、「荷叶」增强清热祛湿效果,主清中上焦之热,身体因为中焦堵化生的热少了,痘痘和口腔溃疡就没了。再用「黑豆」补肾祛湿、清虚热;「甘草」平补脾胃,调和诸品。

你要是脾胃寒湿、上热下寒,可以喝它

也有多人说手冷脚冷,但吃怀姜膏就会上火。或者有的人湿气很重但又很爱上火,口腔溃疡、脾胃虚寒、上热下寒,还往往有这些症状:

腹胀吃得少,容易腹痛、喜欢温暖、喜欢捂着肚子,大便很稀;吃寒凉的,或一冷一热的食物,或肚子受凉,很容易拉肚子;有小肚腩而且减不下去,摸上去比其他地方温度低;脸色发黄发灰、暗淡无光,而且嘴唇也偏淡,嘴唇周围发黄;整个人火力不够,畏寒怕冷、手脚冰凉,严重者浮肿,小便不通畅;女生还可能伴有白带量多清稀。女生有宫寒痛经、月经量少、颜色暗血块多。那么问题来了,脾胃虚寒成这样了,要怎么才能让脾胃暖和强健起来呢?

仲景先师在提醒我们盲目喝水有害的同时,在《伤寒论》也给出了答案:人参茯苓汤。配伍也是大简大明的:只有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四味药。

其中,人参、干姜、灸甘草都是食药同源的食材,但白术燥湿之力大,有一定偏性,作为汤药用来治病好,但不宜作为日常饮用的小药茶。

所以中医老师以理中汤原方为基,把白术换成了茯苓,这样既能温暖脾胃,也不会太燥,做成小茶包,方便脾胃虚寒的朋友日常也能冲泡着喝调理身体。

茯苓主要是祛湿之用,与偏燥的白术不同,茯苓的性子很平和,搭配干姜温中驱寒,就像上面出太阳暖暖的,下面又在清理湿气,专门给脾胃减负。

人参、甘草是补益脾胃的津液和脾气,脾胃的寒湿清理之后,就需要补充能量,让脾胃恢复健运。

理中汤进到虚寒的脾胃里,就像冰雪遇到热水一般,都化开了。喝1~2周,就能感觉肚子里有个小火炉在慢慢升起、肚子暖暖的、身体暖暖的。有些人胃口变好的,有些人放屁多了,这些都是脾胃变好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