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干涩刺痛,干眼症爆发!护眼先养肝,喝养肝明目茶帮眼睛保湿

文 / 科技养生
2020-12-01 09:04
许多人每天紧盯电脑与手机,追剧、打电动、盯疫情…结果出现眼睛干涩、刺痛不适症状,原来是干眼症又爆发了。中医师表示,中医认为眼睛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于肝,一旦「肝血不足」,或是「肝火旺」,甚至「精气亏损」,就有可能引发干眼症。中医调理可采取耳穴治疗,适时点按耳穴中的肝点、目点,或是针灸肝经、胆经,以及推荐饮用「养肝明目茶」护眼,都是不错的改善好方法。

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中医认为眼睛干涩刺痛,和「肝血不足」有很大关系。若是肝血不足,眼睛就容易疲劳以及视力减退。中医把肝比喻为将军之官,主要负责统率、谋虑、保卫身体,由此可知与西医所指称的「肝脏」略有不同,中医所谓的「肝」包含了经脉循环系统,供应并支配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并帮助细胞汰旧换新。肝这个脏腑,为身体气机循环的枢纽,可调节身体内分泌与新陈代谢,而眼睛与肝更是息息相关。因此,改善干眼症带来眼睛不适,除了要改变用眼习惯,更要留意肝的保健。

干眼症另外一个形成原因是「肝火旺」,身体有火气的燥热体质,也有可能导致干眼症:肝火旺则伤津液,并引起血瘀,血液循环不良就容易引起干眼症。症状包括:口干舌燥、嘴破、口臭、眼睛分泌物黏稠、皮肤干痒易有红疹。这时中医常常使用黄连、柴胡、黄芩、龙胆草、石斛等滋阴降火的中药来改善。一旦较严重的干眼症未积极治疗,当角膜已经有伤口,将增加感染风险,造成角膜溃疡,甚至之后留下疤痕,若不幸造成深层感染,将留下永久的视力损害。

中医:五脏六腑精气亏损,也容易引起干眼症

中医看干眼症的形成,也与五脏六腑的精气亏损有关。中医古书就有记载《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从干眼症之病症表现,可知为阴精亏虚,也就是耗损过度会产生的疾病。这时推动血液循环的动能变弱,也会使脏腑功无法发挥正常作用,当脏腑功能无法将精气循环至眼部时,就容易引起干眼症。这时可能还有其余症状,包括:容易疲乏、精神不振、说话气短无力、呼吸短浅、易感冒等。中医调理的方法常常使用覆盆子、榖精子、巴戟天、菟丝子、人参、黄耆、当归等中药治疗。

人体的经脉散布全身,肝经、胆经、胃经、心经都在眼部交会,故一旦人体的经络、五脏六腑循环不佳,自然就会使眼睛不适问题找上门。

改善干眼症第一步:帮眼睛保湿「补水」,中医耳穴、针灸调理

改善干眼症第一步,首先要帮眼睛保湿「补水」。导致眼睛缺水的原因很多,一部分人是由于年龄增长泪腺功能下降,或是更年期妇女体内贺尔蒙变化,导致泪水分泌不足;许多人则因为长时间注视电脑萤幕或手机,眨眼频率降低,或长时间配戴隐形眼镜,导致眼表面的泪液量减少,因而诱发干眼症。此外,也有许多患者是因更年期以后体内贺尔蒙变化,影响睑板腺脂油质溶点升高,导致油脂排出不顺,使得泪液蒸发太快,因而出现干眼症。

中医治疗干眼症还有耳穴,这是一种方便操作且能持续的治疗。适时点按耳穴中的肝点、肾点、目点、眼点、交感点、内分泌点,对干眼恢复也有很好的效果。以及采用针灸,也是改善干眼症一个很好的方式。由于人体的经脉散布全身,肝经、胆经、胃经、心经都在眼部交会,故一旦人体的经络、五脏六腑循环不佳,自然就会使眼睛不适问题找上门。如果再加上日常生活经常熬夜、喝酒、长处于高压环境下、情绪紧张,更易形成阴虚火旺体质,使眼睛疲劳、干涩。

护眼别忘养肝血!注意黄金睡眠时间、减少使用手机时间、多眨眼等

护眼别忘顾肝!这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晚上11点到凌晨3点,是俗称的「黄金睡眠时间」,中医认为有助于护眼与养肝血。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深夜1~2点正是肝调养生息之时,很多人这时还在看电视、滑手机,肝无法好好休息,眼睛也就退化得特别快。

中医专家以下推荐一款「养肝明目茶」,提供眼睛容易干涩疲劳的人饮用=.

此外,平时要避免长时间使用电脑,勿过度专注于3C产品,阅读时每1小时宜休息闭眼5分钟;同时也要多眨眨眼,让泪水发挥功能,滋润眼睛。利用空档做护眼操,以双掌根或双拇指背互相擦热之后,微用力按住双眼,转动眼球,向左10圈、向右10圈,擦热重复,每日早晚各做10次。或是可以使用毛巾热敷眼睛周围,可减轻眼睛疲劳,且增加泪液分泌。也可使用食指、中指关节面或指腹,沿着眼眶骨或眼睛周围,轻轻按压印堂、晴明、攒竹、阳白、丝竹空、瞳子髎等穴道,都是可以减轻眼睛疲劳的好方法。

以下再推荐一款「养肝明目茶」,提供眼睛容易干涩疲劳的人饮用:

【养肝明目茶】

材料:枸杞3钱、夏枯草5钱、菊花3钱、红枣4颗。

作法:将红枣剪开,连同枸杞、菊花、夏枯草装至纱布袋中,放入锅中加水2000c.c.浸泡20分钟。先用大火煮滚,改用文火续煮20分钟,放凉后当开水饮用。

功效:枸杞养肝明目、益肾健脾;夏枯草清肝热、明目;菊花清利头目;红枣养肝血,补肝肾,对于用眼过度导致眼睛干涩,会有不错的改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