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凯养生说:三补三泻,身体自备“六味地黄丸”

文 / 关注健康的逗小逗
2020-11-20 09:06

我们今天要讲一讲“六味地黄丸”。很多人会说:“这味药还用说吗?那么熟悉,家里备了好多盒呢”。

补肾、养肾、养肾阴是我们很多人不断要做的事情,而且很多老人也特别喜欢服用六味地黄丸。但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样的问题,针对不同体质的人,六味地黄丸的效能不同。有些人吃了滋养效果非常明显,但有些人吃了就容易上火,所以很多中医医生在开六味地黄丸的时候会开一个方剂,把里面的六位药的比例进行补和泻的调整。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一共六味药,其中一味是熟地黄,是滋补肝肾的,特别是补肾、益肾阴;另外跟它搭配的是山茱萸和山药,山茱萸是滋养肝阴,补肝血的;山药是补脾阴的。

三味药,一个肝、一个肾、一个脾,三阴同补,滋养人体的肝脾肾三阴。

光滋养还不够,因为在滋养的过程中很容易滋腻,补腻住了就容易上火,出现不适症状,所以在六味地黄丸当中有三味主药来滋补,另外有三味辅药,来清泄,这三味药分别对应刚才所说的熟地黄、山茱萸、山药,一味是泽泻,对应肾,泻肾火;一味是丹皮,有凉血、泻肝热的作用;还有一味是茯苓,祛脾湿,对应补脾之后出现的湿比较重的情况。

这三味药和前面的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正好组成一个严丝合缝的搭配,三补三泻,调整它们的比例就可以补而不腻。

其实,人体与生俱来就带着“百药箱”,身体当中的穴位具备药穴同源之性,我们可以用穴位的穴性来类比药物的药性,而且穴位还有双向调节的作用,不太容易上火,也就不会出现滋腻的情况。

今天就给大家讲一讲

身体自备的“六味地黄丸”在哪里?

先说三补,我们身体当中有三条经脉,分别是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太阴脾经,选择三条经脉的原穴,通过原穴可以诊断脏腑的功能变化,也就是诊断脏腑疾病,所以通过刺激原穴也可以调节脏腑的情况。

足少阴肾经的原穴太溪就像熟地黄,能够滋补肾阴;足厥阴肝经的原穴太冲就像山茱萸,能够滋养肝血;足太阴脾经的原穴太白就像山药,能够滋养脾阴。

三补说完了,再说三泻。在经脉当中,能够泻经脉之热、脏腑之热的这类穴位叫做荥穴。

荥穴以泻身热,分别选择足少阴肾经的荥穴然谷、足厥阴肝经的荥穴行间、足太阴脾经的荥穴大都,这三个穴位和刚才的太溪、太冲、太白三个穴位搭配在一起正好是三补三泻,也就是身体自备的“六味地黄丸”。

这些穴位到底在什么位置呢?

足少阴肾经的原穴太溪在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足厥阴肝经的原穴太冲在足背,足大趾与足二趾之间,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轻触有动脉搏动处;足太阴脾经原穴太白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相应的荥穴,足少阳肾经的荥穴然谷在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足厥阴肝经的荥穴行间在足背,第一、二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足太阴脾经的荥穴大都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实际上,因为穴位具有良性双向调节的特点,因此不用担心像服中药一样在补的同时会带来滋腻的副作用,所以实际上仅用太溪穴、太冲穴和太白穴就可以替代六味地黄丸。

此外,由于肾为五脏之根,所以如果进一步化繁为简的话,只按揉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穴即可以代替上述的六个穴位。

用手指点揉太溪穴,注意不用过度用力,轻轻的点下去,慢慢揉动就可以了,建议经常来做,养成一个养生保健的习惯,心情也会变得更加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