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脚冰凉超怕冷,可能这些习惯惹的祸!常吃3道菜,帮你熬过寒冬
如今已是11月中旬,冬意越来越浓,但有的人看起来依旧火力十足,似乎一点儿也不怕冷;而有的人却总是冻得哆哆嗦嗦、手脚冰凉,早早地就裹上了大衣、羽绒服。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不同的人群及身体状态对寒冷的敏感性会有所差异。正常情况下,老年人比年轻人怕冷、大多数女性会比男性怕冷、运动前比运动后怕冷、饥饿时会比吃饱时更怕冷。
但有时候,明明年纪、体型等都差不多,为什么人家还在过深秋,你裹得像个“粽子”却仍然感觉很冷呢?很可能就是下面这些不良习惯惹的祸。
不科学减肥
人体的热能需要靠能量来转化,而食物是能量的主要来源。如果单纯依靠不吃、少吃或是只吃素菜来降低体重,减肥方式不科学,那身体能量很可能摄入不足,导致无法产生足够的热量来抵御寒冷。
而且脂肪是很好的防散热组织,脂肪快速地减少也会提升人体对寒冷的敏感性。
建议
减肥应循序渐进,切勿盲目追求速度。饮食上虽然要控制总能量摄入,但也要保证基本的能量需求,以维持生理功能正常运转。一般建议每天能量摄入不低于1200大卡。

不经常运动
运动可以加速体内的血液循环速度,从而产生更多的热量。
有研究证实,人在进行中低强度的运动时,身体产生的热量是安静状态下的3~5倍,而高强度运动则能让身体产生的热量增加10~20倍。有时候缩着不动感觉特别冷,走起路来反而不那么冷,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建议
运动可以缓解怕冷症状,不过最近天气较冷,建议大家锻炼避开早晚低温时段,尽量选择白天有太阳的时候。运动前要充分做好热身活动,每天运动时间最好能在30分钟以上。

衣服穿太紧
天冷了,不少人会穿上秋衣、秋裤、过膝袜等来保暖,有的人甚至还会故意买小码,以为越贴身保暖性能就越强。但你可知,衣服穿太紧会导致身体末端血液循环不畅,手冷、脚冷反而更容易找上你,一不小心甚至还可能诱发冻疮!
建议
贴身衣物既不能太大又不能太紧,最好选择一些面料透气、舒适,略微宽松、方便活动的款式。

经常抽烟
吸烟也会对人体血液循环造成不利影响,即便只抽一根烟也会导致血流量明显下降。而皮肤温度则会随着血流量的减少而降低,因此经常抽烟的人比不抽烟的人相对更为怕冷。
建议
尽早戒烟不仅能增加抗寒能力,避免手脚冰凉,还有助于保护心、脑、肺、肾、皮肤等各个器官,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爱吃寒凉食物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进入秋冬后还常吃西瓜、绿豆、冰激凌等寒凉食物会削弱体内阳气,导致阳虚,从而也容易出现一系列畏寒症状。
建议
舌头胖大、舌苔淡白是典型的阳虚舌象。如果确定自己是阳虚体质,首先要注意保暖、及时添衣,其次在饮食上要尽量避免生冷食物,另外还可以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通过疏风驱寒饮来帮助补足阳气。
【疏风驱寒饮】取杜仲30克、白术15克、山茱萸12克,加5碗水煎煮成两碗,早晚饭前30分钟饮用。

注意:贫血、甲减、血管病变、下丘脑病变、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等病理性因素也会导致人怕冷畏寒,如果你没有上述不良习惯,却突然变得比往常怕冷,那就要提高警惕,及时到医院排查疾病。

要想提升人体的耐寒力,食补是很重要的一种方式。一桌热腾腾的饭菜,不仅看着温暖,还能从内补足营养素,帮助你度过寒冬。
芥蓝炒猪肝
做法:取200g芥蓝,洗净后切成段,用碱水焯一下,过滤掉其中的苦味。取250g左右的猪肝,洗净后切成薄片,加盐、白胡椒粉、料酒、淀粉腌制。
锅内放油,下入猪肝,炒到变色捞出。继续炒芥蓝,差不多成熟时放入猪肝,再加适当盐调味,彻底炒熟即可出锅。

芥蓝的含钙量非常丰富,每百克中平均含钙199毫克,约是牛奶的2倍左右。充足的钙质可以强健骨骼,加强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从而增加产热。
而猪肝则是补充铁质、B族维生素的良好来源。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适当增加铁质摄入,能使人体的耐寒能力明显增强;而B族维生素则在促进新陈代谢、减少能量浪费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双椒海带丝
做法:海带、青椒、红椒、洋葱全都洗净切丝。锅内放油,将姜末煸香后放入海带丝翻炒片刻,再加入洋葱丝、青椒丝、红椒丝,最后加入盐、生抽调味,炒到青红椒断生即可。
甲状腺激素具有生热效应,它可以提高人体的基础代谢率,促进皮肤血液循环,从而增强人体的御寒能力。而海带中富含的碘正是合成甲状腺素的重要物质,因此非常适合怕冷的人食用。

除了能补碘之外,这道菜中的青红椒还有助于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可以缓解肾上腺的过度应激反应,也是增强人体抗寒力的一种重要营养素。
清炖羊肉汤
做法:羊肉冷水下锅,加料酒焯一下,洗净备用。锅中煮水,水开后放入羊肉以及花椒、桂皮、香叶、孜然、葱段、姜片,炖1小时左右放入切好的萝卜块,加白胡椒粉、盐调味,煮30分钟左右下入枸杞,再煮一会即可出锅。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羊肉中富含铁和锌,萝卜中的维C含量很高,这几种元素都有助于提升人体对寒冷的耐受力;而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羊肉和萝卜搭配,有很好的温阳驱寒功效,很适合怕冷、四肢不温的人食用。


其实我们身上的一些穴位也能起到不错的防寒暖身功效,坚持按揉同样有助于缓解手脚冰凉、怕冷畏寒的症状。
阳池穴
阳池穴位于手腕背横纹的中点处,两手各有一个。缓缓用力刺激阳池穴,可以生发阳气、沟通表里,帮助改善手部冰凉的情况。

足三里
外膝眼下横四指、胫骨旁横一指左右的位置便是足三里。用大拇指点按这个穴位,力度以略有酸胀感为宜,按压数秒后放松。

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脚底前部1/3处中间的凹陷处。每天对搓两脚脚掌,或是用手揉搓脚心部位。

肚脐
肚脐受寒了以后很容易引发腹泻、胃疼,损伤脾胃。脾胃损伤了,就不利于身体的水湿的运化。这样就会造成体内的湿气过重。
而正因为肚脐敏感,自古以来,中医就把肚脐当作外治法的理想部位,将中药配成药膏或者小药丸,贴敷到肚脐上,以扶正祛邪,防治疾病。
脐疗最有人气的方子,要数南怀瑾老先生的著作《我说参同契》里的灸脐方。

用桂圆肉一颗,花椒六、七颗,加上艾绒一同打烂,晚上睡觉时挑一点,小指甲面那么大,放在肚脐里就行了。
不要小看肚脐,肚脐会吸收的。肚脐有个孔,我们在娘胎里头的饮食、呼吸都靠这个肚脐连到妈妈。所以把这个药放在肚脐,用橡皮贴把它封住去睡觉,比温灸器还要好。
这个灸脐法实在太省事了。材料常见容易入手,做法简单,贴肚脐又不用取穴,睡觉贴又不费时间,而且温和安全,老人都能用。
我们也严格按照南老的方子,并参考中医专家的建议,定制了现成的南师肚脐贴,阳虚体寒的朋友建议在寒露后这段时间,贴三天,停两天,温阳养正气。
胶布和包装经过两次迭代,从卷状的防敏胶带升级为片状的专用脐贴胶布,安全系数更高,贴合度好,不易过敏。
当然,好钢花在刀刃上,更重要的当然是原料了。产品研发的同事和中医顾问就为了这三味药材,反复对比了多个产地的品质,才出了这款好评无数的南师肚脐贴。

花椒来自「中国花椒之乡」四川汉源,从唐代起就是给皇宫供奉的贡椒,气更清、味更重、香更浓。肚脐贴里用花椒,正是要用到它辛散走窜的气味,把药性带到脏腑经络。一般市面上的花椒味道还是淡了些,力道不够。
桂圆肉来自「中国桂圆之乡」广西博白。早在1000多年的唐初时期,博白民间就盛行加工桂圆肉。桂圆肉在脐贴里很重要的价值是它的黏性和甘甜,既能把艾绒花椒都黏成团,而甘味又能缓急,调和诸药。
艾绒来自医圣张仲景故里河南南阳。不少专业中医乐于用南阳艾绒,品质上佳却没被市场疯炒。一般高品质艾条也就30:1的比例,为了让丸子更细腻、阳气更足,这款南师脐贴用了50:1的黄金艾绒,50斤艾草产1斤艾绒,堪称珍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