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健康必须排宿便、清肠毒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个人都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健康。正因如此,有关养生、保健的各种资讯也开始爆炸式地向我们袭来。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我们的肚子里装着大量宿便,它们如轮胎般坚硬,牢牢地粘连在肠壁上,腐败、发酵,慢慢侵蚀着我们的身体。"
此条言论乍一听来,真惊得人一身冷汗。我们的肚子里竟然藏匿着如此危险的健康杀手,看来要健康,必须要"须排宿便、清肠毒"。于是乎各种宣称能够"排宿便、清肠毒"的保健品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中,再搭配上骇人的广告画面,分分钟勾起人们的购买冲动。然而,真的需要如此吗?
什么是宿便
作为一名医生,我很负责任地说,纵使翻遍医学教材,也一定找不出"宿便"这个词。既然"宿便"不是一个规范的医学词汇,我就只能从字面来理解"宿便"的概念。
"宿便",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长期滞留在人体内的粪便。作为普通人,乍一看似乎蛮有道理,肠道那么长,藏匿一些粪便应该是完全可能的。既然肠道可能会藏匿粪便,而粪便给大家的直观感受又是人体的垃圾,把它们及时排出去当然是利于保持健康的。然而事实上,这完全是一个臆想出来的伪概念。
大便是怎么形成的
我们饮用的水和吃下的食物依靠食管的蠕动进入胃,并在胃中储存,经过胃的蠕动,具有消化功能的胃液会和食物混合,经过充分混合的食糜经过十二指肠来到小肠。在经过十二指肠的时候,胆汁和胰液也混合进入食糜,它们可以中和胃酸,让食糜在小肠中更容易被吸收。
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最重要的场所,在这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被小肠绒毛吸收,长达4~6米的小肠可以将这个工作做得十分充分。被小肠吸收之后,食糜已经成为了食物残渣,而此时的食物残渣还含有大量的水分,并没有形成固体形态,它们就这样到达了形成大便的场所——结肠。
结肠有两个功能,即吸收水分和储存大便。食物残渣在经过结肠时,水分被逐渐吸收,所占用的空间自然就越来越少。也正是因为如此,结肠的管腔其实是逐渐变细的,当到达结肠末端的时候,固态的大便已经形成。随后在肛周肌肉的共同作用下大便被排出体外。
明白了消化系统的整个工作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点,食物自食管而下经过消化形成大便经肛门排出,除了阑尾那个没有储存功能的盲端之外,完全是经过一条没有"岔路口"的路径。
在进入结肠之后,食物残渣才被吸收水分形成大便,而自此直至肛门排出,并没有一个额外的空间来存留大便,它们全都乖乖地待在结肠里。
大便会在结肠里待多久
既然说是"宿便",可见是在肠道中滞留了很长时间的,有些文章甚至用"陈年宿便"这样的词汇。那么大便究竟会在结肠里待多久呢?
大便在肠道内滞留的时间取决于排便的频率。对大多数人而言,两天一次到一天两次的排便频率都是正常的,有些人的排便频率比这个还要稍低一下,但是只要没有不适感,也可以认为是正常的。
如果您相信所谓"宿便"会在结肠里滞留很久,那我只能说,您太小看结肠的功能了。
结肠通过三种方式促进大便排出:分节运动、蠕动和集团运动。分节运动是一系列有规律的环形收缩,能短距离的推动肠内容物缓慢前进,多见于小肠,结肠的分节运动并不明显。蠕动则是大便前方的肌肉舒张,大便后方的肌肉收缩,利用这样的方式将大便逐步推送至消化道末端。至于集团运动,则远比前两种运动方式更加剧烈,它是结肠的一种强有力的蠕动形式,每天大约2~3次,每次都能将大便向前推进相当一段距离。
在这样多种的结肠运动之下,对健康人而言,大便是不可能在结肠内长期滞留的。而且正如前文所说,除了结肠之外,大便也无处藏身。
如果没有腹胀、腹痛、排便困难等不适症状,哪怕是排便次数少一点,也实属正常。所谓"一般3~5天不解大便而停留于肠管内的粪块叫宿便"这样的说法也是没有依据的。
简单来说,"宿便"根本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概念,通过各种方法来"清除陈年宿便",更是无稽之谈。
大便真的有毒吗
确实,便秘患者由于排便次数少,大便在结肠内的滞留时间会相对长,结果是导致含氮成分吸收增加。
但是对于肝肾功能正常的人来说,这完全不会造成什么影响。只有在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便秘可能诱发肝性脑病或加重肾功能不全。但导致这一切的含氮成分和所谓的"毒素"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单单挑出便秘这个诱因来说明"肠毒"这个不存在的概念,是以偏概全的说法。
总之,所谓的"宿便"和"肠毒"是根本不存在的伪概念,当自己没有不适的时候,完全不需要额外的根据这两个伪概念进行口服泻药及灌肠等治疗。如果真的存在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或排便困难,还是选择到正规医院就诊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