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自然,才是养生的真谛!

文 / 五千年中华
2019-05-15 10:00
顺应自然,才是养生的真谛!

庄子

《庄子的世界》

第四集 《养生宗旨》

作者:王泽仁

主持人:养生向来是道家关注的重点。养护身体、保养精神,被道家看做是入道的一种体现。老子的养生主张:虚静恬淡、静心守一、收敛精神。那么,庄子又是如何继承和发展老子的养生哲学的呢?

嘉宾:在讲庄子的养生理论之前,我们先来讲点题外话:养生,是道家学派非常关注的主题,他们都在思考‘永生’的问题;当然这里的‘永生’,不一定指生命上的长生不老,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永垂不朽。如老子讲:死而不亡者寿。人死了但不灭亡,这才是长寿。物理生命是有限的,但精神生命是永恒的,道家也好,儒家也好,都在追寻这种永恒不灭的东西。儒家的圣人,道家的真人都实现了生命长度、广度、深度的拓展。

顺应自然,才是养生的真谛!

庄子

庄子也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生命有限,知识无穷,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就会陷入困顿危险之中。所以人应该去智去伪,返归本真。人不为外在的善恶行为所牵累,哀乐不入,机巧不生,气脉通畅,周流于任督二脉,这样才是养生的真谛。就好比庖丁解牛,依乎天理,因其自然,顺着牛的纹理经络肢解牛,则游刃有余,毫无障碍,刀刃用了十九年还像新的一样,没有任何磨损。每次解完牛,都有一种悠然自得之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而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养生不也是要遵守规律,顺应自然吗?

顺应自然,才是养生的真谛!

庖丁解牛

主持人:庖丁解牛,现代人习惯解读为:技艺的精纯高超,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从庄子养生学的角度来解构,符合自然之理,才是养生的根本。庄子也曾说过:沼泽中的野鸡走出十步才啄到一口食,走出百步才饮到一口水,但它并不祈求被养在笼子里。在笼中精神虽旺,但并不自由。因为野鸡生活在沼泽之中,符合自然之理;关在笼子里,却违背自然之理了。

嘉宾:是的,关于因循自然的养生之道,庄子还讲过一则故事:老聃死,他的朋友秦失前去吊唁,哭了三声就出来了,弟子们很不理解。认为这样的吊唁方式不是待朋友之礼。秦失说:“是的,开始我以为他是个俗人,而现在不这样认为了。刚才我去吊唁,看见有老年人哭他,如同哭自己的孩子;有少年人哭他,如同哭自己的父母。众人来此一起吊唁老聃,必定有老聃不期望他们称赞而称赞的话,必定有老聃不期望他们哭泣而哭泣的人。这是逃避天意,违背实情,忘记了人之生死寿夭皆稟受于自然,古时候称之为逃避自然的规范。正当该他来时,老聃应运而生;正当该他去时,老聃顺势而死。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时候把这种解脱称为:天帝解人于倒悬。”

庄子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他用“薪尽火传”指明了:生命的生生不息、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