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 从道家思想看养生 做更好的养生人群

文 / 我叫鲸鱼君
2019-02-13 16:00

近几年,“养生”这个名词在社会上广泛普及,关注“养生”的人越来越多。一时间,各类养生方法层出不穷:有医疗养生的,有喝茶养生的,还有运动养生的......五花八门。养生固然很重要,可你真的懂得养生之道吗?其实“养生”的概念,早在两千年前的道家就已提出。追本溯源,为了更好地理解养生之道。今天,鲸鱼君就带大家回顾一下两千年前古人的智慧。

追本溯源 从道家思想看养生 做更好的养生人群

老子《道德经》第十章有云:“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意思是说精神和形体要合一不可分离;在专门调动精气的过程中,身体要柔弱,要像婴儿一样放松;要清楚杂念,做到心灵明澈如镜,深邃灵妙。

这一章虽然每句的后半句是疑问句,但疑问的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人们无论是形体还是精神,无论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可能完全一致。但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将精神和形体合一而不偏离,达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和谐,顺应自然规律。此章虽主讲了修身养性的功夫,但老子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专气致柔”的放松观,深刻地向我们诠释了何为养生之道。

老子认为要健康,就必须经常放松身体,劳逸结合。当人体肌肉处于松弛状态中,经脉就不易被肌肉所压迫,经脉顺畅,经期运行阻力就小。当然,这种放松,不仅事形体上的放松,还有精神上的放松。心理过度紧张,同样会阻碍气血循环。因此老子才会提到“涤除玄览”的观点。身心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身体的放松,有益于缓解紧张的心情;心情的愉悦,也可避免肌肉的僵硬。

追本溯源 从道家思想看养生 做更好的养生人群

庖丁解牛

道家素来强调养生,同为道教思想代表人物的庄子,也曾写下了《庄子·养生主》一篇。此篇中就有我们所熟悉的“庖丁解牛”的故事,庄子借此来说明养生之道。

故事中有个名叫丁的厨师给文惠君宰牛。他的手接触的地方,肩膀靠着的地方,脚踩着的地方,膝盖顶住的地方,都哗哗地响,刀子刺进牛体,发出霍霍的声音。没有哪一种声音不合乎音律:既合乎《桑林》舞曲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章的节奏。文惠君心下奇怪,询问原由。

厨师答道:“我所关注的是事物规律,它比技术更进一步。我开始宰牛的时候,看到的无一不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就不曾再看到整头的牛了;现在呢,我用精神去接触牛,不再用眼睛看它,感官的知觉停止了,只凭精神在活动。顺着牛体天然的结构,击入大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着牛体本来的组织进行解剖,脉络相连、筋骨聚结的地方,都不曾用刀去碰过,何况那粗大的骨头呢!好的厨师,每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肉;一般的厨师,每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砍断骨头。

现在,我的这把刀用了十九年,它宰的牛有几千头,可是刀口仍像刚从磨石上磨出来一样。因为那牛体的骨节有空隙,刀口却薄得像没有厚度,把没有厚度似的刀口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的,它对于刀的运转必然是大有余地的了。因此,它用了十九年,刀口却像刚刚从磨石上磨出来一样。虽说是这样,每当遇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它难以处理,因此小心翼翼地警惕起来,目光因此集中到一点,动作因此放慢了,使刀非常轻,结果它霍地一声剖开了,像泥土一样散落在地上。”

文惠君听后,深有启发,从中获得了保养身体的道理。

这篇寓言故事用牛体的复杂结构比喻社会,用刀来比喻人。庄子认为,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们只有像庖丁那样把握了社会的肌理。才能够成功地避开各种难解的矛盾,使自己免于遭受伤身与劳神的困扰,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追本溯源 从道家思想看养生 做更好的养生人群

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水平提高,现代人对于养生的追求也越来越大。一时间,太极成为了人们追求养生的一种颇受欢迎的方式。太极作为一项在传统养生法“导引术”和“吐纳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健身运动,之所以具有保健养生的功能,原因在于太极深谙道家思想中“天人合一,形神合一”之道。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突然、强烈而持久的心情刺激,会使人体气机紊乱和脏腑受损、气血失调。而太极动静结合、动中求静、以静御动的独特练习方式有利于打通脉络,有效的抗击心情刺激对气血带来的干扰,保证人体的身心健康。

太极作为一门源远流长,内容深邃的科学,不仅继承了中国古老的传统养生之道,又以现代科学为依据,从而使其在治病、抗衰老上获得了更大的养生功效,远非药物所能及。

追本溯源 从道家思想看养生 做更好的养生人群

老子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个“法”字意义极深。从养生概念中可以看出,养生的核心要领,就是不要违背生命活动的规律,而要顺从其道,了解、把握自然界及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并根据这些客观规律开展养生活动。可惜,我们很多人由于不注意对养生含义的全面理解,最后却得养生之义浅,甚至背养生之道远,一边希望健康长寿,一边却干着招灾减寿的事情。

所以,要想事半功倍养好生,首先应该明白“养生”的含义,不明“养生”之义,就难得养生之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