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养生和养身的区别,一定弄要清楚

文 / 营养玩家
2018-11-10 12:10

古人用字遣词造句,是比较讲究的。但历代传下来,从来只见养生,少见养身一词,为什么呢?稍加思索就可明白,养身,养的是躯干形体,把身体调养得壮实有力,走的是外家一路。武术、舞蹈、体操等,都属于养身。

李小龙是武术传奇,不但影响了几代华人,很多外国人都拿他当偶像,比如大家熟知的NBA球星科比,非常崇拜李小龙。华人圈内,几乎没有人不喜欢李小龙,我也不例外。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李小龙的师傅叶问,初见李小龙时,就说李小龙是个短命种。无法得知,叶问为何有此判语,但李小龙只有33岁的寿命,非常可惜。

现在很流行健身,健身就是养身。健身好不好呢,一定好。好,不光是指体形健美,还体现在对身体潜能的挖掘。我写过多次,人体有90%的毛细血管被储备着,运动时不少储备的毛细血管会打开,若不是如此,怎么会长出那么多肌肉,长肌肉需要更多的营养能量,靠谁来运输?


健身,还能提高意志力。凡是能坚持健身,并取得成果的,不但方法对了,而且能很好的自律。但是,这种方法,是靠外力去塑造身体,身体的条件,能否满足外力的要求,这个无法知道。有不少运动受伤、健身受伤的情况,就是身体的条件,无法满足外力的要求。

按正常逻辑,身体最好的人,是哪些人呢,是运动员,是健身专家,是奥运会的冠军,是健身和武术大赛的冠军。奥运精神是,更高、更快、更强。能拿冠军的,一定是最高、最快和最强。这么好的身体,应该很少生病,寿命应该也会很长,但事实并不是这样。运动员中,得心脏病的很多,甚至有患癌症的,患有痛风的、关节炎的也不在少数。

对身体的过度使用,对身体潜能的过度开发,短期内能快速健身,但长期来看,可能于身体不利。现在的人特别忙,除了睡觉,身体一天到晚没闲着,如果身体健康,能量水平高,并没有太大问题,只可惜亚健康者居多,所以这样的身体使用习惯,最后会得各种各样的病。

养生和养身的最大不同,前者养的是生命,生命包含身和心两部分,严格来讲,我们并不是生活在身体里,而是生活在心中。后者养的是身,是人的生物学躯体结构。健身做得好的人,他能通过养身到达养心,但可惜这样的人,并不太多。夜跑猝死的,死在跑步机上的相关新闻,时常能见到。

正确的养生,与养身不同,它应该从心出发,从心到达身。心的奥秘,无穷大,因此注重养心的人,极容易忽视养身,因此也未见得长寿。有句话是,修性不修命,修行第一病。说的很多修行人士,养心而不养身。

作为我们凡夫俗子,在红尘中打滚的人,应该要身心兼养,性命双修。既要外练筋骨皮,又要内练一口气。我认识不少人,既学习了营养学,又学了心理学,应该是有此意识,在尝试着身心兼养。还有一些人,为营养更重要还是心理更总要,争论不休。显然,营养和心理是有联系的,某些营养缺乏,可导致心理精神疾病。心理情绪不好,又会加速某些营养的消耗,以致引起缺乏。

身要动养,心要静养。动静结合,身心兼养的方法,早就有了,只是大部分人,没有去尝试。像太极和瑜伽,本来是身心兼养的运动形式,只是练习者,在比划招式动作的时候,很容易忽视了气息和意念。初习者,看见别人能做那么柔和的动作,也会尝试着去学,实际上不容易学会,往往会有明显的痛感。你看到了别人的动作,但你看不见他内在的气息流动,他们之所以能做那些动作,是因为相关部位的气通了,气通了血通了,自然没有问题。

身好养,只要你懂得一些营养学的基本知识,然后不过度使用身体,问题不大。心不好养,它需要你在日常的每一件事情上,都能保持平和中正的心态。如果做不到,最好是每天单独抽一些时间,来静静心。强调一下,这只是及格线,是养生方案,不是治病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