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屁是身体发出的健康信号,管好“屁事”是大事!

文 / 家庭医生杂志
2018-09-25 10:01

生活中经常遇到嗳气或放屁的尴尬,而这种尴尬往往是因为胃肠胀气在作怪。肠胃不舒服,轻者嗳气,声声入耳,言语断续;重者放屁,“雷声”滚滚,异味频来,闻者无不掩鼻,听者无不皱眉……

腹腔内的气体是从哪里来的?

一是外在的空气进入体内。当你滔滔不绝地说话、嚼口香糖、用吸管喝饮料或囫囵吞枣地咽下食物时,不少空气也随之下肚。

二是大肠内细菌分解食物过程产生的气体。我们吃下的食物进入消化系统后,约90%在小肠被吸收。其他未被小肠吸收的食物进入大肠后,就会被大肠内的细菌分解利用,产生气体。

有来有往,腹中之气既有来源,必有出路。气体排出的途径,要么向上由口冲出为嗳气,要么向下由肛门排出而为屁。

成人每天要放多少屁?

嗳气和放屁都是人体正常的生理需要,“屁乃人生之气,岂有不放之理?”成人每天要放14次屁,只不过有时连自己也未能觉察到。放屁,是胃肠蠕动的信号,若一个人不放屁,或整天连珠炮似的放个不停,都说明身体出了毛病。

人一次嗳气可以排出20~80毫升的气体。

正常人每天平均放屁14次,排出的气体约有600毫升。

屁里有氮气、氢气、二氧化碳和甲烷,约占总量的99%,只有占1%的成分使屁产生臭味。

屁在排放时的温度为37摄氏度,速度为3.05米/秒。

有屁就要放

从生理学角度讲,大肠内居住着数以千万计的细菌,它们在帮助消化、对食物进行分解的同时,会产生不少有害气体,必须及时排出体外。所以,有屁必放,不放对身体有害。

很多时候,屁是可以短忍而不可久憋的。所谓短忍,即肛肠有所预感时,要看当时所在的场合是否适合“鸣放”。若此时正在进行访友、谈判、会议等活动,或在电梯里,就得暂忍,或暂时离开现场,择地而放。所谓久憋,就是憋而不放,使屁“由出口转为内销”,对身体有弊无利。因为憋而不放,废气就会从肠腔进入血液循环,影响人体健康。

外科医生素有“一屁值千金”之说,他们对屁“感情深厚”。当腹部手术后,病人不久即能频频放屁,说明胃肠蠕动已恢复正常,提示病人可以吃东西了,医生就会放下一半的心。如果病人老不放屁,医生就会皱起眉头。

响屁不臭,臭屁不响?

这种民间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若进食含淀粉类食物,食物在被分解的过程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量较多,于是屁声隆隆,“不同凡响”,气味却不是很臭;进食肉、蛋、乳类等含蛋白质、脂肪丰富的食物,就易产生硫化氢、粪臭素、挥发性脂肪酸等,气量较少,于是声音不高,甚至为无声的“哑屁”,但奇臭难闻。

幽默典故

1900多年前,古罗马公布了一条法律:“禁止在公共场所排气。”这一法令因遭到公众的反对而无法执行,只得修改为:“所有罗马人在必要时都应允许排气。”可见,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不论是雅士还是俗徒,人人都有放屁的权利。

如果您是习惯性胀气者,以下的建议能让您减少胀气的机会:

别在匆忙中吃、喝东西,避免边吃边说话。细嚼慢咽可以减少嗳气的发生。

少嚼口香糖。

少喝产气的饮料和啤酒,尽量避免用吸管。

如果因乳糖不耐受引起胀气,停喝牛奶,改喝酸奶。

调整饮食,少吃会生“气”的食物,如豆类、薯类、芋头、白菜、包心菜、面食等。不过,哪些食物会胀气,吃多少会胀气,这是因人而异的。建议拿本子记下每天吃的东西和数量,并留意当天腹胀的情形,一段时间后,便可从中找出胀气的“疑凶”。

适度运动。运动能促进胃肠道蠕动,有助于消化,使肠道内的气体顺利排出。

放松情绪、保持心情愉悦,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来排解压力。情绪激动、过度紧张和焦虑,会让胀气情况变得更严重。

餐后胀气、胃肠不适者,可适当吃些促进胃肠蠕动与排气的药物,如胃复安、吗丁啉等;胃必治对减轻或消除肠胀气也有效果;吃肉食较多的朋友还可以适当服用多酶片,帮助消化;肠道中食物酵解引起的胀气、多屁,可吃些食醋或中成药,如保和丸、四磨汤、香砂枳实丸、沉香化气丸等,有一定疗效。

如果合理选用药物治疗,症状总是不能缓解,就不要再自治,要到医院就诊,查明原因,因为很可能是体内发生了器质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