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眠不觉晓,古人遇到“春困”怎么办?有一句老话要知道
古人如何对付“春困”的?
本文作者倪方六
春宵一刻值千金,但“春困”扰人,孟浩然的《春晓》诗所说的“春眠不觉晓”,反映的就是这种春困现象。
古人怎么办?
春困,是季节变化时的正常生理现象,当冬天过去,温度转暖,进入春天时,人们会困倦、疲乏,最典型的表现是“想睡觉”,其实在夏天也有这现象,但因为多在春天出现,俗称“春困”。
在对付春困方面,中国古人大概是最有经验的,最管用的一句老话是——“早睡早起”。
中国最早的中医古籍《黄帝内经·素问》称:春天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春天要早睡早起,起来后不必立即梳妆洗漱,首先在院子里、广场上散散步,走上几圈。这叫跟着节气的变化走,即所谓“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早睡早起,积极晨练,这是古人对付春困的有效手段,这一方法得到了现代医学的证实。早上起来可以呼吸到新鲜空气(别说雾霾),活动肢体可疏筋活血,通利关节,促使大脑兴奋;同时,肢体活动的增加,可增加血液的含氧量,自然亦让大脑兴奋,令人清醒舒适。这就是“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的本意。但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要有剧烈运动,那样反而耗氧,加重疲乏。
“夜卧”的意思是夜里早点休息,不要熬夜,具体什么时候上床才合理,古代中医也给出一个合理的时间,即“亥时”。
唐朝著名的医学大家孙思邈,是中国古人最懂养生的长寿者之一,因为在药物学上贡献突出,世人尊称他为“药王”。据记载,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公元541年),成仙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活了142岁。对这记载的可靠性还是值得怀疑的,但孙思邈长寿是肯定的。所以,他生前提出的长寿主张被后人奉为养生指南。
孙男邈在《养生铭》提出了一个观点——“亥寝鸣云鼓”。
《养生铭》中的“亥”,即亥时,相当于现代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刻时又称“人定”、“定昏”,意思是到了这个时辰,夜色已深,要停止一切活动,该上床休息了。
孙思邈所说是针对全年四季而言,具体到眼下已过春分的春季,最佳安歇时间是一入亥时,即一到晚上9时,就应该停止活动,准备休息,以保证夜间睡觉时间。如习惯早上7时起身的话,那晚上9时睡比11时睡,就增加2个小时休息时间,睡眠多达10小时。
早睡为保护充足的睡眠提供了基本保证,但是不要以为早上懒床迟起可以对付“春困”,恰恰相反,不要睡懒觉,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谓“夜卧早起”。
早睡早起的同时,得增加“午睡”是对付春困的最有效方式,到秋冬再取消。没有午饭后眯一会习惯的网友要改改了,但午休时间不宜长,个把小时足也。
睡觉时间的合理调整。仅是对付春困的方法之一,还要在饮食上进行合理安排。春天正是蔬菜上市时节,比冬天要丰富多了,这时就要多食应时应景蔬菜,多吃素食,过去农村人说春天“青菜豆腐保平安”就是这道理。
从古代养生家笔记来看,春季饮食宜清淡、新鲜、易消化,青菜、荠菜、芹菜、还有荸荠、萝卜、胡萝卜什么的,都是较适合的食材选择。还有要注意,饮食以温热为主,不要贪吃生冷食物。
《太平御览·时序部五》引《齐人月令》,谈春天的养生保健时称:“君子齐戒,衣夹衣,导引,不食生冷。”其中就有“不食生冷”。
在古代,人们还有提早预防春困的风俗。有的地方在天气寒冷的立春时节,就开始了。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打春》:“是日(立春日)……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
(享受自然,是春天最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