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乍暖还寒,“春捂”养生四大要点莫忘记!
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热的过渡时节,它处于阴退阳长、寒去热来的转折期。
此时阳气渐生,而阴寒未尽,由于冷空气仍在活动,气候多变,温差很大。所以有些地区一天之内天气会有急剧的变化,早晨是旭日东升,春风送暖,中午本还阳光暴晒,但到了晚上就可能气温骤降。
所以,初春时节如果衣着单薄,很容易受寒而导致身体出现问题。
中医养生强调“春捂”,就是“春不忙减衣”。民间所谓“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是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春捂”呢?
古代医籍《摄生消息论》指出——春天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寒易伤腠理,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暴去 。
这就是说,棉衣不可过早脱去,多备几件夹衣,随天气变化增减。
1、把握时机:冷空气到来前24~48小时未雨绸缪。
早春时常有寒冷气候袭来,穿着宜偏暖些。对抵抗力较差的孩子和老人,应随时增减衣物。
一些年轻姑娘由于爱美,往往在早春就穿起了裙子和短靴,这样对身体可不太好。妇女膝关节对冷空气的袭击较为敏感,易发生局部麻木、酸痛等症状,久之会引起风湿性关节炎。
2、把握气温: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
通常,15℃是一个临界值。低于15℃时,还要再继续“忍受”厚重衣服带来的不便;当超过15℃时,则可以考虑减少衣物。
3、注意温差:日夜温差大于8℃是春捂的信号。
昼夜温差也是判断捂不捂的标准之一。当昼夜温差超过7℃-10℃时,就该小心防寒,开始春捂了。
4、持续时间:7~14天恰到好处。
衣服减得太快,可能出现“一向单衫耐得冻,乍脱棉衣冻成病”的情况,这是因为没有捂到位。
气温回冷需要加衣御寒,即使此后气温回升,也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者或高龄老人得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适应,衣服减得太快有可能冻出病来。
“春捂”除了特别重视对颈、手、腰、腿、脚这些部位的保暖,还能通过使用艾灸来灸“春捂”重点穴位,起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驱寒逐湿、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的作用。
1、手腕 - 神门穴
心主管全身的血脉,通过输送气血来温暖全身。原穴是主管各脏腑的元气和生命的原动力所发出的穴位,能够强化脏腑。
此穴为人体手少阴心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有去除烦躁、安神定志的作用。
2、腰眼 - 肾俞穴
人体阳气的根在肾,而腰为肾之府,肾阳虚时会腰部酸软怕冷,经常尿频或精神容易困倦疲乏。艾灸腰部肾俞穴可滋阴壮阳,补肾健腰。
3、小腿 - 足临泣穴
很多老人容易出现偏头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眼睛痛,这种表现属于肝阳虚,这时要重点保护好小腿外侧,可以多艾灸足临泣穴。
4、肚脐 - 神阙穴
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此处可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爱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
◆◆◆ 健康小贴士
春季为怒火旺的时节,养护重在养肝。怒火旺,则会呈现脾胃衰弱的病症。
中医以为,“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也就是说,饮食上春季要少食酸,多增甘。酸性食物吃多了会使怒火更旺,而性味甘平的食物可以调节怒火。
生活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也希望能够点赞分享!
想要更多健康养生知识吗?
一键关注!更多惊喜等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