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养生|注意!经常头晕或是痰湿作祟,中医教你怎么治
恼人的“头晕目眩”其实并不少见。据最新统计,目前眩晕人群发病率约为8%,65岁以上的老人眩晕以女性为多。同时,由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年轻人患上眩晕症的比例也在不断的上升中。一般来说,头晕包含了头昏(昏沉感)、头晕(站立不稳感)及眩晕(天旋地转感)等表现。
年关将至,来自天南地北在广州打拼的现代人,熬过了伴随夏天饮食带来的“热气”,可不要忽视一年到头“老广”们挂在嘴边的“湿气”。平日经常头目昏沉,精神不佳的朋友们,快来看看广东省中医脑病中心健康团队为你科普痰湿与眩晕的关系。
“眩”、“晕”有别要分清,中老年眩晕需警惕
家中老人头晕,警惕中风先兆!
眩晕原因包括急性心脑血管疾病、颈椎病、耳部疾病、低血糖、低血压、中毒、等疾病的可能。古代名医曾言:眩运者,中风之渐也(眩晕是中风的先兆),如今,现代医学已认识到头晕和眩晕实际上是人体系统各个方面(尤其是循环系统)给我们敲响的警钟。因此,当伴随有其他相关症状,如视物黑朦、心慌胸闷、恶心呕吐等表现时,需及时就医,做进一步检查,以免延误治疗。对于“三高”中老年患者,眩晕是脑血管出现意外的危险信号,需格外警惕!
中医学认为,眩晕的病因很多。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华荣主任医师团队结合长期临床经验与研究发现,痰湿中阻型眩晕最为常见,这类型的眩晕多由于本身痰湿体质,遇到气候潮湿或寒冷、过度疲劳、紧张等因素诱发。那么针对我们常说“湿气”具体该怎么判别和调理呢?
眩晕多由痰作祟,痰湿体质可自测
判断自己体内湿气的情况,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观察自己的舌头。看舌头主要看两部分:一是看舌体,二是看舌苔。舌体胖大,舌头两侧有牙齿印和白涎是湿邪的征象。痰湿体质的具体表现为:
1、身体疲劳、倦怠,四肢沉重,头目昏沉;
2、胃痛、胃胀、腹泻、排便不爽,大便冲不净;
3、站立过久、女士经期下肢容易水肿;
4、面色淡白,精力不济;
5、口咽部粘腻不爽,如有物阻;
湿气会影响一个人的皮肤,容貌,体型:女士们关注的体重问题,如腹部脂肪的过度堆积,是脾胃不能运化水湿,水谷精微输布障碍导致的;痰湿不祛,粉刺、湿疹也可能接踵而至,影响形象;其他佐证如冬天怕冷,遇到冷风就会蜷缩成一团,到了室内,稍微遇热又怕热出汗、容易晕车、胆怯易惊……
而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 痰湿体质与代谢综合征、肥胖、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 是多种与代谢有关的慢性疾病产生的共同土壤。痰湿体质不是化验指标,却是许多疾病的危险信号。
眩晕多因痰湿起,化痰定眩调肝脾
所谓“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眩晕由脾虚、痰湿引起,似乎已经是历代名医的共识了。
国医大师李振华认为,肝脾胃是一个整体,调理脾胃,祛痰化湿时还需照顾肝气的调畅。师承李老的华荣教授结合前人经验,别出心裁,将肝脾胃辨证体系运用于脑病治疗中,认为肝、脾、胃等脏腑功能失调引起气机升降失常,可以导致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痰蒙清窍而引起眩晕。
针对临床最常见的痰湿阻滞,兼有郁热的眩晕证型,华荣主任秉承李老肝脾胃一体的思想,以健脾平肝,化痰定眩,调理气机升降为治疗准绳,常用茯苓、白术、竹茹、天麻、龙胆草、菊花等药物,并依据临证脾虚、肝郁、胃滞各自的偏重做适当加减。本方由中医古代名方“温胆汤”化裁而来,对于痰浊中阻并有情志不舒,属于肝热上扰的患者,起到脾健浊化, 肝阳得潜, 清气得升, 气机畅达的作用。经过华荣教授诊治过的病例,坚持中药辨证治疗,眩晕可明显减轻,效果良好。值得一提的是,中医的疗效优势在于辩证论治,处方用药需要在脑病医疗团队的专业帮助下,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方能取效。
专家指出,中医药养生祛湿的方法很多,如黄芪薏米茯苓粥食疗、艾叶煮水泡脚等等。中医处方讲究因人而异,如果头晕不适等情况较复杂,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完善检查及处方用药。
温馨提示:转眼即是春节假期,“每逢佳节胖三斤”不仅影响形象,“膏粱厚味”更给身体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增加痰湿引起的头晕等不适的风险。想要在新年伊始和痰湿说再见,佳节团聚时请注意饮食有节,饮酒有度哦!
【记者】严慧芳
【通讯员】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