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道家养生三法,修炼多年颇有成效
今天给大家推荐传统养生的三种方法,希望能够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家族有哮喘的遗传病,这些年渐渐地表现了出来,每到秋末,稍不留神就容易咳嗽,一直断断续续地持续到次年的4、5月份。虽然也一直在吃药,但也只是解一时之急,不能根治。
如今医学高速发展下的肺病虽然不像过去一样令人谈之色变,但是依然是一件很难根治的麻烦事。今天我给大家推荐一个疏肺的气功方法,这个方法曾经治愈了不少的肺病患者。
方法:右手握拳,大拇指竖起,放在背后两肩肿骨下端的高度,脊骨中心点。左手握拳平置肚脐上。这个姿势调整好之后,便可以用鼻孔大力吸气,什么样算“大力”呢?就是一定要做到闻之有声,这样闻气,一连六次,再通过口将气呼出。这样就算一次,一连三十六次,就会浑身通畅,甚至汗出。
如果呼吸不畅通的人,经过三十六次的呼吸练习,鼻孔畅通无碍。如果是有相关肺病的患者,效果更加明显。
丹田呼吸者,寿命悠长从面相上来讲,鼻孔大是漏财的外相。另外有一句话是说:“鼻孔大见孙,不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鼻孔大的人长寿,往往活得比儿子还久,所以叫做见孙不见子。
鼻孔大小是与气有关的,其实也是呼吸方法得当的外在体现。普通人也可以通过个人修炼,进行自我调整。
方法:吸气的时要细、要长、要慢,小腹收缩,这时就会感觉吸入的气都沉到了丹田部位。呼气时要快、要急、要猛。可以用手指按住另一鼻孔,上半天作左鼻呼吸,下半天作右鼻呼吸。久而久之,就修炼出用丹田呼吸的状态。
适当静修,可治失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五脏藏精,精化为气,气的运动应答外界环境而产生情志活动。情志活动由脏腑精气对外在环境因素的应答而产生,因此情志活动与五脏精气的关系最为密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灵枢·本神》有云:“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一方面,五脏精气的盛衰及其藏泄运动的协调,气血运行的通畅,在情志的产生变化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如《素问·调经论》所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另一方面,外在环境的强烈变化,情志过激或持续不解,又会导致脏腑精气阴阳的功能失常,气血运行失调。如大喜大惊伤心,大怒郁怒伤肝,过度思虑伤脾,过度恐惧伤肾等。
那如果一个人思虑太多的话,就会上火,这是因为思虑这种情志影响了心脏,心属火,所以上火。
如果一个人用脑过度的话,胃就会出毛病,大部分科学家都比较瘦弱,正是因为用脑过度,多有胃疾。胃是土,火太多,后援不继,消耗了土,所以胃出毛病。
如果一个人太劳累了,就会肾亏,造成心肾不交的状况,那就是心的能力与肾的能力都在持续衰竭,而不能互通联系,发生中断的现象。
如果一个中老年人,本身体力差,外加上多忧虑,就容易变成心肾不交的状态,心肾不交就会失眠。
相反的,如果是年轻人的话,体力本来就充沛之极,又不会过度忧愁,心肾常交,自然就贪睡了。当然,如果年轻人多愁善感也会造成心肾不交。
那心肾不交怎么去解决呢?那就要用坎水来解,才能达到水火既济的状态。如果能将思想及精神调整为绝对安静与平稳的状态,坎水自然而然就会发生,这也是道家静修的基本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