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艾滋病日|纪小龙:中国人第一例艾滋病尸体解剖是我做的 !

文 / 仙人果健康
2017-12-01 12:32

世界艾滋病日|纪小龙:中国人第一例艾滋病尸体解剖是我做的 !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科学猫头鹰特编发原解放军总医院、武警总医院纪小龙医生一篇关于中国第一例艾滋病尸体解剖的工作纪实,以飨读者。

做病理医生二十多年,做过的解剖有几百例,各种各样的病变见得也不少了,其中大部分都已经淡忘,而所经历的中国人第一例艾滋病尸体解剖却历历在目,难以忘却。

记得是1990年9月2日,晚上我在办公室工作到11点多才回家。刚入睡一会儿,急促的电话铃声把我唤醒,原来是医务部值班室来的“指示”,要我立刻赶到某一家医院去做一例紧急尸体解剖。当时我想,是不是因为我与死者生前相识?或是我曾经1984年就在中华内科杂志上发表过第一篇关于艾滋病的文章?还是因为我在美国留学时接触过艾滋病的病理材料……为什么在那么多病理医生中单单选中了我?虽然想了不少,但作为军人,只有服从。

初秋的夜晚暑气刚刚退去,凉风扑面把睡意赶得无影无踪。赶到了解剖室已是凌晨1点多了。从冰箱里把裹着塑料布的尸体抬出来时,只觉得尸体是那么的轻。打开塑料布一看,死者的形象使人终生难忘:50岁的人,生前175厘米的个子,现在却蜷缩成干瘪的小老头样,一称重才32公斤。很难想像,几个月前我和死者还在一起讨论病例呢。头发、胡须都长长的支棱着,眼睛突出,嘴张着,牙吡着,怎么看也看不出生病前的当医生时潇洒模样了。全身皮肤都薄如纸,拎起皮肤下面就是骨头,切开后一看,肌肉就像被水泡烂的纸箱壳样,一夹就碎。可以想见,从一个活生生的成年人到现在这个样子,经历了何等的痛苦和折磨。打开胸腔一看,胸壁萎缩成薄片状,而两肺却肿胀得大大的,就像两团烧过的烂棉花,提都提不起来了。心脏已萎缩成一小团肉球,软而扁。腹腔内整个肠子细如鸡肠,肠腔内为黑色的血便。肝脏体积缩小,颜色发灰。这样的内脏还怎么能够有功能呢?脑壳倒是很硬,花了好一阵功夫才用锯子锯开,正常应该是清亮的脑脊液变得混浊了,切开来脑子里面布满了坏死和出血,就像撒了辣椒酱的豆腐脑。

不知不觉已是9月3日的凌晨4点了,终于解剖结束。因为已经知道患者是艾滋病,解剖不能按照常规进行,而是按烈性传染病对待,采用的是干式解剖(不用一滴水,不遗留一滴血,解剖结束后立即全部用塑料布包裹送火化)。这时我才发现,我怎么只戴了一副手套(常规应戴两副手套的)?万幸的是整个解剖过程中没有划破自己任何地方。回到医院已是6点钟了,找了一个洗澡的地方,洗完澡回到家中睡了一会儿,上午10点到医院向领导做了汇报,算了是完成了任务。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老病死谁都逃脱不了,当生命结束的时候尽管方式有多种多样,煎熬到如此油尽灯灭,实在不是人们可以接受的。解剖结果显示,此例有全身性的卡波氏肉瘤,全脑子的隐球菌感染,全脏器的功能衰竭。抵抗能力被破坏得一干二净,整个身体如同一个天然的培养病菌的场所。这样的最后一幕,实在是让人心酸和惨不忍睹。芸芸众生沉浮在大海上,一次次风浪袭来,总会有人沉没或”回头寻岸”去了。

别了,艾滋病;别了,我曾经的同道。

2006. 02. 24

原发搜狐博客

纪小龙,著名病理学家,从医40余年。原解放军总医院、武警总医院教授与主任医师。

(推荐纪小龙文集《健康知多少》:医学是一门经验学科,它是一门内容丰富而又深奥的综合性学科。纪小龙医生将40余年的从医经验娓娓道来,语言易懂,内容实用,告诉了大家不被忽悠欺骗,不被误诊伤害,让你多活20年的24节生命课。)

附:

我国第一例传入的艾滋病病例:

1985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了一名长期居住美国的阿根廷籍男子,因患严重肺部感染而住院,经医治无效而于入院后第5天死亡。患者病危期间,医务人员曾与其在美国的亲友通话,据患者亲友介绍,患者为同性恋者,曾于1984年和1985年两次罹患卡氏肺囊虫肺炎。这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例传入的艾滋病病例。

我国第一例大陆居民艾滋病病例:

1990年4月,北京某医院收治了一名51岁男性患者,以肺炎起病,反复发作,久治不愈。且逐渐表现脑神经症状。经检查确定为嗜肺军团菌肺炎和脑弓形体病。全身衰竭,后期再次发生肺炎(克雷伯氏菌与热带念珠菌混合感染),导致呼吸循环衰竭于1990年9月2日死亡。病程4个半月。实验结果:血清抗HIV-1阳性(ELISA、IIF、WB),PBMC标本分离到HIV-1。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细胞1%,CD8细胞47.5%,CD4/CD8比值0.021。这是我国第一例大陆居民艾滋病病例。

世界第一例艾滋病病例:

1969年,一位名叫罗伯特的美国人,得了一种奇怪的疾病,他多方求医,终因不知为何病,无法医治而死亡,人们把他的部分组织保存起来。

1980年6月,美国一名叫盖尔坦的同性恋者,被诊断患了卡波西肉瘤,不久就死去了。接着,他的两个同性恋伙伴以及一批年轻的美国同性恋者,相继发生了该病。此病在同性恋者中的蔓延之快,病情之严重,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注意。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成立了由癌症专家、寄生虫病专家、毒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组成的调查研究小组,对这一在当时称为“同性恋者癌症”的疾病进行调查。在调查中,他们发现,这种新病以人体免疫力严重缺损为特征,两年内,已有26位男性同性变者患此种疾病,同时,他们发现,这种疾病已在男性同性恋者群中蔓延开来。当时,这种疾病被命名为“男性同性恋者免疫缺陷症”。

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急剧增加。1982年3月,有285位该病患者,到5月,仅美国就有900人患病。使专家们惊奇的是,这种被称为“男性同性恋者免疫缺陷症”的疾病,除了男性同性恋者外,还有异性恋者、嗜毒者、儿童及血友病患者。这一新病种的名字,显然与事实不符。根据这一情况,学者们于1982年秋,更改了这一新病种的命名,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合征”,即AIDS。根据其音译和意译的双得含意,我们国家把它称为“爱滋病”,或者“艾滋病”。通过专家对1969年死于无名疾病的美国人罗伯特的人体组织的分析,他得的就是“艾滋病”。

国内临床杂志上第一篇介绍艾滋病的文章:

纪小龙: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中华内科杂志 1984; 23: 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