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体内过多的活性氧造成的过早衰老?防衰老这样才有效!

文 / 心理营养师程伟华
2017-10-08 12:32

说到预防衰老,各大产品生产厂商都有话要说,现在市面上的产品都宣称自己的产品有预防和延缓衰老的作用,就差一句“能够返老还童”了,我们要预防和缓解衰老真的靠产品才有用吗?如果是这样,各大整形医院岂不是要倒闭了?要想预防和缓解衰老,我们要先知道衰老的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你可能从来没想过衰老和活性氧会有直接的关系,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过多的活性氧对于衰老起到的作用?人体对于活性氧有什么样的防御机制?我们如何预防过多活性氧带来的损伤?

如何预防体内过多的活性氧造成的过早衰老?防衰老这样才有效!

活性氧对于人体衰老起到的作用?

其实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生物学及医学的研究证明了体内过多的活性氧引起的氧化应激是人体衰老及疾病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人体本身具有比较完善的抗氧化体系,能使机体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但活性氧过多破坏了这种平衡使细胞受到损伤,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并且这活性氧还会造成脂肪和蛋白质以及体内的糖的损伤,最终引发衰老及疾病的发生。虽然人体本身有抗氧化的能力,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的抗氧化能力会随年龄而减弱。而这种活性氧中富含的活性氧自由基可以直接杀死健康细胞,它不但是健康的杀手,还是衰老的直接参与者。

如何预防体内过多的活性氧造成的过早衰老?防衰老这样才有效!

人体对于活性氧的防御机制?

我们人体本身就有抗氧化酶类,可以帮助人体自身起到抗氧化,使身体达到平衡的状态。另外,我们人体还有一些能起到抗氧化作用小分子化合物,如:维生素C、维生素E、类胡萝卜素等营养素,还包括体内代谢的尿酸与体内在细胞内合成的谷胱甘肽,都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大概很多人没有想到尿酸在体内还有抗氧化的作用,对于抗氧化而言,其实尿酸与维生素C有相似的作用。而谷胱甘肽,现在很多人都在额外的补充,其实我们人体自身也会产生谷胱甘肽,主要用来保护细胞膜避免受到氧化损伤。除此之外,人体还有辅酶Q、胆红素(血液中血红蛋白代谢的产物)、褪黑素。人体本身是有一个很强大的抗氧化的防御机制的,但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体内的活性氧不会额外产生过多,一旦打破了人体机制能够抗衡的平衡,那么损伤、疾病和衰老将是必然的结果。而现在之所以很人会有过早的衰老的原因是因为产生这种活性氧的渠道实在过多,防不胜防。难道没有方法可以降低活性氧产生吗?当然有,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如何预防和减少活性氧带来的损伤。

如何预防体内过多的活性氧造成的过早衰老?防衰老这样才有效!

我们如何预防活性氧带来的衰老问题?

了解了人体自身导致衰老的原因,就不难找到应对的方案,那么我们从以下三点来着手预防:

一、食物多样平衡膳食1.控制总能量,肥胖会导致疾病,而疾病过程中,活性氧会增加疾病对严重程度必然也会造成衰老。2.充足的优质蛋白,缺乏会造成抗氧化的能力的下降。增加多不饱和脂肪的摄入,多吃海鱼。碳水化合物要充足但不过量,因为碳水化合物的缺乏与蛋白质相似,都会造成抗氧化能力下降,因此提醒减肥的人,一定要保证主食也就是碳水化合物的充足摄入。3.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2,β胡萝卜素等维生素如果不充足可以直接影响整体的杭氧化能力。这部分要多吃植物性食物,颜色丰富种类繁多的蔬菜,尤其绿叶菜。4.矿物质,铁、铜、锌、锰、硒等等都与杭氧化有着密切相关的作用,如果在饮食中补充丰富的矿物质,那么食物多样,动植物食物搭配食用是十分重要的。

二、适当增加补充剂,为避免食物中的维生素及矿物质补充不够充足,适当的可以选一些复合的维生素及矿物质作为补充。

三、良好的生活习惯,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关于睡眠的问题,我们说到褪黑素也是有抗氧化作用的,熬夜不但会产生更多的自由基攻击细胞,还会阻碍褪黑素的分泌,造成失眠等问题,那么问题来了,这就是一种恶性的循环。就像今年2017年诺贝尔获奖获得者美国的Jeffrey C.Hall、Michael Rosbash和Michael W.Young发现的熬夜对人体的危害,养成一个好的生物钟习惯有多重要。另外还要减少使用手机、电脑的时间,因为辐射也是导致活性氧增加的一个因素。

如何预防体内过多的活性氧造成的过早衰老?防衰老这样才有效!

生活节奏快,让很多人养成了一个不好的生活习惯,但是疾病和衰老却从来不会因为这些原因而手下留情,原理解释的再清楚也只是一个指导作用,如果想要更健康的身体、更年轻的皮肤、更好的状态,合理饮食、充足睡眠、适量的运动缺一不可。以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的饮食原则,按照这个原则来吃,养成一个好的生活习惯,抗衰老其实可以很方便、很省钱。

如何预防体内过多的活性氧造成的过早衰老?防衰老这样才有效!

关于这方面大家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进行讨论,小编会根据大家的问题,做一个详细的解答,我们评论区见~

以上部分数据参考中国营养科学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