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钟”理论再受重视,睡眠有昼夜节律的变化,血压也有

文 / 李青大夫
2017-10-04 18:11

“生物钟”理论再受重视,睡眠有昼夜节律的变化,血压也有

天津市泰达医院 李青

“生物钟”理论再受重视,睡眠有昼夜节律的变化,血压也有

201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于10月2日揭晓,三位科学家因“生物节律的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发现”获奖。

生物节律就是我们通俗说的生物钟。三位美国科学家发现,天然生物钟是由周期基因(the per)决定的,而周期基因的核糖核酸(mRNA)和蛋白水平呈昼夜节律性变动──它们在早晨浓度较低,而夜晚浓度升高,因此决定了人们早晨清醒,夜晚睡眠。

“生物钟”理论再受重视,睡眠有昼夜节律的变化,血压也有

诺奖的颁布让人们再次关注“生物钟”理论及其基因机制。事实上,遗传基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巨大,不仅睡眠,也包括神经系统和各种激素的分泌,这些都会影响血压的变化。

一、人类的血压也有昼夜节律的变化,白天高,夜间低

白天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占优势,而且自早晨开始,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甲状腺素、胰岛素等各种“活性”激素开始分泌,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心博有力,心跳加快,血管紧张,肌肉收缩;夜间副交感神经系统占优势,就会出现和交感神经系统相反的表现。而其中一些激素,到下午时分泌逐渐下降,此后持续一整夜,到第二天晨起时再次开始升高。

与之相对应的是,大部分人血压从早晨6:00开始逐渐升高,到10:00左右出现一个高峰,然后逐渐平稳下降,中午的血压相对较低,医学上把这种清晨血压急剧上升的现象称作晨峰血压。

从14:00开始,血压再次逐渐升高,到16:00-18:00再次出现高峰(次高峰),然后缓慢下降;到凌晨0:00-2:00 血压达低谷,此后略有回升,并维持到6:00开始第二天的循环。全天的血压表现为双峰一谷的长柄勺型曲线,所以称勺型血压。见图。

“生物钟”理论再受重视,睡眠有昼夜节律的变化,血压也有

“生物钟”理论再受重视,睡眠有昼夜节律的变化,血压也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血压的波动与心血管并发症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研究发现,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脑血管意外等心血管事件的高发时间段为每日上午6:00~10:00,发生频度占全天的35%~40%左右,血压的晨峰现象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生物钟”理论再受重视,睡眠有昼夜节律的变化,血压也有

二、违背血压“昼高夜低”的规律,容易出现并发症

根据夜间血压(22:00-8:00)较白天血压(8:00-22:00)的下降率,把血压的昼夜节律分为:

1、勺型血压:夜间血压下降率10%~20%;

2、非勺型血压:夜间血压下降率<10%;

3、超勺型血压:夜间血压下降率>20%;

4、反勺型血压:夜间血压高于白天血压。

“生物钟”理论再受重视,睡眠有昼夜节律的变化,血压也有

绝大部分正常人的血压变化都呈勺型,白天血压升高有利于应付日间的各种活动,而夜间血压下降,减少对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压力,对重要脏器起到保护作用。但也有一部分人,昼夜血压的变化并不按照上述规律。

有研究表明,无论患者血压的平均水平如何,不同的血压变化对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有明显的影响。一项大型研究证实,勺型血压的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较低,非勺型血压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而反勺型血压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最高。

三、高血压以及心脑血管病患者,建议动态血压监测以掌握血压变化规律

测量血压是诊断高血压并对高血压进行有效管理的必需手段。目前测量血压的方式有三种:诊室血压、自测血压和动态血压监测。

诊室血压由医护人员测量,操作比较规范,但一些患者容易紧张,测定值可能比实际血压偏高,这就是常说的“白大衣血压”。此外,测血压的时间往往是医生的正常工作时间,“隐匿性高血压”或个别患者夜间或凌晨出现的高血压很可能被忽略。

目前推荐家庭自测血压,其优点是:1、有助于提升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2、避免“白大衣血压”;3、随时观测、方便灵活;4、及时评估疗效;5、降低治疗费用。推荐使用符合国际标准的上臂式全自动电子血压计,不推荐使用半自动、手腕式和指套式电子血压计。

而动态血压监测是使用仪器测定24小时的血压。患者佩带一个动态血压记录器,在日常生活环境中自由行动,仪器会自动按设置的时间间隔进行血压测量。一般日间每15分钟测一次,夜间每半小时测一次。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清晨高血压、夜间高血压这些特殊时段的隐蔽性高血压的诊断。

动态血压监测的诊断标准为:白昼血压均值≥135/85mmHg,夜间血压均值≥125/75mmHg,24h血压均值≥130/80mmHg。

动态血压监测的优点:1、受测者处在日常生活状态下,能够比较客观的反映实际的血压水平;2、能够发现一天之中任何时段出现的高血压和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3鉴别“真”、“假”高血压,发现“隐匿性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