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丨多点笑、进点补、少点盐、多点水、吃点果,可强身健骨、滋养防病

文 / 内分泌科胡医生
2021-11-09 09:16

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1月7-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时立冬°。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中国古时民间惯以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过后,天明显黑得更早,防寒保暖也显得更加重要。

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一般不会太冷,但气温逐渐下降,南北方温差拉大。按气候学划分,我国要推迟20天左右才入冬。在此时,在北方,正是“水结冰,地始冻”的孟冬之月,在南方却是小阳春的天气。

1、多“点”笑

喜、怒、思、忧、恐五志之中,忧伤情绪容易伤肺。因此,冬天养生应将我们的心志、肺和呼吸系统与秋的收敛之气相应,以笑养肺。笑不仅使人心情舒畅,还能保持心火不旺,心脏始终处于一种柔和的状态,对肺是有好处的。

经常笑一笑能使胸部扩张,肺活量增大。特别是清晨锻炼时,若能开怀大笑,可使肺吸入足量的大自然中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加快血液循环,从而达到心肺及脏腑气血调和,保持人的情绪稳定。笑虽可祛病健身,但必须适度。过分失常的笑,对心肺都有害,也会伤人气。

2、早“点”睡

立冬后,就要根据冬季的特点进行养生。在众多的养生方式中,最省事可谓“睡觉”了。冬季养生首先要保证的就是充足的睡眠。对于成年人来说,一天最好能保证8小时的睡眠时间,如果晚上的睡眠时间不足,那么可在中午补睡半小时到一小时。充足的睡眠能有效恢复精力、养阴培元,有益于在冬季阳气潜藏,阴津蓄积。

中医认为冬主收藏,所以冬三月应早卧晚起,注重补阴才会事半功倍。建议每天最迟不超过12点(即子时)入睡。因为这个时候的“阴”到达了最盛的位置,过了12点阴气就开始下降,阳气缓慢上升。中医向来讲究“天人合一”,而静又养阴。因此,在每日阴阳的此消彼长的过程中,于12点之前入睡,最能养阴。睡眠时的被子应该以暖和、轻柔为宜。

3、少“点”盐

干燥的气候对呼吸系统伤害较大,容易诱发上呼吸道感染。如果饭菜中含盐量太高,会导致唾液分泌减少,使各种细菌在上呼吸道中更易存活。高盐的饮食还可能降低黏膜抵抗疾病的能力,使细菌、病毒乘机而入,诱发炎症。因此,冬季更应注意限盐。

在日常生活中“盐多必失”,要控制餐桌上的用盐量。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应在6g以下(1啤酒瓶盖大约为6g盐),同时可以采用醋、芝麻酱、咖喱、料酒、香料来调味,加蒜、姜、葱、胡椒等提味。

4、吃“点”果

甘酸清润的水果通常富含维生素C和E,可以滋润皮肤。维生素C能促进胶原蛋白合成,使皮肤水润细腻,维生素E是种高效抗氧化剂,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增强细胞活力,如猕猴桃、山楂、苹果、梨、柑橘类水果。另外,酸味水果还含有鞣酸、有机酸、纤维素等物质,能起到刺激消化液分泌,加速胃肠蠕动的作用,冬季,一天吃个水果,是补水润肺的理想选择。

美国《美好饮食》杂志最新载文推荐了4种冬季的最佳水果。常吃柚子有助于预防糖尿病。但吃柚子每天最好不超过200克。适量吃橙子可有效增加唾液分泌,促进消化,缓解咳嗽,保护肺脏健康。建议每天最好吃1~2个。枣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微量元素钾和镁。经常吃枣具有健胃健脾和改善血液的功效。吃板栗可防止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和骨质疏松症。

5、进“点”补

“入冬进补”,很多人会选择鸡、鸭、羊等热量高的肉类进补,其实这并不适合所有人,类似萝卜炖羊肉之类的温补食品适合身体健康的年轻人和儿童食用,但对于湿热体质、肝火旺体质以及痰湿体质的成年人来说,多吃肉类,特别是燥热的肉类可能出现流鼻血、口舌生疮、烦躁等症状。

立冬养生要科学进补。不同体质的人,进补的侧重点不同,总的来说,无非是缺什么补什么。例如气虚的人要补气,可以多吃花生、红枣、山药;阳虚的人要补阳,可以多吃核桃、韭菜、羊肉;阴虚的要补阴,可以多吃梨、银耳、猪蹄。专家提醒,冬季养生一定要有针对性地去“补”,要是搞不清自己的体质,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补。

6、多“点”水

从表面上看,冬天人体虽然出汗少,但因组织液通过皮肤蒸发,成年人一天也要失去约600毫升水分。加上排便失水,一天中人体排出的水分在2500毫升左右。因此,即便冬季人们每天喝水也不应少于2500毫升。

其实喝水这件事,除了要喝够量,还要喝好水,才能真正保障身体健康。什么才算是好水呢?首先,好水一定是安全的。其次,好水口感要更好。最后,好水一定是鲜活的。

7、出“点”汗

冬季养生要适当动筋骨,出点汗,这样才能强身体。选择冬季适宜的运动项目,总的原则是动作幅度较小、热量消耗较大的有氧运动。年轻人或身体较好的中年人可选择跑步等强度较大的运动,锻炼时间比春夏季多10到15分钟;老年人或体质较弱的,可以选择快走、慢跑、打拳等低强度运动,以全身微微出汗为宜。

冬季运动首先要充分热身,因为冬季人的肌肉、肌腱和韧带的弹力和伸展性降低,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容易使人感到身体发僵,不易舒展。如果不热身就锻炼,可能会造成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等。因此冬季锻炼前最好通过慢跑、徒手操和轻器械的少量练习,使身体发热微微出汗后再运动。

8、喝“点”粥

冬季养生宜多食热粥,常吃此类粥具有增加热量和营养功能。老人养生更要多喝粥。晨起服热粥,晚餐宜节食,以养胃气。特别是糯米红枣粥、八宝粥、小米粥等最适宜。

此外,还可常食可安神养心的桂圆粥、益精养阴的芝麻粥、消食化痰的萝卜粥、养阴固精的胡桃粥、健脾养胃的茯苓粥、益气养阴的大枣粥、润肺生津的银耳粥、护肝明目的菊花粥、和胃理肠的鲫鱼粥等。

9、护“点”脚

冬季健脚即健身。在冬季不要只顾添加上衣,却忘了下肢和脚的保暖,要知道下半身受寒亦可引发感冒。在气温下降的冬季,应穿一双保暖性好的厚袜子,当袜子和鞋垫汗湿后,要及时烘干,同时鞋子内部也要经常烘晒;另外,老年人从室温较高的屋子外出时,要设法避免寒气的突然刺激。

在冬季,要特别注意加强腿足锻炼,如果下班不忙的话,可选择以步代车走上一段路,或偶尔爬爬楼梯,都可以达到锻炼双脚的目的。民间素有“睡前洗脚,赛吃补药”的说法。在临睡前用温水洗脚,不仅能温暖双脚,还能消除疲劳、驱病强体。同时辅助按摩,用搓热的双手按捏脚底,不仅可以去除脚部表面的角质防止破裂,还可以促进脚部的血液循环,这对双脚的保健和人体健康都十分有益。

10、调“点”神

冬季的寒冷气候会使人的新陈代谢等生理机能处于抑制状态,“精神感冒”症状也由此增多。专家提出,冬季藏精更宜养神,神志内敛才可精满气足,在精神调养上要力求其境,保持情绪安宁,避免烦躁,白天可多晒太阳,多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活动,并适当增加屋内照明亮度。

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要学会调控不良情绪,对于心中的不良情绪,可通过适当方式发泄出来,以保持心态平和。可以根据自身健康状况选择一些诸如慢跑、滑冰、跳舞和打球等强度不等的体育活动,这些都是消除烦闷、调养精神的良药。

11、防“点”病

冬季气候寒冷,容易诱使慢性病复发或加重,应留意防寒保暖,尤其是预防大风降温天气对机体的不良刺激,备好急救药品。同时还应重视耐寒锻炼,提高御寒及抗病能力,预防呼吸道疾病发生。

立冬养生保护好关节

保护关节要从日常生活做起,平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寒冷的冬季尤其要注意以下4点。

1、注意保暖

尤其是注意四肢末梢的保暖。这是因为四肢末梢血液循环差,对外界温度变化敏感,因此在冬季外出时要戴上手套、帽子,穿保暖的棉鞋。有膝关节炎的患者最好戴上护膝,防止膝关节受凉。温度的突然变化会刺激关节周围的神经,因此,从温度较高的环境到温度较低的环境时要特别注意,如从火炉边或有暖气的室内到寒冷的室外,要注意添加衣服保暖。

2、适当运动

许多关节炎患者在观念上有个误区,认为患了关节炎要多休息,少活动,才能保护好患病的膝关节,其实这对保护关节并不利。患了关节炎,既要避免膝关节过度疲劳,又要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以增强肌肉韧带的力量和膝关节的稳定性,防止腿部的肌肉萎缩,这不仅能缓解关节疼痛,还能延缓和减慢关节病的进程。关节炎患者锻炼总的原则是“休息关节,锻炼肌肉”。

锻炼方式要科学,活动项目要适当,活动强度要适量,游泳、散步是最好的运动方式。在寒冷的冬季可以适当选择室内运动,如做床上抬腿运动,用大腿带动小腿,膝关节不弯曲,这种锻炼方式的好处是不受场地的限制。关节炎患者不适宜进行剧烈活动,如蹲马步、蹲下起立、爬楼梯、登山等,这些活动会增加关节负荷,加剧关节的磨损。

3、饮食合理

每日膳食必须多种食物适当搭配,以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在寒冷季节可适量多吃一些含蛋白质多、热量较高的食物。中老年人在膳食中注意多食含钙食物,如牛奶、豆制品、虾皮、海带、核桃、土豆等,可增加钙质摄入。另外,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生冷、油腻之物,多吃蔬菜水果,也有利于膝关节的保护。

4、养成良好习惯

生活要规律,避免关节损伤。女孩子不要长时间穿高跟鞋,最好穿松软、鞋底有弹性的鞋,如坡跟的休闲鞋,这样可以减轻重力对关节的冲击,减轻关节的磨损。在上下班途中或者在办公室感到足部很疲劳时可以换一双平底鞋。老年人不宜提重物,不宜爬高、搬重物,以免造成关节损伤。

当出现反复膝盖疼痛、酸胀,下楼腿疼时,或天气变化时关节不舒服等症状,应引起重视,这些都是关节疾病初期的信号。当存在关节病的典型症状关节疼痛、肿胀和关节运动功能减退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诊断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