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心理学:教你如何得寸进尺

文 / 俗气的心理学
2018-07-27 09:31

我们都知道,在职场中拼杀,难免会有求人帮忙的地方。比如老板要你赶一个ppt,但这时你正在对付一个重要客户的电话煲,眼看下班时间将近。你不得不求助身边的小王,让他帮你把ppt先做起来。

技巧心理学:教你如何得寸进尺

这时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

一个是你想看到的。就是小王爽快地答应了一声,二话不说就把材料接了过来,埋头开工。第二个是你不愿看到的,那就是小王悠悠地说,不好意思啊,家里有事要先走。一边利索地整理着桌子。

技巧心理学:教你如何得寸进尺

这个场景熟悉吧?我相信我们大部分人都会遇到。

人们总说患难见真情,这时候是最考验朋友含金量的时候。但别忘了还有句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永远有时间来助人为乐。因为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

技巧心理学:教你如何得寸进尺

那如果我想让人帮忙,怎样让他对我无法拒绝?

经过心理学研究,有一种办法可以让你得寸进尺,那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登门槛效应。

技巧心理学:教你如何得寸进尺

这个效应最早是由一个叫查尔蒂尼的心理学家发现的。他在一次为某慈善机构募捐时,多说了一句话“请大家帮助他们,哪怕是一分钱也好”。结果没想到最后募集到的钱物比预想的翻了一倍。

这事要搁在我们身上,那肯定要作为营销的经典案例来大书特书了,说不定还能办个十几场微商培训,多造就几个“喜提劳斯莱斯”的神话出来。

技巧心理学:教你如何得寸进尺

但老外的头脑就比我们简单多了,他从中悟出了这么个道理:人们对一个非常简单的要求往往是难以拒绝的,以免给人留下自己不通人情的印象;但当人们接受了这个简单的要求之后,为避免给人留下挑肥拣瘦的不良印象,往往就会再答应下一个稍微高一点的要求。然后这就如同爬楼梯的时候一级一级拾阶而上一样。这就是所谓的“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

好事的美国心理学家在多年后又做了一个相似的实验证明了登门槛效应的存在。心理学家弗里德曼让助手分别到两个居民区内去劝说居民在住房前面树立一块写有“小心驾驶”的标语牌。在一个住宅区里,助手们直接向居民们提了这个要求,但因为标语牌又大又难看,只有17%的居民同意。而在另外一个小区,助手们先让居民在一份赞成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字,结果每个人都非常积极地签了字。过了几天后,他们又请求居民同意竖立一块一模一样的标语牌,结果有55%的居民同意了,人数是前一组的3倍。

技巧心理学:教你如何得寸进尺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效应潜移默化的运用并不罕见,最典型的应该就是追求女孩子时用的这招了。假如你遇到了一位不错的姑娘,立即直截了当地告诉她要和她结婚生子,那结果肯定要么是一个耳光,要么就是一个大白眼,运气好的可能还搭上一句“有病吧”的问候语。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想办法接近她,从朋友做起,制造机会请她吃饭、看电影以及逛公园等,渐渐地发展成恋人,最后等时机成熟,顺理成章地向她求婚。这时,已经深陷你的温柔乡的姑娘已经不好意思拒绝你的请求了。这说明:循序渐进可以一步步消除人们心理上的抵制情绪。

技巧心理学:教你如何得寸进尺

人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登门槛效应?因为人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焦虑而纠结的动物,在形成决策之前,往往需要在不同目标间权衡与选择,而那些简单容易的目标则更易被人所接受,也更容易跨过心理门槛。而一旦接受了某个简单任务,就在无形中给了自己一个暗示,形成一种再做一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想法,而这一个更高的任务要求与前一个就有了继承关系,接受也好像变得顺理成章起来。

技巧心理学:教你如何得寸进尺

再回到现实生活,我们做事之所以会出现半途而废的情况,往往并不是因为事情难度太大,而是我们觉得成功离自己太远。确切地说,我们是因为倦怠而失败。

因此,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只需学会循序渐进,学会得寸进尺,一步一个脚印,也许就会少许多懊悔和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