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真松的归宿——火车大簧

文 / 优冠体育塑胶跑道
2021-11-09 09:16

太极拳作为一种拳术,深受道家思想影响,融丹功(养气功)于手搏,练中养,养中练,一别前术之练养分家而成健武一体之术,不能不说是武术的一次革命性发展。

清代以来,随着火器的发展运用,太极拳的健身功用更加超其御敌之效而得其环境便迅猛发展,加之建国以后的全民健身运动,其发展空间大增。在这种环境下,太极拳去武而文,乃至不武,什么松啊、空啊,遍地高歌。随之而来的是,一些所谓的松空大师横空出世,这些大师不仅歪解曲解前人拳论,还自造邪说异说,并粉墨登场,故弄雕虫小技,现场现演:什么隔着衣服摸不着骨头和肉、隔空击人、把人拿起来打出去,装神弄鬼,煞有介事者还能身外法身,弄得普普通通一拳术神魂颠倒而不知所及,不仅影响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更使太极拳去武万里,面目全非,惨不忍睹。

那么,太极拳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太极拳不过是具有很好健身运动的拳术!拳术者何?亦不过徒手的武术而已!武者,威武勇猛之谓,是力量、实力的象征;术者,用武的技术,也即方法和手段。拳有拳功、拳有拳技、拳有拳道。拳之功内外两练,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内家重内,外家重外,各有侧重,殊途同归,高层乃一,拳不二致,内外合一;技之用,以外导内,以内促外,统于意识,合一而为。拳不能无功,无功招法皆空;拳不能无招,无招功无以为用!拳之功,内者气也,劲也;外者形也,招也。所以说:招功合一谓之拳;拳者,攻防而已,离攻防而为,终不为拳,拳之练用必依攻防而为!所以论拳道者,必以攻防而为,也就是说,拳道乃是攻防之道,而非什么丹道、仙道、神道、佛道!

近观拳道,一如“卖柑者言”——金玉其外而败絮其内,无不痛心疾首,欲哭无泪,强笑而欢,奋笔而书,阐太极拳学之真,去玄通俗,倡科学,求实际,归本真。

松乃太极拳第一要义,凡谈拳者无不避紧而谈松,何以如此,大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实,太极拳求松练松只是去僵存柔的方法和手段而不是目的,这一认识致使好多人不理解而反感,其实,只要有心者静静心、细细心、好好看看拳论便不难认同。拳论有“似松非松,将展未展;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极柔软然后极坚刚,无坚不摧”的论述,因此,只松不紧是不可能的!所以,对前人之论不能就文字而文字,要透过文字看其本意并理解其真髓,绝不能凭个人好恶而用其偏、浮其表。拳学是实践之学,而非文字学、游戏学!作为一个真正的拳学爱好者是不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不加印证的!

在太极拳论中,关于松的论述遍及古今,实在多之又多,然今人之论,论透者论实者却少之又少,往往偏其道而行之,歪其理而玄之。甚至倡导松则万能,其关键在于理不明、事不清、用不当!

太极拳者一理,一理者“阴阳”而已!阴阳互根,阴阳互动,阴阳相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抱,互换互生!“阴阳”虽为一理,但阴阳具化可指万物。所谓阴阳按哲学的观点看:亦不过一对矛盾,即对立统一,相依而运,相生相克,相辅相成。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内外,进退屈伸,轻重缓急,快慢刚柔,虚实开合,当然也包括松紧!太极拳不过用其理而运其拳而已,有松无紧又岂是太极?所以说,真正的太极拳必松紧互运而不能偏执一隅有松无紧!紧是一种动态而非僵硬之为!

太极拳者文武执事,文武双修,文武兼备而两用,文以强身,武以御敌,文韬武略相得益彰,有文无武御敌无器,有武无文御敌无谋,攻敌之略软硬兼施,硬者以顺、软者以欺。太极拳既为拳,当属武用于兵,兵者战之用!拳因敌而设,战为能,又岂非软弱松空可事之?松之本在于静思蓄能而不在攻,松则顺畅无滞而不惊(惊慌失措),保持足够的能量待敌而用;紧在惊(惊炸)振神疑,如皮之燃火、蜻蜓点水、箭出弦、弹出膛,似炸雷电光火石不及掩耳,出其不意,迅疾而发!所以说,拳之用在于松紧之变而生能量转换,蓄能于己,发力于敌,制敌于有效打击,以达制人而不受制于人!拳之为用,与敌交手瞬息万变,生命攸关,敌不由己,岂可懈怠,又怎能有松无紧?松则蓄能,紧则力出,运力于拳,顺力化力,借力加力,增效而为,又岂是有松无紧能为?

拳论讲:触之即应!何能为?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其关键在于结构设置合理,并非只松不紧能为。前人由拳论“蓄劲如张弓”引申为“身备五弓”,“弓”者弓箭之弓!弓箭的弦是绷着的,是紧的而非松着,正因为弓的弦绷着,使物体形变而成势能并具备了弹性便不松不弱不懈,所以能触之即应。备五弓巧妙地阐释了太极拳应备之“掤劲”,也就是弹性劲,而后又转喻为弹簧力。这种弹簧力是随着功夫的加深而提高的。初始之簧似如沙发的弹簧,又细又软,承不起大重,而后其簧变粗,圈变密,渐至如火车之大簧,弹性似小能载万斤而有弹性,犹如拳论所述:极柔软然后极坚刚,极柔极刚极坚强,无坚不摧!这种弹性力的求得,源于关节的拉伸而使关节垫加厚和肌肉的放松,筋腱的拉长变粗而产生韧性,具体方法就是上下拉伸和周身膨胀的外撑内抱,犹如胎之充气,可概括为骨撑、筋伸、肉松、劲合。这种松是在沉劲和撑劲基础上的最大放松,是松中有紧、紧中有松的松,亦可谓之功夫,而非常人不用力的懈松和较僵劲的紧!

关于太极拳的松。最早倡“大松大软是太极拳的宝贝”的人是李雅轩先生,然而,人们只知其文而不知其意,就文字而渲染,越哄越偏以至于玄而离其本。李雅轩先生的后话被人弃之而掩,李先生是这样说的:“太极拳所讲的松软,是指的周身均匀,配合一致适度……但是这种大松大软不是软塌塌,不是松懈懈,不是松得软如一摊稀泥。它不是死巴巴的软,而是以神气将身势鼓励起来,使它动荡起来。有强大而又灵敏的柔弹力……老师(杨澄甫——笔者注)曾形容此劲时说,火烧神经动,急雷响五中,打丹田雄壮之劲,又沉、又冷、又狠,机警万变,灵敏无比,毛发毕竖,如烈马之威,身势矫捷如怪蟒之钻腾。其节短,其势险,力如强弩急如发机,使其不能抵抗,也无从抵抗。”也就是说所有的松与软都是为发力的冷、脆、刚、猛、暴服务的,通过松软的训练,要练出发力节短、势雄、劲运的功效来。此时,已非大松大软,更不仅仅是四两拨千斤之为,而是瞬间的大刚大硬,无坚不摧!

最后,还是让我们以首倡“大松大软是太极拳的宝贝”的李雅轩先生对太极拳功夫对错的论述来结束本文吧,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太极拳所求!

李雅轩先生说:“在练拳时,身体如火车的厢,脚腿如火车厢下之大盘丝簧,车厢是托在盘簧上的,不使厢上起离开盘簧,也不使车厢下触着硬地铁轮,如这样我以为才对,功夫之锻炼因个人身心性格不同,所以所找的道理也不一样。”李先生喻脚腿为火车大簧,若以周身弹簧力做比,则皆可如火车大簧。由此而推太极拳之弹性劲或弹簧劲则非物可比,因人是活的而非死物,太极拳劲别于他拳的特点就是冷,也就是反差大,能刚能柔,能软能硬,运化其间,空间大时间短,也即所谓瞬变!至于方法,就如李雅轩先生所说:“因人而异,各取所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