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不只是瑜伽垫上的净土

文 / Sunzz1997
2020-12-26 00:47

Tat Tvam Asi = You are THAT

「 THAT 」是什么样呢?

因此给我们机会开始思索:

我是谁?

因何在此?

此生的意义为何?

这是一个重要的疑问,

让我们走上探寻之路。

印度圣人Ramana Maharshi 拉玛那尊者有个著名的故事, 妇人耶夏摩经历丧夫亡子后,前往Ramana Maharshi处寻求悲痛生命的解答。

Ramana Maharshi以“静默”教导, 他们无语对坐一段时间, 妇人慢慢感受到平静, 悲痛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深沉的喜悦。妇人惊异不已, 立誓供养Ramana Maharshi终身。

这股力量从何而来?

Alyn老师解释:Ramana Maharshi拉玛那尊者是complete being(圆满的生命存在)。

就如同一面镜子,

完整反应我们的内在;

或者说,

他的光可以照亮我们的黑暗,

让我们慢慢放下僵化的自我认定。

所以当妇人对着尊者时,

这面镜子反射出,

妇人不因丧夫亡子而有所变动的真实内在(即是“THAT”)。

老师,你什么时候教我们倒立啊?

Yoga is an internal practice,

the rest is a circus.

- - Guruji Sri K.Pattabhi Jois

"拜日式 A, 一 吸气, 二 吐气, 三 吸气..."

没有上课钟响,只有此起彼落的呼吸声,每次上课都从拜日式开始热身,到最后动作结束,虽然偶有惊喜,却又保留原汁原味,这就是八肢串联瑜伽的上课内容。

"You DO Tour." -Guruji总是形容这是一段"跟着作"的旅程,然后生命中的一切自然会来到。

"老师,你什么时候教我们倒立啊?"

亲爱的同学,其实我一直在偷偷教你们哦...偷偷在拜日式的动作里教你们,偷偷在前弯三角式的五个呼吸过程中教你们。

想要做好一个倒立动作,其实不需要花很多钱上倒立瑜伽工作坊,但是绝对需要你带着『耐心』来上课练习。

尤其是从无到有的初学者,更需要耐心地透过体位法先行培养肩关节肌群与核心肌群的稳定性。

想像一下从山脚下走到山顶上的过程,如果天天都练习,也打算好好激励自己前进的话,大约一个月就有机会做到倒立的动作,并且在这段新生活的尝试中,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

可惜大部分的学生常常都被搞迷糊了,误以为体位法动作之间没有关联,所以挑选着自己喜欢做的去做,或者跳过一些不想做的部分偷偷懒惰。

如果抱持着这种挑三拣四的想法练习瑜伽的话,真的太可惜了。如果一直停留在羡慕别人的站台上,无法跨出向前走的关键一步,当然会在瑜伽的过程里抱持着很多的疑问。

在这段文章里告白一下,其实我从来没有用过椅子等一些辅具协助过自己的练习。如果身体不舒服,就静静地观察自己的动作和心态,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

为什么不适感会一再地出现,那是因为每个问题都一定带有一个切入核心的答案。

数年来,我用自己年轻却带有缺陷的体质结构做着瑜伽实验,也正因为自己有疼过、痛过的经验,所以更能大声地告诉学生们,『练习瑜伽没有捷径』。

协助的辅具是用来协助你,并不是让他变成你的主人,如果没有了他们,你就无法练习的话,也许正是时候反省一下你的练习方法--可能是问错了问题,或者是你根本不够理解...

每一个体式动作背后,都有数十个体式动作去编织的,如果每一个动作都清澈见底,自然而然你就能看到祂的全貌。

所以,好好练习每一个动作的变化,连转移的过程也不要失焦,即使刚开始接触会有难度上的差别,也会有身体体质上的差别,但要是好好向老师提问的话,再经过一段正确的练习法门,每个人都绝对有能力做到想做的姿势体位,到达心之向往的境界。

“世界上有一个体位动作可以打败所有人!” 真的有这样的动作存在吗?以前我也曾花了整整一年半才从倒立动作里,体会到Guruji所说的倒立动作的精髓。

听说过有人花了3年多,也有人花了更长的时间,但是,这些时间都不比一段人生长,也不是浪费时间。

正因为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要是能让每一天都生生不息,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体式的难易度绝不是真正的练习关键,因为瑜伽是一种从内而外的实践哲学,锻炼身体是为了修养心灵意志的领域,如果一心一意只想满足动作表现的目的,反而变成马戏团的杂技表演了。

打败我们自己,击退我们的野心,劝退我们的骄傲,战胜我们的懒惰和自大。每天重复地练习瑜珈,逐渐地打破身体的局限,这就是八肢串联瑜珈的上课过程。Guruji Sri K.Pattabhi Jois (八肢串联瑜珈大师1915~2009) 之所以是大师,也并非是因为表演华丽的动作来留住学生。

每个瑜伽老师,都是用自己的生命去认识到生理的限制性后,才能感同身受地去鼓励学生前进。

要是你有一个想要更深入地听见瑜伽的灵魂,你会需要“更深入的耐心“陪伴你。

当你“放下”时,放下的是什么?

去除的是什么?

“放下”两字,

挂在嘴边,很容易,

用来劝导或安慰他人,也很容易,

但是真的容易做到吗?

认为自己“放下”时,放下的是什么?是“忘却”、“抹除”、“关掉”、“放弃”、“否认”?

还是真的放下了呢?

老师说:

"把不真实的东西去除, 这就是放下."

我开始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辨别,当来到需要『放下』的时候,我要去除掉哪些不真实的东西。

与身边亲近朋友讨论事情时,因各持己见僵持不下,最后我还想多说两句扳回一城时, 朋友说:“放下放下....”我闭嘴了。

但真的放下了吗?

那个让我放不下的是什么?

是自己的意见?

是对话题的关心在意?

不,我看见,那是自己的“好胜心”,那是心智制造出来的不真实的念头,会消失会改变,若不去消除它,就算闭嘴,就算貌似『放下』, 也不是真正放下。

偶尔因自己的粗心大意做错事情,

一起做事的小伙伴说:“放下,放下....”

我看见放不下的,不是犯下的错,而是自己升起的懊悔、自卑、挫折...那同样,也是心智制造出来的不真实的东西。纠结在里面,不会让事情更好,也不能避免再次耍笨。

犯了错,该怎么办呢?

答: 不要再犯同样的错。

现在开始,才是重要的。

如此简单...

那么,

就从现在开始吧!

把心静一静

老子云: “致虚极,守静笃。”

我很喜欢老子的思想,现在更是体会越来越多。我常希望大人小孩,都要有一段时间,关掉电视手机,让自己沉静,听听自己的情绪。

通常,在最静的时候,有些平常不被注意到的情绪,会跑出来。

虽然有些违背主流思想,但是静不下来,情绪就处理不好。如果一下子静不下来,可以先试着“慢”下来。

够慢,

就会接近“静”的状态。

一个人的心够静,能比较快注意到自己的心绪变化,或者会感受到他人的情绪。

怎么样都静不下来,也是个重要的指标,那表示我们有还没处理完的情绪,等着我们消化。

#瑜伽说#我曾经在看完一对大人小孩的互动之后,跟大人说:"你的语量要再少一点,这样才能静得下来,这样才有时间去体察,孩子已经快要生气了。如果让孩子爆炸不是你的目标,那你得要够快踩刹车,才不会撞到山壁。”

不过,现代人活动多,一时半刻的宁静,已经非常难得了。如果连每天争取些时间让自己静一静,都没办法,那么,起码在做重大决定之前,先试着让自己静下来吧!

静默不只对情绪有帮助,对问题解决也有帮助。有些解不开的问题,有时会在静默中,突现答案。这时候,如果心意纷乱,好不容易出现的灵感也可能被忘记,非常可惜。

如果静不下来,那就先动一动吧!动得够,也对静下来有帮助。到大自然里走走也不错,山、河、海景能带给人的宁静,都市人可能已经遗忘很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