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6种药吃完以后,容易肌肉酸痛,医生教你具体策略,逐一化解!
肌肉疲劳,我们常感到酸痛。这是肌肉细胞少量受损后的自然反应。
若肌肉细胞大量死亡,就是我们熟知的横纹肌溶解,会引发严重问题。
那些锻炼过度、吃了肌毒性强的食物(大量酗酒),过多肌细胞死亡,释放出大分子蛋白,堵塞住肾脏,诱发急性衰竭。
除了这些情况外,以下6种药物也可导致这一问题。有几种还是高血脂、高血压患者常用药,如他汀、利尿剂。
下面,“问上医”就为您仔细盘点,并给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第1类:降脂药(1)他汀类药物
肌肉酸痛无力,是他汀类药物引发的主要不良反应之一。
这是因为他汀会影响辅酶Q10的合成,辅酶Q10可以维持肌细胞完整,一旦大量缺乏会引起横纹肌细胞受损、溶解,出现肌肉疲乏、无力、疼痛等症状。
应对方法:
- 选择对肌肉毒性更低的他汀药物,如阿托伐他汀、匹伐他汀。
- 此外吃他汀的同时,补充辅酶Q10可减少肌痛概率。
- 避免与贝特类(降甘油三酯)的药物合用。
- 避免同服环孢素、烟酸衍生物、伊曲康唑、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药物。
(2)贝特类药物
贝特类可抑制腺苷酸环化酶,从而抑制脂肪组织水解,减少向血液释放的甘油三酯(TG),是临床上降单纯TG偏高的首选药物。
代表药物有:环丙贝特、苯扎贝特、非诺贝特及吉非贝齐。
在少部分患者身上,尤其是肾功能不足的患者,贝特类药物的酸性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可导致明显的粘膜损伤,使肌细胞膜的不稳定性增加,对横纹肌可能有直接的毒性作用。
应对方法:
- 优先通过减少油腻食物、精制主食摄入量,增加有氧运动的方式降甘油三酯;
- 肾功能减退、肾小球过滤率偏低的患者,不建议吃此药;
- 不耐受的,可换成深海鱼油等降脂药
肌肉细胞想要发挥正常功能,离不开钾离子。那些可导致血钾降低的药物,均有可能使横纹肌溶解,导致肌痛。
据统计,所有低钾患者中,约1%~3%会发生横纹肌溶解。
常见的可导致低血钾的药物包括:
- 治疗高血压的利尿剂,如呋塞米、氢氯噻嗪、吲达帕胺;
- 改善肝功能的复方甘草酸苷;
- 促进创伤愈合的甘草锌
- 消肿、促进静脉回流的七叶皂苷钠。
应对方法:遵循医嘱,看是否需要服用保钾的药物,并在日常饮食中摄入更多富含钾的食物。土豆、香蕉、蔬菜类都是不错的选择。
第3类:甲亢用药甲巯咪唑甲巯咪唑用于治疗甲亢,尤其是自身免疫性格雷夫病。它是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RAb)的死对头,使其不再具备“误导”甲状腺细胞分泌过多甲状腺激素的能力。
但使用甲巯咪唑期间,可能出现肌痛,但发病几率很低。具体引起横纹肌溶解的机制还不明确。
应对方法:若出现此种副作用,请及时告知医生,视情况换成丙基硫氧嘧啶(PTU)。
第4类: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可以抑制病毒复制酶的作用,从而阻止病毒复制。
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患者,都可能用到这类药物。
在目前的三类核苷类抗病毒药物中,以拉米夫定、替比夫定、齐多夫定为代表的L-核苷类,可引起横纹肌溶解。
拉米夫定相比,替比夫定引起的肌肉骨骼系统损害更为突出,主要表现为肌痛、肌酸激酶增高、关节痛、横纹肌溶解。
应对方法:出现严重的肌病,请及时告知医生,考虑更换为其他核苷类抗病毒药。
第5类:抗菌药喹诺酮类药物喹诺酮类是一类人工合成的抗菌药。此类药常以“XX沙星”为名,如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氟罗沙星等。
它们以细菌的DNA为靶,妨碍DNA回旋酶,从而抑制细菌繁殖,达到抗菌效果。
广泛用于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细菌性胃肠疾病、呼吸道、皮肤组织的革兰阴性细菌感染的治疗。
喹诺酮类药物可导致肌无力、肌肉疼痛、关节疼痛。国内外均有喹诺酮类药物导致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报道。
应对方法:若出现肌痛副作用,请及时告知医生,换成其他抗菌药物。
第6类:麻醉精神类药物这些药物大量服用后可致昏迷,使肌肉长时间压迫受损,进而引发横纹肌溶解。
- 镇痛药物:阿片类,哌替啶。
- 镇静催眠药: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
- 抗精神病药物:吩噻嗪类,丁酰苯类。
- 麻醉剂及神经肌肉阻断剂:安氟醚、琥珀酰胆碱。
研究发现,这主要与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功能迅速降低有关,引起神经镇静剂恶性综合征(NMS)相关。几乎所有的抗精神病药物均可引起 NMS。
应对方法:谨慎服用,千万不要大量服吃。日常保管好药物,避免误服。
“问上医”-来自古城西安的医生团队,为您分享科学实用的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