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争议,深蹲到底选择平行蹲还是蹲到底?
选择一个喜欢的,不会吹灰之力就能掌握的动作,99%的小伙伴会选择各种卧推;选择一个逃避的,却又不能不练的动作,想必就是深蹲了。
深蹲被抗拒,原因可以数一天,但深蹲好的小伙伴,整体水平都特别高。无论支持深蹲的还是不支持深蹲的小伙伴,难免会碰到深蹲究竟蹲多深的问题,我们今天就好好分析!
全蹲不一定是最佳的深蹲动作,不恰当全蹲可能会带来关节问题、持续的肌肉紧张、持续酸痛、炎症的加剧等。
深蹲的深度和力学是相同的。一个一般女子和一个一般男子练深蹲的方法是一样的。
柔韧性的训练或多或少会影响到深蹲的水平。过度进行柔韧性的训练,伸展和软组织的运动会减少肌梭的敏感性,导致运动范围过大。
先学会稳定身体,再增强柔韧性。大多数小伙伴的柔韧性不错,但是缺乏稳定性、收缩和控制肌肉的能力。
深蹲可以蹲到大概与水平面平行的高度,这时候肌肉处于持续收缩的位置。
最佳深蹲深度?
深蹲的最佳深度一直是一个争议,但是不少研究指出,无论个人差异或训练目标有任何不同,蹲到与水平面平行的位置或低一点更好。
深蹲的科学
测试神经生理学、骨骼肌生理学、运动学习和生物力学的这些科学原理,对完成一个好的深蹲至关重要。
上面的概念听上去很深邃,但可以在肌肉运动的本身中实际表现出来,而且会相互一致。
1. 重新定义“牵张反射”?
很多小伙伴用训练证明过多的深蹲深度是合理的,他们会利用牵张反射,然而,这一论点有一定的缺陷。可能,所有效利用牵张反射,不一定是牵张反射。
相反,这是一种反弹效应,是利用肌腱、韧带和结缔组织作为脆弱的跳板来反弹。这与牵张反射几乎没有关系,与理想中想要激活牵张反射机制的方式甚至相反了。
为了优化利用牵张反射,必须提高身体结构的紧密程度和肌肉骨骼刚度,因为这是肌肉梭如何运作的基础。肌肉梭是激活伸展反射机制的关键因素。
当肌肉表现出最小的刚度时,如深蹲时常见的那样,这会释放或抑制肌肉梭的活动,从而最小化牵张反射的机制。
从本质上讲,每个人都具备了超越身体自然保护屏障的能力,以及通常能够抵抗过度拉伸的力量生产机制。因此,身体找到最佳关节角度、微调位置以及对深蹲技术和力学进行细微调整的能力会因感觉牵张反射机制不能正常工作而受到极大影响。
2. 对其他运动的影响?
如果转移效应不会影响力量训练本身。然而,根据运动学习的原理,我们知道运动会传递和影响其他相关运动。
在深蹲中,过度的活动不仅对身体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产生负面影响,而且对其他活动(包括跑步、跳跃、踢腿、弓箭步、髋铰链甚至步行)的不利影响也会持续很长时间。
3. 过度伸展,不一定是好事?
研究得出结论,当肌肉处于适当伸展的位置时,肌肉会产生更大的张力和力量。这表明有些伸展是好的,而过多的伸展反而削弱肌肉的张力和力量。
4. 深蹲不一定蹲到底?
利用最大化力学和扭矩产生的角度和位置是生物力学中的一个关键概念。这包括90度角、垂直位置和平行关节段。
在最大化解剖力学时,蹲到底不一定是一种更具生物力学功能的位置。相反,平行深蹲通过优化力矩臂(关节轴和作用在关节上的力线之间的长度)和杠杆充分利用这些结构。
5. 最低点反弹?
为了蹲到底而破坏姿势和借力不仅会对关节造成影响,而且会削弱扭矩、力量的产生和运动效率。然而,由于肌肉活动减少,在整个向心运动过程中会出现明显的粘点,扭矩明显减小。
相反,平行深蹲可以更大化肌肉的刚度、本体感受的反馈和弹性能量,肌肉被拉伸到较大的范围,同时保持更强的刚度。
6. 像普通人一样深蹲?
平行深蹲代表了一种运动模式,其中神经生理学、骨骼肌生理学、运动学习和生物力学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
因此,平行深蹲是人类理想的深蹲方法之一,其所涉及的概念并非基于人为规则,而是基于科学原理,而科学原理是保持不变的。
如果全蹲不是最好的深蹲方式?
如果深蹲没有找到最合适的深蹲,贸贸然进行全蹲,对髋部、膝盖、下背以及其他身体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对有些小伙伴来说,这些影响可能会发生在几个月后,而对有些小伙伴来说,可能会在几年后。无论如何,采用适当的力学和深度,整体强度和训练表现(肌肉功能和关节健康),把这些结合,才能得到更大程度的改善。
一直在深蹲上发力的小伙伴,都在不断变强的路上。深蹲不能盲目地蹲,具备必要的知识和反复的训练才实践得出最恰当的深蹲,前者已经告诉你了,后者的行动就靠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