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带娃,被劝看心理医生!妈妈一招搞定,省下不少钞票
班主任打电话给妈妈:“小娃午休时间和班长吵架、拍桌子、打老师,这学期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脾气太大,这次老师也控制不住了,请家长到学校来一趟,赶紧带娃回家。”
妈妈到了学校,毫无疑问挨了老师一顿批评,面子上挂不住,说了娃几句“脾气这么大,不许哭了”,娃立刻炸毛,哭着又打了妈妈几下。
老师说:“你看,如果孩子现在手上有把刀,我们都会受伤。这样肯定不行,还请带娃去看看心理医生吧。”
妈妈沮丧的带这娃回家。路上,越想越伤心,要不要带去看心理医生呢?去看,感觉挺不相信孩子的;不去看,又该怎么改善孩子的坏脾气呢?
自己起早贪黑,一个人辛辛苦苦带娃,本来娃的各方面表现都很好,可自从自己上班、奶奶带了以后,娃的情绪却越来越糟糕。
为什么会这样呢?怎么做才能控制住孩子的坏脾气,让孩子的脾气变好呢?
原来,这个孩子的家庭,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情绪困扰
“孩子所有的情绪模式几乎都是从父母那里习得的”
当妈妈到学校,挨了老师训、看见孩子脾气大时,应该要做什么?指责孩子,让孩子感觉众叛亲离?还是要思考孩子为什么会发那么大脾气,以及自己平时是怎么给孩子传递情绪的。
原来,午休时间,孩子趴在那感觉身上痒,直起身子扭扭抓了几下,被班长误认为调皮捣蛋,记下了名字。而被记下名字的是要被罚抄课文的,孩子不认为自己有错,就和班长吵了起来。
由于妈妈平时在家处理孩子关系时就很强势,经常拍桌子“杀鸡吓猴”,所以孩子习得了妈妈的真传,学会了模仿妈妈拍桌子的行为来吓唬班长。
家长应该怎么正确处理呢?
《在生命深处和孩子相遇》介绍了几点:家长要接纳孩子的情绪,让他感觉到安全后完全的释放自己的情绪,同时家长要理解孩子、陪着孩子,联结亲子关系,让孩子安静的体验自己内在的情绪,接受哭泣这个自我治愈疗伤的过程。然后,家长可以用“我”句式鼓励孩子分享情绪,再给出合理的建议。
当孩子和自己内在的生命力有了联结,就不会在混乱的情绪里伤人,而是逐渐感受、消融、治愈、平和,自然的接受现实。
2. 家庭关系
后来了解到,这位孩子的爸爸常年出差在外,顾不上孩子,难得一次回来想和孩子亲密接触,多陪孩子玩玩,却被奶奶指责带不好。奶奶越界充当了爸爸的角色,却无法担当起爸爸在责任和力量。
她对孩子无限宠溺,不知不觉中让孩子把自己的情感需求放在了“关注别人脸色”上,孩子很早的学会了察言观色,但是偏偏不悔改,屡次挑战权威看看家人的底线,他对家庭关系的认知发生了混乱和偏离。
《在生命深处和孩子相遇》里说道: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
孩子在妈妈肚子里就和父母产生了联结,出生后也有了自己的位置。但是,当老年人接手充当了父母,孩子和他原生父母的联结情感就会断裂,他的安全感慢慢的被破坏、剥离,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同在,就不会保持一颗平和的心,很容易出现脾气大、暴躁、恼怒等行为。
3. 夫妻关系
在三人小家庭里,爸爸也被妈妈抱怨“长期不在家、指望不上”,就算在家了,做事也像拨算盘一样,不拨不动,动也动不好。爸爸在家里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根本没有发言权和表达权。久而久之,爸爸可能也不愿待在这个压迫得让他喘不过气的家里。
《在生命深处和孩子相遇》里说:良好的夫妻互动关系,对于孩子来讲就算一份最原始的安全感,一份关于关系的安全感。
一个家庭里最重要的关系就是夫妻关系,夫妻关系一定是大于亲子关系的。当夫妻关系出现问题时,亲子关系也一定会出现问题。
爸爸常年不在家,本身和孩子的联结就可能有些断裂。而每次回家,爸爸和妈妈吵架,虽然是背着孩子的,但孩子灵命很强,他们和父母本自带联结,那种联结是深刻的,他很容易感受得到父母的情绪,感受到父母的焦虑。
当孩子意识到父母之间出了问题,却又不知道如何表达时,就会把这些感受投射到行为上,他开始出现恐惧、焦虑、暴躁、自残等行为,其实是他在用他专属的方式表达自己,而这些方式却不被我们接受。
所以,结合2、3两点,妈妈要做的是和家庭成员沟通,让每个人清楚自己的角色和位置,不逾越疆界,比如奶奶只管照顾孩子生活,学习问题完全交给父母。
在三人小家庭里,妈妈要学会适时示弱、让位,和爸爸建立良好的联结。不在孩子面前随意抱怨爸爸不行,要在孩子面前竖立爸爸的权威和形象,告诉丈夫你和孩子都需要他。
当爸爸感受到妈妈的爱后,会发现自己的不足,才会向好的一方面去转变,这样夫妻关系融洽,孩子才会安心。
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相爱的,知道他们偶尔有小冲突是正常的,并且知道应对和解决方法,他才会把注意力放在发展自己内在的生命力上。
4. 建立联结
太多的家长被孩子外在行为搞得很粗糙了,就像消防员不停的救火一样,哪里有问题去解决哪里的问题。但是也有很多家长发现解决掉的问题过段时间又会出现,没有办法根治。
家长们疲于奔波解决孩子的问题,没有办法去细腻的洞察自己和孩子的需求和联结,甚至根本没有反思过任何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
比如我们看见了孩子不想抄写课文,看见了孩子脾气暴躁,就把注意力放在了使孩子听话、脾气好,训练孩子改变脾气的焦点上,忘记了孩子真正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身上痒,他不想被罚,而我们能为孩子做些什么呢?
当孩子刚出生时,我们的初心是什么?当遇到问题时,我们还是需要看看自己的内在初心发生了什么变化没有,我们是想孩子好呢,还是担心自己的面子迁怒孩子,造成更坏的影响呢?
当孩子遭受负面情绪时,家长更要和孩子建立亲情的联结,让孩子知道父母是站在自己身边,与自己同在的。
而父母愿意了解、感受孩子,完全是不带指责、评判的,不会强迫改变孩子、控制孩子,而是一名忠实的陪伴者、聆听者,愿意和孩子面对一切糟糕的时光。
做到了这一切,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就会被修复。
这位妈妈最终没有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她照着这本书修复了亲子关系、滋养了自己和家庭,省下了一大笔钱。
《在生命深处和孩子相遇》里说:比夫妻关系更优先的是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只有自己知道自己怎么了,才能感受对方怎么了。
妈妈们要学会独处,学会滋养自己的生命,和自己发生联结,这样才能走到夫妻关系中影响对方,双方最终才能走进孩子的生命深处,感受孩子的喜怒哀乐,和孩子的内在世界建立联结,建立平和喜乐、有爱的滋养家庭。
想知道怎么和自己建立联结么?这本书能帮到你!
在生命深处与孩子相遇:如何重建与孩子的情感联结 ¥27.8 购买
《在生命深处与孩子相遇》
作者:张娟,儿童教育专家,家庭教育指导师、萨提亚家庭治疗师,北京布布园幼儿园创办人、总园长,北京市妇联大众读书会常务理事,北京妇联新蕊计划家庭教育特聘讲师。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在生命深处与孩子相遇》由著名萨提亚家庭咨询师 蔡敏莉 作序推荐!《父母必读主编》 恽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钱志亮、新东方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 应光真诚推荐!
主要内容:
成人生活的压力和对成就的追逐让我们无法和儿童的内在世界建立联结。《在生命深处与孩子相遇》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情感联结”,还能帮助我们重建与孩子的情感联结。
书里从真爱行为、规则与自由、心理联结、有效沟通、情绪管理、家庭氛围6个方面,强调体察孩子内在生命、重建亲子联结对亲子双方的重要意义,提供与孩子重建内在联结的方法,帮助家长改善亲子沟通,建立和维持亲密、健康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