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逻辑思维能力的心理学是可怕的
很多真正的心理学家都说服不了大众,我自然也没这个期望。只是常常看到人们汇编各类心理学知识,以及也有流行的那么多个“家”受到追捧,多少有些担忧。
首先我认为,无论是科学家、艺术家还是心理学家等等,只要冠以一个“家”字,严格来说必然是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某项研究成果,而且一般来说是公认的。如果是这样,我常不理解哪来那么多“家”。
至于博士、教授不过是一个学历和职称,表明在某个领域具有比较充实的知识,有了领域知识当然是更有条件做出一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但仅此而已,这些知识是否过时,是否在取得学历和职称过程中忘记了科学研究本身的价值,是否有逻辑分析能力做研究,是否保持一种奉献的热情(毕竟国家和社会给予了经济保障)等等就不好说了。
以头衔而不是研究成果,以旧有的知识展现学问而不是层层分析来推理一个可能的结果,这样是没有多少价值的,当然知识的普及自身是有的。正因为有如此风气,在心理学这个人人关心的领域就出现了很多“家”,流行的书籍以及各类培训。
心理学这个可以被用来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类的行为的知识大系统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而实际上心理学尚未形成真正的科学系统,最要命的是人们很少养成思辨的习惯,即自觉的逻辑分析能力,于是心理学成了伪科学的最大集散地。
多说无益,狐假虎威的推荐一本书《这才是真正的心理学》,让专家给予解释。下面我摘录书中的序言部分,觉得有道理的可以看下书,同时有意识的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
《这才是真正的心理学》
有这样一门尚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晓的知识,它涉及人类行为和意识的不同形式,学习这门知识的人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对决定他人想法和行为的原因有更加全面和精确的认识。
你可能想不到,这门不被知晓的知识就是心理学。
当我说心理学仍不为人所知时意味着什么?你一定认为此话不能当真。如今,书店里充斥着大量标题为心理学的书籍,电视和广播脱口秀定时播放关于心理学的主题,报纸和杂志也辟有心理学专栏,怎么能说心理学无人知晓呢? 但从某种关键的意义上来讲,心理学确实仍是一个不为人知的知识领域。
尽管心理学似乎得到了众多媒体的关注,但是心理学这个知识体系的绝大部分内容仍不为公众所知。经由大众媒体传播的“心理学”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幻象。很多人不知道他们在书店里看到的大部分所谓心理学书籍,都是由一些在心理学界根本站不住脚的人写的;很多人也不知道,多数在电视上号称心理学家的人,根本得不到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和美国心理协会(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APS)的承认;他们更不知道,大多数频频亮相的心理学“专家”,其实对心理学领域的知识积累没有作出丝毫的贡献。
媒体这种对于“心理学”话题的浅薄关注,不仅向公众传递了许多错误信息,还遮蔽了心理学领域中真正的、不断发展的知识基础。公众不能肯定到底哪些是心理学,哪些又不是,也不知道该怎样独立对有关人类行为的主张作出判断。更大的问题在于,很多人始终觊觎着那些要么缺乏判断能力、要么认为无法对心理学主张作出判断的公众。后一种观点有时被称为“无一定之规”的态度,是本书要讨论的谬误之一,这种心态对社会危害极大。公众不知道,关于行为的言论是可以验证的,很多伪科学正是利用公众的这些无知建立起百万美元的产业。人们并不知道许多伪科学(例如占星术、通灵外科手术、超速阅读、生物节律、接触治疗、潜意识自助录音带、辅助沟通和灵媒侦探等)所宣称的主张,其实早已被证明是错误的。本书提到的这些伪科学产业的存在,助长了媒体对伪科学进行炒作式报道的趋势。这种趋势对心理学的危害远比对其他学科的危害要大,理解个中缘由,是学习如何正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书不是一本标准的心理学入门教材,它没有对心理学领域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事实上,单靠到大学里选修一门心理学导论的课程,对于纠正公众心中已经被媒体误导了的对心理学的看法来说,可能并不是终极的解决方案。因为众多对心理学抱有很大兴趣的非专业人士没有时间、没有钱或是没有机会进入大学进行正规的学习。更重要的原因是,作为一名大学心理学的教师,我不得不承认我和同事们在大学里教心理学时,也总是没能引导初学者对心理学这门科学产生一个正确的认识。原因在于初级的课程设置中通常没有包含对批判性分析思维技巧的训练,而这正是本书讨论的焦点所在。作为教师,我们常常只会忙于将“研究发现”塞入教学内容当中。每次我们在和学生讨论到诸如媒体眼中的心理学等稍微偏离教学大纲的话题时,都会感到有些内疚,并开始担心自己会不会因为跑题而不能在学期结束前完成所有授课内容。
现在的心理学导论类教科书通常都有 00~ 00 页厚,并且引用了数百篇已经发表的文献。当然,包含如此丰富的材料并没什么错,至少它反映了心理学知识在不断增长。然而不幸的是,负面效果也同时存在。教师们常常只忙于给学生灌输一大堆的理论、事实和实验,而没时间去关注那些会被学生带入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及错误观念。这主要是因为教师们(包括入门类教科书的作者)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学生接触了足够多的心理学研究,自然就能从中推导出问题的答案。
简而言之,他们希望学生可以从对心理学各领域实证研究的讨论中,自行挖掘出各类问题的隐含答案,但是这类希望往往都落空了。到这门课的最后复习阶段或学期结束之前,教师们才无比震惊和沮丧地发现,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及说法,是他们在课程开始第一天就应该提出来讨论的,而不是在1 周之后。比如:“既然心理学实验不同于现实生活,那么它们能告诉我们什么呢”、“心理学能像化学那样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吗”、“可是,我在电视上听一位心理大师讲的正好与我们教科书上说的相反”、“我认为这个理论相当愚蠢,因为我弟弟的行为和这个理论所说的截然相反”、“心理学不过是些常识”、“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焦虑,何苦还要去定义它呢”、“心理学不过是一堆观点而已”。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仅靠思考书中的内容是无法为这些问题找到答案的。在本书中,我将对这类问题和说法背后的误区进行澄清。
不幸的是,研究发现,普通的心理学入门课程并不能有效地纠正初学者对心理学所持的诸多误解。这一不幸的事实赋予了本书以合理性。心理学学生需要批判思维方面的正确指导,批判性思维能够使其对心理学信息作出独立的评估。
即使若干年后学生们不再记得心理学入门课程中的内容,但他们仍然可以运用本书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去判断心理学的主张。即使埃里克森(Erikson)的人生发展阶段论被忘得一干二净,他们也仍可以运用本书介绍的思维工具去辨别媒体中出现的心理学信息的真伪。一旦掌握,这些技能就可以成为终身受用的思维工具,帮助我们去评判各种知识主张:首先,它将使我们能够对那些看似合理的事实做出一个初步和总体的判断;其次,这些技巧提供了一些评估“专家”观点可信度的标准。因为在复杂的社会中,人们对专家观点依赖始终存在,在获取知识时,对专家观点可信度的判断就变得尤为重要了。虽然这些批判性思维技巧可运用于各个学科或知识门类,但它们在心理学领域里尤其重要,因为此领域经常被大众媒体所歪曲。
许多心理学家都对试图阻止心理学被歪曲的努力持悲观态度。虽然这种悲观并非没有道理,但是这本类似“消费者指南”式的书源自一个信念,那就是心理学家不能让这一问题成为一种自我实现式的预言。
文摘
弗洛伊德问题
在大街上随便拦住100 个人,请他们说出一个健在的或已故的心理学家的名字,然后记下他们的答案。毫无疑问,他们提到的会是菲尔博士(Dr. Phil)、韦恩· 戴尔〇1(Wayne Dyer)以及其他一些“媒体心理学家”。如果我们把这类媒体和通俗心理学家排除在外,只考虑那些对心理学作出过卓著贡献的心理学家,那么这项非正式小调查的结果就几乎没什么悬念了——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会名列榜首,B. F. 斯金纳可能会屈居次席,但得票数会远远落后于弗洛伊德。任何其他心理学家都缺乏足够的知名度来撼动这两位的地位。因此,可以说弗洛伊德和那些在媒体上频频露脸的通俗心理学共同定义了公众心目中的心理学。
弗洛伊德的声名远播,极大地影响了普通公众对心理学的理解,同时也造就了诸多认识上的误区。例如,许多刚入门的心理学学生会惊讶地发现,如果对美国心理学会(APA)会员中所有认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人数进行一下统计,他们的人数居然没有占到会员总数的10%。在另一个主要的心理学组织美国心理协会(APS)中,这一比例也绝不会超过 %(Engel, 00 )。有一本受欢迎的心理学入门教科书(Wade& Tavris, 00 ),在其超过 00 多页的篇幅中,只有1 页内容提到弗洛伊德或精神分析学派,而且这1 页中经常出现的是对其的批判(“大多数弗洛伊德的观点都曾经并且现在依旧被大多数实证取向的心理学家排斥”,p.1 )。
简而言之,现代心理学并没有像媒体和一些人文学科那样被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的理论所左右,也没有被其限定。在现代心理学家所关注的大量研究主题、数据和理论中,弗洛伊德的工作只占其中极小的一部分,在这些研究和理论中占更大比重的则是 位诺贝尔奖得主所做的工作:大卫· 胡贝尔(David Hubel)、丹尼尔· 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赫伯特· 西蒙(Herbert Simon)、罗杰· 斯佩里(Roger Sperry)和托斯腾· 维瑟(Torsten Wiesel)以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前负责人理查德· 阿特金森(Richard Atkinson)的贡献。然而,这些人的名字对公众来说却相当陌生。
弗洛伊德对于现代心理学的重要性被无限地夸大了,这事儿已经足够糟糕了。更糟的是,弗洛伊德的调查方法完全不能代表现代心理学家是如何进行研究的。事实上,弗洛伊德式的研究方法彻底误导了人们对心理学研究的印象。例如,弗洛伊德并不采用控制实验,而我们将在第 章讲到,控制实验是现代心理学家“兵器库”中最有力的武器。弗洛伊德认为,个案研究足以证明理论的真实或谬误,在第 章中,我们将谈谈这一理念为何是错误的。正如一位心理治疗领域的史学家所说的那样,如果弗洛伊德本人是一名科学家,那么他所宣扬的是一门很奇怪的科学……精神分析包含理论和假设,但是缺少实证观测的方法(Engel, 00 ,p.1 )。
最后,弗洛伊德的工作中最大的问题是理论和研究数据的联系。正如我们将在第 章看到的,对于一个科学理论来说,理论和研究数据的联系必须满足一些标准,而弗洛伊德的理论常常不能满足这些标准(Dufresne, 00 ; Engel, 00 )。简而言之,弗洛伊德根据他得到的数据(个案研究和内省)建立了一套精细的理论,而这些数据并不足以支撑此理论;他专注于构建复杂的理论构架,但并没有像许多现代心理学家那样,保证这些理论建在可靠、可重复的因果关系之上。总之,人们对于弗洛伊德式的工作太过熟悉,这严重阻碍了他们对现代心理学的正确理解。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采用两种方法来解决“弗洛伊德问题”:首先,当我们展示现代心理学的多样性时,就能非常清楚地了解到弗洛伊德的工作所占的比重其实是很小的;其次,我们将讨论一下,在广泛而多样的心理学研究中,哪种特征是最为普遍的。有关弗洛伊德工作的那种过时的认识遮蔽了普通大众的双眼,使之无法看到现代心理学所共有的唯一而普遍的特性:用科学的方法去寻求对行为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