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发病逻辑,这个知识你要看

文 / 你知道的太少了
2017-08-16 18:27

如今“抑郁症”已经是社会上一个高频率用词了。但是,翻开世界两大精神疾病诊断体系ICD-10和DSM-5,以及中国高等院校专业教材《精神病学》,却找不到“抑郁症”这三个字,相关表述是“抑郁发作”和“抑郁障碍”;患者去医院看病,医生在病历上写的诊断多是“抑郁状态”,很少明确告诉你,“你得了抑郁症”;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说,“我最近有些抑郁”,“你是不是抑郁了啊”,其实是指当事人的情绪表现。

“抑郁症”、“抑郁发作”、“抑郁状态”、“抑郁情绪”,到底各是什么含义?如何区别使用?上网查询,各种说法林林总总,有的混用,有的互相矛盾;研究专业书籍,我也找不到严格的科学定义,更多是对其内涵和外延的列举描述。

什么是抑郁症?说不清。“抑郁症”似乎是一个“人人心中都有,个个笔下都无”的词汇。我只好放下书本,尽力写一下我对这些词的理解。

我们从易到难来谈。

抑郁症的发病逻辑,这个知识你要看

抑郁情绪

首先分析“抑郁情绪”。顾名思义,“抑郁情绪”是一种情绪。情绪的定义是“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最普遍、最常见的情绪有喜、怒、哀、郁、惊、惧;还有一些比较细腻微妙的情绪,如嫉妒、惭愧、羞耻等等。

由是观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压抑”、“烦躁”、“憋闷”等等,实际上是抑郁情绪的代名词。

再分析情绪的特点,其中有一个是时限性。即任何一种情绪,只要不对它追加新的刺激,在完成过一个过程后会自然衰减。

“抑郁情绪”也一样,其“烦”“闷”“躁”“堵”等表现,总有一定的客观背景,即“事出有因”;这种情绪让人不愉快,但不会严重影响生活;它通常也是短期的,人们经过自我调适,发挥心理防卫功能,一般一个月内能恢复心理平稳。

所以,“抑郁情绪”不稀奇,也不可怕,每个人一生中的不同时段,都可能出现抑郁情绪。它是一个属于心理范畴的概念。一般情况下,抑郁情绪无需药物治疗,只要及时调整、疏导,改变刺激环境,大多可以缓解。

抑郁症的发病逻辑,这个知识你要看

抑郁状态

和“抑郁情绪”不一样,“抑郁状态”就不只是心理范畴的事情,而进入病理范畴了。

简单地说,“抑郁状态”是一种疾病状态。其基本表现和抑郁情绪类似,但程度要严重得多,往往伴有明显的生物性症状和精神病性症状,同时体重、食欲和性欲下降,全身多处出现功能性不适症状。它可能“事出有因”,也有可能并无客观的精神应激的条件;它的症状持续存在,经常超过一个月,甚至数月或半年以上,不经治疗难以自行缓解;当事人不仅仅“心里难受”,其社会功能,包括工作、学习和生活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所以,当患者去看医生,主诉上述症状时,医生会在他的病历本上写下“抑郁状态”,作为初步诊断。

“抑郁状态”是否就是抑郁症?不是,它只是表明了一种疾病状态,而非严格的医学诊断。事实上,多种疾病都可以表现出抑郁状态。比如,双相情感障碍的抑郁相,就是百分之百的抑郁状态;焦虑症也常常伴有抑郁状态,所以医生经常这么写:“焦虑伴抑郁”;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也表现为抑郁状态,严重者甚至可到“木僵”程度。

所以,上述疾病尽管都有抑郁状态,却是不同的病。医生对患者的状况作此判断,只是提示了治疗方向,具体治疗方案则是不一样的。

抑郁症的发病逻辑,这个知识你要看

抑郁发作

“抑郁发作”这四个字,见于精神疾病两大诊断体系ICD-10和DSM-5中。其含义最接近我们理解中的抑郁症。但它仍不是对抑郁症的定义,只不过是从外延的角度,详尽列举了一系列症状,以便医生做出判断,从而指导用药。

我把目前中国通用的ICD-10中,关于“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整理如下:

典型症状:1.心境低落;2.兴趣和愉悦感丧失;3.精力不济或疲劳感。

常见症状:1.注意力降低;2.自我评价降低;3.自罪观念和无价值感;4.悲观;5.自伤或自杀观念/行为;6.睡眠障碍;7.食欲下降。

严重程度:1.轻度抑郁:至少两条典型症状+至少两条常见症状;中度抑郁:至少两条典型症状+至少三条常见症状;重度抑郁:至少三条典型症状+至少四条常见症状。

病程标准:大于等于2周。

可见,“抑郁发作”这个概念,是给医生诊断用的。其基本内容和“抑郁状态”一致,但区别在于,“抑郁状态”描述静态,“抑郁发作”描述动态,有时点的概念,着重于说明当下的状态。

故此,医生在诊断“抑郁发作”的时候,往往还会加上两个字,“急性”。记得我自己,在误诊半年后,医生终于口头告诉我,我的病是“双相情感障碍重度抑郁急性发作”。

抑郁症的发病逻辑,这个知识你要看

抑郁症

分析到这里,可以就“抑郁症”做一个总结性表述了。

我认为,“抑郁症”其实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和严格的医学诊断。它是一个习惯性用语,它描绘的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类病,是一个症状群。打一个比方,“抑郁症”好像是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就好比把头疼、发烧、鼻塞、喉咙肿痛等等都称为“感冒”一样。

总之,“抑郁”这个现象过于复杂,我们至今还不能给出揭示其本质属性的定义。日常生活中,我们固然可以随口说“抑郁症”如何如何,但如果要为患者确诊或制定治疗方案等,就不能泛泛使用这三个字,而要根据需要选择更精确的表述,并具体界定其内涵和外延,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