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为您释疑):幼儿外出礼仪:不在公共场合喧闹
不在公共场合喧闹
问题实录:
几天前我带着孩子雷雷一起坐火车出行,就发生了一件让我感到苦恼的事情。
这不是雷雷第一次坐火车了,但是之前他还比较小,不像现在一样一刻不停地跑来跳去,而是上车后大多数时间都在睡觉,所以比较好照顾。这一次却不同,雷雷从上车开始就没安静下来,先是跟我聊天,问我要去哪里、干什么,我跟雷雷解释完了之后,就说:“要不我们看电影吧,妈妈给你读故事书也行,或者你想睡觉?”雷雷都不想选,而是想跟我玩游戏,这多影响别人啊!最后在我的要求下,他选了读故事书。
读故事书的时候,我尽量小声跟他讲,他却总是用很大的声音问我各种问题,还拍手、大声笑闹,我看到周围有旅客明明想睡觉却被雷雷吵到了,就教育他:“在车上要小点声,不要影响别人。”可雷雷坚持不了两分钟就故态复萌,最后可能是厌烦了我的唠叨,还故意大声唱起歌来,跟我对着干。
怎么样能让孩子学会在公共场合的必要礼仪呢?让孩子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打闹,真的那么难吗?
问题分析:
对孩子来说,可能是火车上的旅程太过枯燥了,好动的孩子无法忍耐这种“安静”,所以才会故意大声说话、笑闹,而家长没有真正让孩子意识到“安静”的必要之处,反而一次次地唠叨,也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导致孩子故意跟家长对着干,大声吵闹。
其实这种情况在幼儿当中非常常见,尤其是幼儿园小班前后,孩子最为活泼、不好克制自己的阶段。有的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可能是因为家长教育失当,一些家长认为“公共场合自己孩子不吵闹也会有别人,没必要在意别人的看法而委屈孩子”,所以对孩子过分吵闹的行为毫不关注,也不进行教育。这样一来,孩子就根本不知道这种行为是错误的、是没有礼貌的,所以还会继续出现吵闹情况。
还有的孩子在公共场合喧哗,则是在父母叮嘱过后的“明知故犯”,多数家长苦恼的也是这种情况。其实,这可能是因为孩子太无聊了,觉得周围环境很枯燥,所以用“喧哗”和“吵闹”的行为来让自己摆脱乏味,也可能是孩子一时没有控制好情绪,忘记了父母之前的教育和叮嘱,还有可能是孩子产生了逆反心态,对父母的话故意违背。总之,根据孩子的情况不同,我们也要进行不同的礼仪教育。
建议:
1.家长应该明确强调不能大声喧哗。
身处于公共场合,不能大声喧哗打扰他人是基本的礼仪,家长应该让孩子意识到这个问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礼仪教育抓得不严,就算管教也只关注孩子在家、在幼儿园的情况,而不关注在公共场合的礼仪,这是不对的。人总是要接触社会,在社会中的礼仪体现一个人的形象,如果孩子从小就缺乏必要的公共礼仪,长大后可能就会养成大声喧哗的习惯,这不仅会让其他人受影响,也在无形之中影响孩子自己的形象,对以后的发展不利。
所以,教育孩子有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2.家长自己要做到“身正为范”,并随时提醒孩子。
想要教导孩子在公共场合有良好习惯,家长自己必须要起带头作用。我们可以将这种教导转化为亲子活动,家长带着孩子去书店、电影院等公共场合玩耍时,随时机会进行教育即可。
比如,当你在书店放低声音与孩子进行对话,一旦孩子大声说话,就应该告诉孩子:“宝宝,这里是书店,是公共场合,我们不应该打扰到别人。你想想,如果你在认真看书,我在你耳边大吼大叫,会开心吗?”这样次数多了,孩子就会明白,哪些地方是必须要约束自己的,哪些地方又是可以放纵自己的,这就在他的心里形成了公共、私下场合的意识。
3.如果孩子产生腻烦表现,就不要过多唠叨。
如果在同一时段对孩子的教育次数过多,让他产生了腻烦表现,家长应该注意先不要说了,不要让孩子因为烦躁而故意去触犯问题。可以等一段时间之后,比如从外面回到家,再对孩子用比较正式的态度教育一次。
要注意,想让孩子更重视我们的话,家长不仅要有威信,更不能经常唠叨。“话说多了就不值钱”这个道理对家长来说也一样,教育孩子的话说一两次就好,但一定要有态度,当孩子犯了相关的错误要让他们得到惩罚,有良好表现要奖励,让孩子意识到家长的话是“有用”的,这样就不必过多唠叨了。
4.尽量不带孩子在枯燥的场合待较长时间。
孩子在他们觉得无趣的场合待久了,就可能出现喧哗打闹的情况,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缩短这个时间。比如,如果孩子对电影不感兴趣,就不要带他们去看不喜欢的电影,这样一场1到2个小时的电影很容易让他们觉得枯燥,最终自娱自乐影响别人。同样,也尽量不要带孩子去太远的地方,长时间的旅途奔波不仅让人疲惫,也容易让孩子觉得枯燥乏味。
如果必须要去,可以先准备好一些能吸引孩子注意力的、让他们安静下来的玩具,在途中有机会的话,也要隔一小段时间就带孩子活动、玩耍一下,这样都有利于孩子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培养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