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美健康管理:暴力伤医后,如何减少心理创伤?

文 / 大河慈美健康管理
2017-08-01 19:03

今年6月和7月,在天津市和黑龙江省鸡西市接连发生了两起暴力伤医事件,一时间在医疗界引发热议,有对伤医者的愤怒谴责,有对被侵医生的同情声援,更有对医生职业的无奈悲鸣。从这些或悲愤或无助,甚至想逃离的言辞中,我们看到了这种暴力不只是对当事者是一种巨大的伤害,也对广大医务人员产生了负面影响。那么,这种暴力伤医事件会对医护人员造成哪些心理伤害?应该如何应对呢?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官锐园老师就这些问题一一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暴力伤医在全球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对医护人员不只是造成身体损害,还包括心理创伤 近年来,医院的暴力事件总是频发不止。一系列有关医院暴力的研究结果表示,暴力伤医已经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陈祖辉(2003)对广州两所医院的调查研究显示:65.9%的护士遭受心理暴力伤害,其中急诊科护士遭受的发生率更是高达87.9%。于立群等人(2007)对唐山市两所三甲医院工作人员调查发现,护理人员的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为59.38%,其中心理暴力占44.59%,且有部分护理人员受到身体攻击。

医护人员遭受暴力,不只在我国才发生,在世界其他国家也很常见。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2年就发表过一篇《新的研究表明工作场所暴力威胁卫生服务》公告,文中提到,医院工作人员在其工作场所受到辱骂、威胁或袭击,从而造成对其安全、幸福和健康明确或含蓄的挑战。各国也针对医院暴力事件有过相关的研究。

如美国护士学会(ANA)一项网上调查发现:17%的护士在医院工作场所曾遭受暴力攻击,57%的护士曾被威吓或辱骂(2001)。澳大利亚的一项调查发现(2001),新南威尔士州医院急救中心几乎所有的护士都经历过暴力事件,其中约90%护士遭受过不同程度的威胁或身体伤害。加拿大一项对温哥华圣保罗医院急救中心163名员工的调查研究发现(1996),90%医护人员至少每周遭受到一次语言暴力,50%医护人员曾经遭受到身体暴力。

暴力事件对医护人员造成的损害常常是巨大的。这种损害不只是对当事医生身体上的,还包括对医务人员心理上的创伤,通常可以分为间接心理创伤和直接心理创伤。间接心理创伤是指没有直接经历创伤事件,但是感受过对创伤的描述而产生的心理反应。例如,医生和护士通过他人转述或媒体报道得知同行被砍伤的悲惨故事,虽然他们没有直接经历那些事情,但是也会产生强烈的负性情绪,如恐惧、焦虑等。直接心理创伤是指自己亲身经历的生命威胁、暴力伤害,其中包括受到躯体暴力造成的心理创伤,也包括受到辱骂而造成的心理创伤。

医护人员在经受这些心理创伤后,可能会感觉身体不适,还可能会出现担心、恐惧、无助等负面情绪,甚至产生职业倦怠感,有强烈的离职愿望等。而医护人员的身心状态不佳,会影响工作,最终受损害的是患者的利益。因此,关注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尤其是提升暴力事件的应对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暴力事件发生后,医护人员如果能够及时进行心理调整,做到恰当应对,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创伤。

对于医务人员而言,暴力事件是他们在医疗工作中所难以避免的职业风险。这种风险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患者及其家属在就医的时候本身就处于情绪不稳定的状态,大多数患者都存在焦虑、无助的心理,希望尽快得到帮助,如果在就医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愿望没能尽快实现,就会产生愤怒或者挫折感,并且容易迁怒他人,而医护人员也就很容易成为攻击对象。因此,当医院暴力事件发生后,医护人员如果能够及时进行心理调整,做到恰当应对,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创伤。

关于暴力的应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是自我觉察,如了解暴力造成的心理反应;第二个是自我调节,如调节情绪、改变行为模式;第三个是自我防范,如掌握暴力防范的应对技能。 自我觉察主要是指在医院暴力发生后,医护人员能够自我评估心理状态。自我觉察最重要的内容在于评估自己是否有严重的心理反应。其中,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心理反应,是指对亲身经历的或目击的严重意外伤害事件或严重创伤的强烈反应。这种心理反应通常有4种比较典型的表现,一是表现高度警觉,如一位受到过躯体攻击的护士在晚上值夜班的时候,一听到走廊里有人大声说话就心慌不已。二是表现反复体验创伤情景,有的医生在办公室被攻击之后,会经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当时自己被威胁攻击的画面,并随之出现恐惧、害怕等情绪。三是回避行为,很多受到过攻击或辱骂的医护人员会尽量避免谈论此事,有的甚至为此转岗、辞职。四是情感麻木,即对于高兴的事情或者悲伤的事情都没有什么感受,表现出一种情感隔离的状态。这种情况的出现表明伤害的程度已经比较严重,还可能会造成更多更严重的负性情绪。

自我调节是指自己能够主动调节创伤性情绪反应、行为模式。根据认知心理治疗理论,一件事情之所以对人造成心理影响,主要取决于人们对这件事情的认知,也就是解释。当医院暴力发生后,如果医务人员将这件事情解释为一件患者情绪不佳状态下客观发生的事情,就会情绪较为平稳,并能够积极去应对;而如果将这件事情解释为患者有意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从而与患者对立,导致更大的冲突;如果将这件事情解释为自己无能、不能胜任工作的表现,则可能产生抑郁情绪,并可能会回避交流,甚至影响正常工作。此外,如果在暴力事件发生后,医护人员感知不到来自社会民众、同事或者家人的支持,也容易产生创伤性的心理反应。

如果医护人员出现心理创伤,可以尝试自我调节。自我调节有很多方法,如可以通过肌肉放松、呼吸放松、冥想等方式放松身心、调节情绪;也可向家人或自己信任的同事、朋友倾诉,让情绪找到出口;或通过运动、听音乐、唱歌、艺术活动等转移注意力;还可以通过写日记、自我反思等方式宣泄情绪、调节认知。如果发现这些方法都不能让自己走出情绪困境,最好能够积极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自我防范是指自己能够通过判断和行为来防止暴力事件的发生。罗洪等人(2003)曾发表过《美国医院对工作场所暴力的防范》的一篇文章可供参考。文章提到,如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评估患者或家属的行为举止是否具有暴力倾向:突然改变谈话的语气,出现快速、大声和粗鲁的声音;握紧拳头、咬紧牙关、满脸涨红、行为难以自制;怒目圆瞪、鼻翼扇动、呼吸急促;忽然表现为情绪激动、过分紧张;已酗酒或有吸毒史。

在暴力发生时也可以有一些具体的防范措施:如确定有一个随时可逃离现场的线路;不要让施暴者夹在你和门的中间,更不要背对着施暴者;与可能的施暴者保持5尺~7尺的距离;保持自己的情绪稳定,真诚耐心地倾听对方的谈话;当对方喊叫时,不要抢话,不要争执、辩护、对质或批评,且自己说话时要保持正常、平静的声音;让对方充分表达抱怨,用简介的语言试着澄清误解;表达关心,并提供确实可行解决问题的方法;已预期可能有暴力发生之前,向同事或者保安明示需要帮助,或立刻电话寻求支援等。

总的来说,医院暴力是客观存在的,对于医护人员来说,能够调整心态积极应对,是避免职业倦怠、情绪不良的重要措施。此外,社会民众和家人也应该有意识地给予工作场所暴力受害者相应的心理支持,以避免其出现严重的创伤性心理反应。

大河慈美健康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