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中国人,你为什么还要选择自卑呢?这一切真糟糕,该结束了,到我们这一代为止!
文 / 罗江
穿越千年时空的史诗,向你走来!
一点点闪现的信息碎片,足以激荡起内心的万潮澎湃。
1
古代中国的强大底气。
汉武帝刘彻打下一个混不吝的帝国,让陈汤有了上书的霸气:「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由此我们以汉人自居。
唐太宗李世民笑纳「天可汗」,陆海丝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全球化”,万国来朝,让长安走向了世界的巅峰。由此唐人街成为了近代海外华人聚集地的标配。
宋朝重文轻武,武器先进,但军事软弱,却万国仰神京,礼乐纵横;九陌六街平,万物充盈......「清明上河图」展示了一个商业繁荣的黄金时代,北宋时中国人均GDP为228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人均GDP为427美元。由此为各朝代第一。
明成祖朱棣开启多元主义大航海的贸易时代,「郑和七下西洋」到访过近40个国家,六百年后,2005年肯尼亚拉穆群岛一名叫谢里夫的女孩,代表村里1000多人,完成了祖辈梦回“大明”寻根问祖的夙愿。由此证明华夏子孙对落叶归根的执着。
古代中国汉唐宋明为我们留下了雄浑的底气——自信乃至自大到骄纵的印象。
我们还留下了瓷器、丝绸、茶叶、书法、国画、造纸、印刷、指南针、火药......这些数不尽的中国符号,记录了一段段波澜壮阔般的史诗,每一个符号都是古代中国制造的超级品牌。
然而,在当代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制造却成了低质低价的代名词,没人以用中国产品为荣,中国人纷纷抢购欧美日的产品。当董明珠女士提出震撼人心的口号「让世界爱上中国造」,也只是重塑我们过往历史的辉煌。
早在几百年前,中国制造强大的时代,欧美日的社会上至皇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为拥有一件中国产品而感到自豪。如今的香奈儿、路易•威登、劳斯莱斯等品牌,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些有特色的“土特长”罢了。
倘若这种强大,惊艳到强悍,就会让人有嗜血的狂躁。犹如炎炎夏日,聒噪的鸣蝉急迫渴求交配的对象。
文献记载:1717年世界外交史上发生了一则令人匪夷所思的奇闻: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与邻国普鲁士国王达成一项交换协议,用自己600名骁勇、英俊的御林军将士换回127件中国瓷器,世称“近卫花瓶”,至今仍陈列在德国德累斯顿博物馆内。
瓷器换守卫国家武士,仅凭这一项就能折射出古代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有多大。
2
然而这一切,过去的,终究还是过去了。
我们有必要再重新审视下历史,被人类历史经验证明过的基本常识告诉我们:不屑学习和吸收其他文明的优势,长期呆在自我舒适区里,终究被历史前进的车轮碾压个稀碎。
拜占庭(东罗马帝国)演绎了这样的悲剧。
当西方打开中世纪的黑暗之门,进入文艺复兴(14世纪到17世纪)时,这个千年帝国却一直躺在光辉灿烂,自我舒适的温床上,无力去迎接一个暂新的文明时代,到了1453年,盛极一时的拜占庭帝国在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中,走到了尽头。
中国的遭遇也好不到哪去,有幸活了下来。
从活在史书里的“衣着华丽”到有影像记录的“一丝不挂”、“体无完肤”疼痛,再到21世纪的今天,凭借中国人活在当下,只争朝夕的勤劳智慧,在短短不到40年时间赶超了西方几百年的发展历程,经济、科技、军事上已经获得了飞跃式的发展。
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们的进步来自向西方文化的模仿。
因此,一谈到文化,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就没了底气。
出国移民潮、留学潮,就是最好的例证。不出国的白领精英们也在拼命的学习各种西方知识,其中以方法论为主的工具书倍受大众阶层追捧。
例如《金字塔原理》一书,南海出版公司在短短4年时间印刷了31次,上至政界、商界、学界,下至企事业单位的职场人士,把它奉为思维训练、解决问题的一本实用宝典。
3
为什么中国文化在当代产生不了这种非官方推动的现象级效应?
关键性差别就在于“实用”二字
举个例子,我们几十个字的一段话,西方人可以成一本书。有斐君子……,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民之不能忘也。出自《大学》的这段话,西方文化用它的方式演绎成一本书,叫《刻意练习》。两者的核心思想如出一辙,但我们与之的差距却很大。
中国文化的特点,注重思想哲理的「成果展示」。
有目标无路径的认识论。
以极简优雅的方式传播思想哲学,通常形式上为哲理观点+寓言事例。你想成为一个真正厉害的人,自己去悟去吧!博大精深从某种角度反上映了我们文化的「不确定性」,缺乏逻辑路径与方法论。
西方文化的特点,注重思维方式的「路径体验」。
有目标有路径,从认识论到方法论。
有思想哲学,更有严谨的逻辑原理、实验数据和方法步骤。知识为大众架设了一条清晰的成长路径,你可以参照那些智者、成功者总结的经验,经历过的方法步骤去模仿体验,并创造出新的智慧。
西方文化真正的厉害之处是售卖梦想,直接激发人性最顶层的欲望点:为梦想而生。看看美国主流电影中塑造各个不同角色的超级盖世英雄,全世界都趋之若鹜,你自然就会明白弗洛伊德所说:“凡人类所做的事情,皆源于两种动机,性的冲动和成为伟人的欲望。”
换言之,梦想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内驱力,它是人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切,诉诸人性的自利心是人类的刚性需求。
简而言之,西方文化在人的心理预设了一个美好的期望值:杰出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学会的技巧!天资平平的人,也可以从一个普通者逆袭为一个真正厉害的人。
面对如此一手干货,一手鸡汤的的西方文化,在这个知识和技能分工细化、急速渴求成功的时代,无法为梦想提供清晰路径的中国文化让普遍急功近利心态的年轻人失去耐心 ,没落只是一种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
但为此,我们就可以对中国文化妄自菲薄吗?
很多年轻人,尤其一些是留过洋的,不是对中国文化嗤之以鼻、冷嘲热讽,乃至言之凿凿的认为它是垃圾。
4
我们是否该拷问内心的灵魂,这一切谁之罪?
极力为自己辩护是人性的本能,做错100次有99次都不会承认这是自己的问题,不论这个错误有多严重。
中国文化没落,错不在文化本身,而是错在传承和使用文化的人。
其罪一:对传统文化搞盲目崇拜。
比如,老子、孔子等等的那一套,2000多年来,我们只是在乐此不疲的注解、注解、注解,没有一点实质的创新,很多人只想借着圣贤的威名招摇过市。而苏格拉底、柏拉图等等的那一套,被激励的后人们却创造出遍地开花的新知识与新科技。
其罪二:对传统文化不去深耕细作。
如晋•葛洪《抱朴子》曰:「古者事事醇素,今则莫不雕饰,时移世易,理自然也」。我们对传统文化缺乏细节的深度研究。
其罪三:对传统文化要么破坏,要么歪曲。
勉强拿来的往往也是一些虚无主义或权谋诡计的东西,真正的精华也不愿花功夫来研究,开发出与时俱进的东西。
三罪相加,中国文化的价值元气大伤。
没有价值的文化自信,一个民族的底气又从何而来?
久远的辉煌与近代一百多年的贫穷落后、屡遭外敌欺凌的环境里,苦难难造就了目前中国人普遍遗留下来的自卑习惯。虽然我们已经迈向了自强,但长期养成的自卑心理是很难克服。自卑导致不自信,由此引发不自爱的后果。
如饱受海内外诟病的中国式旅游、购物、炒房……,折射出了什么?一个没有经历过爱的民族,没有感受过爱的民族,又如何懂得爱,学会去爱。
只有高贵典雅的人才会有责任去爱惜自己的每一片羽毛,获得他人的认同,继而服务大众,从而赢得自尊。不自爱破坏力很大,缺乏包容性,表面卑微但内心是无比的穷横穷横,偏执易怒,以暴制暴。所以每天中国大地上,地铁、公交、马路上演了无数丑陋的众生相。由此引发了“仓禀食而不知礼节,知书而不达理”的社会乱象,常常干出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5
纵观历史,一个民族真正强大的底气在于文化上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每一公民的灵魂,也是国家和公民一种外在显露的气质。
自强→自信→自爱→自尊。这是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灵魂,自信是这个逻辑链条的核心驱动力。
自信才能成为强者中的王者。
在这点上,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么一个民族,相比之下,我们何止是稍逊风骚。在上千年时间与空间轮转的流散中,历经沧桑依然保持自信的文化灵魂和与之产生的凝聚力与荣辱感,最终抓住了历史的机遇,1948年诞生了以色列,一个强大且强悍的国家。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能力。
中国文化难道只是“之乎者也”的认知论,没有实用性吗?如果我们“时移世易、事异策变”;如果我们没有错过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计算机时代,中国文化又将书写咋样的辉煌历史。
历史往来,兴衰的周期律也只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中国人,你为什么还要选择自卑呢?过去是不可改变的,但过去对我们的意义是可以重塑的。从古代中国文化中汲取精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才是我们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基石。中国人的自卑感到我们这一代为止。
看看下面这些因我们“不知觉”而被看不见、瞧不起、搞不懂而被当作“文物”的实用文化。公元1044的《武经总要》可以给我们多少启示?
注:《武经总要》是宋‧曾公亮和丁度编定的一部集当时集古代兵器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式兵书。
①、中国早期金字塔原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②、中国早期的表格、图文结合的“PPT”
②、中国早期的思维导图
附录:《武经总要》大篇幅介绍了武器的制造,是历史上最早含有硝石、硫磺、木炭等成分火药配方记录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