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这些孩子的家长可能也曾遭受过伤害

文 / KnowYourself
2017-06-27 14:31

原著作者 / Jonice Webb

KY导读作者 / 隋真

编辑 / KY主创们

被父母情感忽视的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时是什么感觉?

或许你会困惑:一个人怎么能够知道,自己是不是被父母情感忽视的受害者呢?

如果你遭遇了来自家长的情感忽视,你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Webb, 2012, p.3):

· 你可能会有“被拒绝感”

当你向父母提出自己的情感需要,总会得到来自父母的回避和否认。比如,每当你试图和他们谈论你的情感,父母就显得不自在,或是转移话题。你感到在你们中间有一堵墙,你的情感需要总是撞在墙上,没有被父母接纳。

· 你可能开始“自我怀疑”

你会怀疑自己的价值,心想:“我是不是不值得被关怀,我是不是不够好,所以他们总是忽视我的感受。”也有些时候,你可能会怀疑自己的情绪感受,你会想:“我有这样的感受,是不是我不正常?”

· 甚至,你开始为自己有情感需要感到愧疚

你会认为是自己过于贪心,为自己的情感需要感到羞耻。有时你提出自己的情感需求,却遭到了父母的嘲笑或斥责。父母说:“我都养你、给你钱了,你还想怎样。”于是你开始自责,认为是自己要得太多。

· 最后,你可能发现自己不了解、也不提起自己的需求

当父母问你:“你想吃什么/你想要什么”时,你发现自己总会说“随便”、“你们定就好”。如果仔细想想,你会发现不太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也不在乎自己的感受。

如果你发现自己符合以上的描述,可能你就是情感忽视的受害者。

那么,到底什么是情感忽视呢?情感忽视又怎样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如何摆脱被情感忽视的影响?

心理学家:这些孩子的家长可能也曾遭受过伤害

情感忽视是什么?它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1. 情感忽视是一种“不明显的伤害”

情感忽视指:家长没有提供给孩子自己本应该给予的情感支持。面对孩子的情感需求,家长是不回应、不可及和/或遗漏(omission)的。

“不回应”指的是家长不会积极响应孩子的情感需求,而是有意识地采取回避、否认或者批判的态度。比如转移话题、或是批评孩子“想太多”、“太脆弱”等等。

“不可及”指的是当孩子有情感需求时,家长没有闲暇去理会,或是由于家长不在场,所以孩子很难找到家长并向他们求助。

“遗漏”指的是家长疏忽了对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家长可能会关注孩子其他方面的需求,但并不会过问孩子的情绪如何、是不是开心等等(Younget al., 2011; Webb, 2012)。

情感忽视是一种“不明显的伤害”。你很难通过外在的表现,来一个人有没有遭受情感忽视:被情感忽视的人身上没有伤痕、他们的父母也并没有对他们大吼大叫。因此,许多人直到成年以后,才发现自己在情感需求方面,有哪里不太对劲。

心理学家:这些孩子的家长可能也曾遭受过伤害

2. 情感忽视会造成哪些负面影响?

a. “我是自己情感的陌生人”:对自己情绪不熟悉

在情感忽视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对自己的情绪并不熟悉。他们很难识别自己的情绪,也难以区分情绪与情绪之间细微的不同。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家长没有帮孩子学会识别自己的情感。比如,一个会照料孩子情感需求的家长,在孩子哭泣的时候会关心孩子的情绪:“你现在是不是很难过?”,于是孩子明白了自己的情绪状态是“难过”;而情感忽视的家长,可能会无视孩子的眼泪,或者讥讽孩子的软弱。久而久之,孩子可能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哭,不明白自己的内在为什么有如此强烈的情绪波动。

b. “我不知道怎么让自己好过一点”:不懂得自我关怀

被情感忽视的孩子长大后,在自己痛苦时,不会也不懂怎么进行自我关怀(self-care)。这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没有教他们如何去应对自己的负面情绪。久而久之,孩子开始否认自己的情绪需要,他们想:“既然父母不在意我的需求,说明这些需求并不重要,我不该有这些需要。”

一方面,被情感忽视者不去正视自己的需要,不去关怀自己的内心状态;另一方面,他们常常用不健康的方式去应对情绪。许多被情感忽视者时常感到有种空虚感,Webb博士认为这是他们用空虚来掩盖自己的其他情绪(p.73)。

c. “我没事,我很好,我不想要”:不向他人提自己的情感需求

被情绪忽视的孩子长大以后,他们也不常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这可能是因为他们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怀,于是倾向于认为别人都不会提供支持,产生了“习得性无助”。他们不再相信被人会回应自己的需求。而由于他们不表露需求,别人更加不清楚他们想要什么,甚至可能因为他们的不信任而远离他们。

d. “我搞不懂你为什么难过”:忽视他人的情感需要

在情感忽视中长大的孩子,也容易忽视他人的情感需要。我们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推测他人的需求,而被情感忽视者长期不关注自己的情绪,因此也不会注意到他人的情感需求,或是虽然能意识到他人情绪低落,却不知道该怎么让别人好起来。

心理学家:这些孩子的家长可能也曾遭受过伤害

为什么父母会对孩子情感忽视?

你可能会困惑:“为什么家长要对孩子情感忽视?”

Webb博士列举了几种“会忽视孩子情感需求”的父母,指出:并不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什么,而是家长有自己的问题需要解决。

1. 家长是个完美主义者

会情感忽视的家长可能是个完美主义者,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做到完美、用不切实际的高标准来要求孩子。在这些家长眼里,自己的孩子是“无法实现自己目标的失败者”。他们总是苛责孩子,却没有意识到是自己的标准过于不切实际。

如果你的父母是完美主义者,你可能觉得自己总是做得不够好,得到的更多是指责而不是夸赞;或者即使被夸奖,后面也会跟着更高的要求,比如“这次还不错,但是能考到第一名就更好了。”于是你一方面感到挫败,变得不敢为自己的成就自豪,因为这些成功在父母眼里根本不算什么;另一方面,你又怀有期望,认为只要自己做得够好,就可以得到父母的鼓励。而不敢相信:“我已经足够好了,是父母的标准过高。”

2. 家长自己也是情感忽视的受害者

有些家长之所以会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是因为他们自己也是情感忽视的受害者:这些家长在小时候,同样也被自己的父母情感忽视。于是,家长没有在自己父母那里学会情感关怀的技巧,那么他们也不懂得如何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当你和这样的家长相处时,你能感受到他们对情感需求的不重视,比如他们会更多地看重生理需求,他们会说:“你现在至少不会饿死,还谈什么情感需求,怎么生在福中不知福呢。”你会发现他们也不常表露自己的感情,或是用很不健康的方式来应对情绪,比如他们一旦生气了就关在房间里,或是抽烟喝闷酒等等。

3. 家长总是“以自我为中心”

对“以自我为中心”的家长而言,他们自己的需求是第一位的,孩子只是满足自己需求的工具。他们不会去关注自己孩子需要什么;即使关注,其目的更多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需要,比如哄骗孩子:“只要你考得好,我就带你去游乐场玩。”而背后的目的是为了与同事进行攀比。

当你和这样的家长相处时,你时常会有种被利用感,可能你会觉得自己好像总得“围着他们的需求转”。他们可能只强调自己的需求,却从没有过问一句“你需要什么”。当你与他们沟通时,你会发现说话的中心总是被转移到对方身上,比如你向他们求助,希望能得到安慰,但是他们转而开始谈论自己工作的不如意,于是你反过来得安慰他们。

4. 家长是个工作狂

有些家长会情感忽视自己的孩子,是因为他们沉迷于工作。在他们眼中,工作似乎是第一位的。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更看重工作成就,也可能是出于家庭财政的需要。当你和工作狂型父母相处时,你会觉得他们眼里都是工作,而自己的情感需求得让位给父母的工作。

探究情感忽视背后的原因,并不是为了要指责家长,而是让被情感忽视者认识到:“被情感忽视并不是因为‘我很糟糕’、或是‘我不该有这些需求’,而是因为父母有他们的问题需要解决。”从而减轻自责感,能更好地接纳与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心理学家:这些孩子的家长可能也曾遭受过伤害

我被父母情感忽视过,我该怎么办?

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摆脱被情感忽视的影响呢?Webb博士指出,虽然被情感忽视的小孩没有从父母那获得足够的情感支持,但是他们可以学着识别与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她提出了几点建议——

1. 培养对情绪的积极认识:三条“情绪法则”

上文提到,许多在情感忽视中成长起来的人,会压抑与否决自己的情绪。而如果人们要先能做到识别与承认自己的情绪,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应对它们。而如果能够对情绪有更积极的认识,人们对情绪的抗拒也会随之降低。Webb博士在书中列举了三条“情绪法则”,鼓励人们接受与信任自己的情绪(p.127)。

法则1: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所有情绪都是有用的。

有些人会说:“我不想要感到愤怒,愤怒是种‘坏情绪’,会让人变得冲动。”但实际上,情绪没有“好或坏”、“对或错”,“道德或不道德”的区别。所有人都有可能感受到暴怒、嫉妒、痛恨等等。而这些让人不舒服的情绪,也有它们的价值。有时情绪可能是一种“警告“,比如恶心感能促使你尽快回避或是摆脱潜在的危害。如果你抗拒你的情绪,你也就无法从感知情绪中获得提示。

法则2:

有时你会觉得情绪来得“不可理喻”,厌恶情绪的“无理取闹”,但每种情绪的产生都有理由。

情绪的产生不遵循逻辑。有时你会觉得有些情绪来得莫名其妙。为了回避这种不可控、不可预测的情绪变化,人们选择压抑自己的情绪。而实际上,如果你努力地找,总能找到情绪产生的缘由。举个例子,A莫名地讨厌伴侣大声说话的腔调。A试图压抑这种不快,但没有成功。直到有天A认真分析,才意识到是因为曾经自己讨厌的亲戚也大声说话。明白了缘由后,A就学会在伴侣之后大声讲话时,告诉自己“伴侣≠亲戚”

法则3:

我们的情绪可能会非常激烈,但我们能管理它。

有时一些情绪过于强烈,会让你觉得“我快被这种情绪压垮了”。而Webb博士认为:我们要比自己的情绪强大的多,我们要鼓励自己尝试去管理情绪,而不是放弃、进而成为情绪的奴隶。

2. 学会管理情绪:识别-接受-归因-行动

既然情绪的产生有背后的缘由,那么找出情绪产生的原因,能够提升人们的情绪管理能力。对此,Webb博士建议当你感受到某种情绪时,可以采取“识别-接受-归因-行动”的步骤来应对它:

第一步:识别(Identify)情感。说出自己的情感是什么,是快乐、悲伤、还是愧疚等等。可以试着从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学习更多用来表达情绪的词汇。

第二步:接受(Accept)情感。用不评判的态度去观察自己的情感。不要对自己说:“我现在的情感不好”,而是问自己:“我现在感受怎么样?我身体是什么感觉?如果情绪有颜色,它是什么颜色?”等等。

第三步:对情感进行归因(Attribute)。问自己: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刚才哪个因素让我产生了这样的感受?如果你一下子找不到理由,你可以想想上一次有类似情绪时,是什么情境。

第四步:考虑是否将情绪变为行动(Action)。首先,感受一下这种情绪让你有哪些行为冲动,比如是不是想打眼前的人,或是想要唱歌。随后,仔细地观察周围,在内心描绘看到的情境,比如“我看到对方身边有许多帮手”,评估自己的行为冲动是不是合适。如果不合适,考虑用其他行为代替,比如将打人,变为踢路边的石子等。

3. 用“充满爱意而坚定”的方式进行自我对话

在情感忽视中长大的人们不擅长自我抚慰。当他们遇到挫折时,他们不会宽慰自己,反而会加倍自责。于是,日常生活里不断的自我攻击,持续地折磨他们,更加影响之后在学习、工作中的表现。

Webb博士建议人们去学会用“充满爱意而坚定”的方式来自我对话。其中,“充满爱意”意味着当你失败后,用温和的言语自我鼓励,至少不要用恶劣的语句攻击自己(“你真笨!”)。并且,当你事后回顾失败之处时,用客观、不带评判的方式去描述它,分析其中出错的地方。

而“坚定”指的是:在我们尝试积极的自我对话时,脑海里时常还是会冒出负面的声音,比如“你只是在骗自己”、“不要狡辩,你就是个失败者”。在这时,你需要坚定地继续自我鼓励,并对那些声音说:“你们只是我的念头,不是事实。”来减少这些负面声音的影响。

除了以上的方法外,如果你是一个情感忽视者,你还可以多靠近能够关怀我们情绪的人,向他们学习如何照顾情绪需求。试着筛选你的社交关系,从中选出那些会关心你的情绪的人:他们会在你遇到挫折后,不仅仅给予建议,也会提供情感的支持。和他们在一起时,你会逐渐感到他们能够理解你的感受,并且会回应你的情绪变化。

如果你是一个情感忽视者,希望你知道,可能长久以来,你身上很重要的一部分并没有得到关注。有时你也许会听见自己内部微弱的呼唤,好像在提醒你缺少了什么。正视这个声音,学着接受和承认自己的情绪需求。虽然在你的童年,它们没有被家人注意和满足,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做自己的父母,为自己的需求负责。

而如果,你发现自己的伴侣是一个情感忽视者,那么,与其让自己陷入无助中,不如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帮助。打开他们情绪的大门并不容易,但一旦你成功地帮助了Ta,你们之间的链接会更深刻,你也会成为那个对Ta来说最特别的人。

【互动】想想自己在成长里,遭遇过情感忽视吗?来评论区讨论一下吧~

以上。

欢迎关注头条号KnowYourself,最犀利的人性与心理分析、人际交往与恋爱技巧都在这里。

心理学家:这些孩子的家长可能也曾遭受过伤害

References:

Webb, J. (2012). Running on Empty:OvercomeYour 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 New York, NY:Morgan James Publishing.

Young, R., Lennie, S., & Minnis,H. (2011).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parental emotional neglect and control and psychopathology.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52(8), 889-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