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童年对人生的影响
当我们呱呱坠地的时候,便开始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即使是婴儿也会想要弄明白自己的掌控力和自己对周围人的重要性。儿童到5岁便开始形成固定的行为模式,以此面对外物。这是,他已经对“他人希望我做什么 ,成为什么样子”有了较深程度的感知,在随后的生活中,这种感知慢慢深化,逐渐形成自我和世界所期望自己成为的更持久的观念。这时,我们便可以从个体相对固定的模式和想法来观视这个世界:经验都是先被接纳然后才被诠释的,而诠释则会根据个体先前所认为的生命意义。即使这时的生命意义存在谬误,即使此时处理问题的方法带给我们持续的痛苦,但气门都不会轻易放弃。对生命意义的错误解读会随着个体遭遇的情况不断被检讨、识别,进而完善。在一些情境下,个体甚至会被错误解读生命意义所使用的方法带来的危险后果所驱使,而不断完善自我。但是如果没有外在的压力,他们就认识不到其中的谬误,也就没有改进的可能了。一般而言,专业人士的指导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建立正确的认知道路,进而帮助我们识别错误,从而找到正确的生命意义。
我们可以简要的来说明一下解读儿童情境的不同方式。在童年时期经历的不幸有时候可以被赋予完全相反的含义。比如,有的孩子并不将自己的不快乐视为痛苦经历,而是看作“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于是努力摆脱这个困境,为自己营造更好地将来。由此,他会这样想:“我一定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不让我的孩子像我也一样经历这种痛苦。”面对同样的情境,有的人则会这样想:“上天太不公平了,其他人总是好运连连。既然上天待我这样薄,我凭什么还要善意的对待这个世界和他人?”
有的父母会这样解读:“我小时候吃过很多苦,也这样过来了。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就吃不了一点苦呢?”还有人可能这样想:“童年时我已经吃了太多的苦了,现在我做什么事情都应该的达到上天的原谅。”
上述这些类型人的思想都会反映在他们的行为里。如果思想得不到改变,行为自然无法改变。在此,个体心理学摒弃了决定论。经验并非成功或失败之母。我们的生活经历对我们并没有太大的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我们赋予经验的认知和意义。所以说,我们是自我决定的,决定于我们赋予经验的意义。如果我们把过去的经验作为未来生活的基础,那么我们很可能会一直错下去。所以说,生命的意义不取决于环境,而取决于我们赋予环境的意义。这个,决定了我们。
先天残缺
成年失败者,很多是因为童年时期对人生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这其中,我们首先考虑哪些在婴儿时期存有缺陷和患病的孩子。这些孩子啊从小经历坎坷和痛苦,怎么可能认为生命在于奉献呢?自己的人生比别人的都痛苦,自己为何还要去关心他人,为他人奉献呢?除非与他们有相同经历的人引导其学会关心他人。否则,他们形成不了正确的认知。不仅如此,他们还有可能因为比身边人不幸而自暴自弃,如果这时有人给予关怀和同情,反而会加重期自卑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他们会渐渐失去价值感,觉得自己无用,认为整个世界都将自己抛弃了。
我是第一个研究先天身体残缺或内分泌异常对孩子产生消极影响的人。现在这个学科分支已经成绩斐然,但其发展方向并非我所期待和预期。我一直做的事找到消除这种消极影响的方法,而不是企图证明这些人对生活的错误认知是先天残缺造成的。并且,我想说,,先天器官的残缺并不能强迫人们建立错误的生活模式。我们找不到内分泌腺对他们产生相同效果的两个儿童。我们却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儿童,他们克服自身存在的困难,迎难而上,发展了更加完善的自我。从这一点上看,个体性理学并不倡导优生优育。很多人才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做出了贡献,但他们或有身体残缺,或有后天疾病;他们克服自身障碍做出的关系是有目共睹的。他们努力奋斗,坚韧不拔,耐力更强,他们做出了一般人做不出的成绩。所以,只看外表,我们没办法判定一个人内心的好坏。即使先天缺陷不会直接导致错误的生命观,那为什么这些人成年后更多的走向失败?前面已经说了,先天缺陷的人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才更哟偶可能纠正错误观念,但目前大多数具有先天缺陷的人都得不到正确的知道和帮助,所以他们的痛苦只有自己排解,由此变得越发自我。他们渐渐变得只对自己感兴趣,新天缺陷产生的巨大压力折磨着自己,成年后成为失败者也就可以理解了。
溺爱
第二种容易出现错误认知的人群是溺爱儿童。家长对于孩子的过度宠爱是很多孩子产生错误认知信念的直接原因。在这些被娇惯的孩子的认知里,自己自大,自己的想法就是法律,自己无需努力就可得到一切。他们认为自己天生与众不同,其他人就应该为自己服务。这是非常危险的,如果在生活中他们一旦发现他们并非独一无二的,他人也不一定总是为自己考虑时,他就会感到强烈的痛苦感,感觉世界都背叛了自己,被娇惯的孩子从出生起就一直被宠溺,要啥有啥,对别人只有索取,没有回报。他们不懂得与他人的相处还有初索取之外其他的方式,当成年后遇到困难时,他只会求别人帮助。他们还渴望自己可以像幼年时一样可以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幻想着当大家重新将自己视为焦点时,处境就又可能跟以前一样了。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成为社会的毒瘤。在工作上,他们会伪装自己,表现出“谄媚”的姿态,表里不一,私下一有机会就损害别人的利益。他们不懂合作,无法跟他人合作完成某项任务。如果周围人对他不热情,他便视他人为自己的敌人,百般攻击。在他的认知里,他觉得对不起他的人会遭到周围所有人的攻击,所有人都应该帮助自己报复之。如果身边人不与其“同仇敌忾”,他就视其为叛徒,产生被出卖感。而“背叛者”所受到自己的攻击是罪有应得的。当所有人都与之相悖时,他不会觉得自己存在问题,而会觉得:所有人都背叛我,与我对着干,对不起我。被娇惯的孩子,无论是蓄意上海别人,还是对他人想、居心叵测,他们的思想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对人生的理解都是错误的。如果这样的孩子一直将“自己至高无上、自己是王”作为生命的意义来解读,不管对外采取怎样的方法,他都不会的达到完善的发展。
被忽视儿童
第三种容易产生错误认知信念的人群是被忽视儿童。这类孩子的思维中没有关心和合作的观念。因为这些对他们是如此的陌生。所以,在成年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不懂得去求助他人。而如果别人不主动提供帮助,他们便会觉得世界对其是冷漠的,自己是受漠视的。他们不懂得如何去博取他人的帮助和尊敬。“想要得到他人的帮助,首先要学会去帮助他人”在他的认知里是行不通的。他们不相信别人,因为连自己都不可信。事实上,情感因素在一个人的发展中所起到的角色胜过任何的生活经验。孩子出生后,母亲所作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孩子信赖自己,进而信任身边的人和事。如果母亲在这一点上没有做好,孩子在后期发展中便很难对外界产生信赖和兴趣。一个人对外在的兴趣是需要培养和练习的,如果得不到培养,则很难展现出来。
对于被忽视儿童进行的研究结果发现,这些孩子缺乏合作意识,独来独往,难以融入社会,不好沟通,不懂的寻求帮助,也不主动帮助他人。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其实,对于完全被忽视的孩子,我们暂且不讨论。我们只管那些受到某种程度忽视或某方面忽视的孩子。因为一个孩子如果完全被忽视,估计都活不过婴儿期吧。总而言之,被忽视的儿童缺乏对人和社会的依赖感。很多成年失败者在幼年时都是孤儿或私生子,这是对于我们文明的讽刺。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身体残缺、被过度娇惯和被人忽视的儿童是最容易形成错误认知观念的。有过这些经历的儿童大多需要外在他人的帮助来纠正其错误的生命观。单靠他们自己的力量是很难改变对于生命意义的解读的。如果我们曾关心过这些人群,对他们的人生产生过兴趣,我们一定会发现,他们做的事情都反射着他们对于生命意义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