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治疗,真的不能只靠医生和药物!弄清这一点,才不白折腾

文 / 仙人果健康私人管家
2022-03-29 19:32

昵称为@愁容骑士典当记的博主,曾分享了一段自己的见闻:

一位医生,复诊一个患抑郁症的孩子,看到孩子在看书,医生说:“这孩子真用功!”,顺势表扬了孩子,可她的母亲紧接着说了一句:

“用功?假用功!”

言语里那股子鄙夷嘲讽的味道太分明了,医生站在一边急得直跺脚:“又说了又说了……”

博主看到这一幕,也十分愤慨,发表评论:

“医生们辛辛苦苦修修补补把孩子救回来一点了,因为家长的一句话,一切前功尽弃。”

这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的原因,并不在于当时过亿的关注度,而是我看到这条微博底下上万个孩子的呐喊。

他们有的讲述了自己的童年、家庭、与抑郁症抗击的故事,有的描述了自己曾经如何去自愈,如何去逃离,字字句句都像是在说:“那个医生面前的孩子,就是我!”

也是在那一刻,我更清晰地认识到:抑郁症的治疗,真的不能只靠医生和药物!

从2021年11月起,晓敏青春说启动了“抑郁症”专题,到今天,已经是我们的第5期内容。这期,一起来聊聊抑郁症的治愈。

01 治疗中的抗抑郁药

关于抑郁症,可以追溯至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内的体液失衡时就会陷入忧郁。他主张放血治疗,或服用曼陀罗花、菟葵等草药,以催吐来清除体内多余的黑胆汁。

在混乱的中世纪,宗教统治者认为,抑郁症患者是魔鬼附身。

曾经,他们使用鞭挞、浸水、禁食、监禁等“治疗手段”,甚至还会在极端情况下,用上绞刑、火刑……

在中国明代,医学家张介宾正式提出了“抑郁”一词,开始了中医汤药治疗。

17世纪至19世纪,在理性至上的欧洲,依然还在使用浸水、让人疯狂旋转、殴打等暴力手段来治疗抑郁症。

直到20世纪中期,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人们才研究出了电休克疗法、额叶切除术。

之后,人们对抑郁症的认识不断加深,开始进入科学轨道,治疗方式也开始出现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

到今天,人们对于抑郁症治疗的首选仍然是药物。

有数据显示,全球抗抑郁症药物使用第一名的美国,在2011-2014年间,有12.7%的12岁以上的人在过去一个月中曾服用过抗抑郁药物,与1999-2002年相比增加了65%,在疫情之下,全球抑郁症药物的市场从2019年的143亿美金到286亿美金。

对许多患者来说,被确诊抑郁症的那一刻,就可以拿到氟西汀等小药片了,这成了他们“病人”身份的证明,服药也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拿着小药片的时候,他们得到了充分的慰藉,就像被困在黑暗深处许久后,抓住了一双手。

但人们也会发现,仅仅依靠抑郁症药物,并不足以治愈那些心灵上有豁口的人。

02 我们用什么去治愈孩子?

曾看过这样一篇文章,题目叫做《错把抑郁当成叛逆,我差点失去了女儿》,讲述的是关于一位高中女生患上抑郁症的深度报道。

一位妈妈,讲述了自己女儿患病的全过程,为了方便讲述,我们叫她小齐。

小齐从小到大都是个好孩子,在学习上几乎没让家人操心过,但人际关系却一团糟,按老师的说法就是,常和班里的同学闹得鸡犬不宁。

在高中住校之后,她几乎每通电话都是说自己被同学欺负、被室友孤立。

可当时,小齐妈妈不以为然,反而和孩子说:“跟一个同学搞不好关系,可能是别人的问题,跟每个同学都搞不好关系,那就是你的问题。”

所以,每次都是以责骂她、向班主任道歉结束。

后来,小齐的求救电话越来越多,状态也越来越歇斯底里,他们才担忧起来,在学校附近租房,把她接了出来。

陪读后,家长才发现,乖巧的女儿像变了一个人,无心学习、恋爱、藏避孕药,还变得嗜睡、畏光、脾气暴躁,有时候会把手指抠得遍布伤口、在深夜大哭。

一天,小齐提出,感觉自己得了抑郁症,想去看医生,

却遭到了母亲的强烈质疑,认为是小孩子瞎说,甚至打断了她的讲述,让她不要胡思乱想,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直到某天晚上,小齐哭着回家说:“妈妈,我在学校好可怜,我站在走廊上,看着楼下,很想跳下去。”

家里人才慌了神,决定带她去看医生,确诊了抑郁症。

此时,妈妈以为,既然有药治,那吃完药是不是就好了,一切是不是就恢复正常了?

后来,小齐苦苦哀求妈妈想要休学,但妈妈怎么也不甘心中断学习,继续强求她上学,一边上学的小齐,一边服用抗抑郁药物,状态越来越差了。

一天下午,她把自己关在房间,吞下了16颗药片,痛苦地打电话问妈妈:“为什么吃了那么多药,我还是不开心呢?”

在医院洗胃的时候,小齐妈妈听到别的病房传来的家属嚎哭声,彻底崩溃了,也彻底清醒了。

此后的两年,便是休学、治疗、旅行、复学、又休学……

这篇报道,看得人非常揪心,母亲的自责、女儿的失控,抑郁症之前的忽视、抑郁确诊时的轻视、抑郁加重后的惶恐,让我们认识到抑郁症治疗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反复的过程……

服用抗抑郁药,是治疗的第一步,但也真的只是一步。

晓敏青春说在服务抑郁症家庭的过程中发现,治疗抑郁症最艰难的是两点:

一是很多家庭没有客观的认识到药物和心理等治疗方式的作用,要么认为“没用”,要么无法坚持,要么孩子一有好转就暂停治疗,要么企图找到一种立竿见影的方法;

二是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作用,一个字形容家长的状态是“急”,两个字形容是“焦虑”。

03 有毒的水养不出健康的鱼

从治疗的角度来说,抗抑郁药物,是在恢复大脑的化学失衡。

但从抑郁症的成因来说,我们认为,抑郁症并不是大脑本身生病了,而是大脑在发出信号告诉我们,生活环境出了问题。

也就是说,大脑功能障碍只是“果”,而不是“因”。那么因到底在哪里?

很多得抑郁症的孩子曾经都是尖子生,他们曾经是父母和别人嘴里的骄傲,但突然有一天孩子去不了学校了。

小A就是这样一个女孩。我每天晚上都会收到小A、小C等孩子们发给我的图片,里面是她们一天心情和状态的简单记录,我知道她们很信任我,而我也愿意陪伴他们走过这段特殊的旅程。在这些只字片语里,我看到了一个东西,叫负面思想。

我知道,这才是得抑郁症的根源,其他事件都只是附加。

负面思想往往隐藏得很深,让你难以发现,但是它却深深地影响着一个人。

在某次作业中,当发现自己比同学错得多的时候,孩子们就会陷入情绪的低落,因为这个负面思想跳出来了;

在一次打球中,当感到自己没打好时,“觉得自己不好”的声音再一次冒出来,开始自责;

在看到父母争吵或者板着脸的时候,孩子们会问自己“他们的不开心是不是因为我?”

......

这就是我们的孩子,年纪小小就背上了重重的枷锁,开始自我惩罚。

有句话说,有毒的水,养不出健康的鱼。

是什么让孩子们有这样的负面思想?我想,你已经找到了答案。

即使孩子提出要在家好好休息,家长们也总是会问我:“真的要休学吗?”、“真的要由着孩子来吗?”、“我要上班的,他一个人在家怎么办?”……

语气里伴随着疑惑和不解,怀疑孩子是不是在逃避、偷懒,是不是都是借口,是不是逼逼他们就好了,是不是他夸大病情了?

也有一边治疗一边坚持去学校的孩子,但上课的状态并不好,常常犯困、听不进去,作业也不会写完。但即便这样,家长们还是告诉孩子“我只要你在学校待着,我对你的成绩没有要求。”

我理解,家长们怕,怕孩子失去社会交往能力,怕他在家里待久了会荒废了人生,怕孩子和社会脱节......

“怕”的毒水,养出来的是“总是怕自己做不好”的思想。

人类花了十几个世纪的时间,让抑郁症有药可医。

而你,又打算花多少个世纪的时间,协助孩子真正从抑郁症里走出来?也许,只在转念的一瞬间。

家庭氛围可以改变,教育态度可以改变,沟通方式可以改变,你的"变"是比药物等更关键的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