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欠缺的孩子难逃抑郁,家长要如何做呢?

文 / 小牧妈妈
2022-03-18 09:26

现在的孩子,眼里缺少了些东西,因为学习带来的压力,早早失去了孩童的天真。大家熟悉的《小舍得》《小别离》等家庭剧中,向父母展示出如今孩子教育的一些弊端,稍不留意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而近年来,患心理疾病的孩子数量在不断增加。

中科院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报告显示:

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17.2%,重度抑郁为7.4%。

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有抑郁倾向。

孩子有抑郁倾向往往是因为学业压力大,又无处宣泄,很容易身心俱疲,走上极端。家长要时刻疏导孩子的负面情绪,缓解孩子的压力,而不是各种补课班、兴趣班、题海战术......

如果发现孩子负面情绪容易无限放大,脆弱,或是遇到事情有点不堪一击,做家长的要改变从前的教育模式,用更科学、更能让孩子接受的方式,给予支持与引导。

首先,不要对孩子发火。

这些话,很有可能会造成孩子心理缺陷。

“你看看人家”

总是和别家孩子比较,打击孩子,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和嫉妒的心理。

当孩子长期处在被“比较”和“踩低”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会逐渐认为自己没有价值,“自我效能”低,也就越发不自信。

心理学家班杜拉通过大量的研究后指出:

“自我效能”指的是自己对能够胜任某件事情的肯定程度的估计,当一个人“自我效能”越高,就越自信。

让孩子变得自信,就需要家长去挖掘孩子自身的优势,激发孩子的潜能,而不是不断地去和别家孩子做对比。

“你怎么这么笨”

骂孩子“笨”,其实是在给孩子贴标签,而且还会让聪明的孩子也变“笨”。

心理学有个理论叫做“标签效应”,一旦人们被贴上某个标签,就更倾向于成为标签所属的那类人。

孩子会认同妈妈的话,认为自己就是个笨孩子,孩子的价值感就会越来越低。孩子就会变得自卑、不自信,甚至会自闭,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既无法欣赏自己的长处,也无法表现出自己的优势得到他人的欣赏。

“打你骂你是为了你好!”

打骂不是教育孩子的方式,更不是父母发泄自己情绪的方式。

看似可以短时间内制住孩子,但打骂属于暴力,对孩子伤害非常大。孩子从暴力行为中只会感受到伤害和愤怒,也会学习用暴力解决事情,形成根深蒂固的信念和行为模式。

父母语言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它能成就一个孩子,也能毁掉一个孩子。

用积极乐观的语言可以驱散孩子心中的阴霾。

书籍是他们更好的心灵上的伙伴。

孩子需要一个深懂自己的,能够进入他们内心世界,进行心灵之间交谈的人,这时候,书籍绘本就是他们能够信赖的伙伴。

培养健全人格、健康身心,儿童身心健康教育类绘本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通过对孩子心理的深刻研究,用不同的表现方式,比如在真实故事中引起孩子的共鸣,让孩子敞开心扉,得到纾解和安慰。

书籍不仅可以打开孩子视野和格局的“知识之窗”,还可以打开孩子内心世界的“心灵之窗”。

多带孩子去外面转转。

多带孩子去外面转转,孩子的问题会有明显的好转。

丹麦胡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

在绿色自然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长大后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风险能降低55%。

另一项科学研究也表明:

运动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等神经化学物质,帮助消除疲劳感、缓解压力,让人心情愉悦。

如果孩子喜欢户外运动,支持他们,这是他们释放压力的出口,而不是整天让孩子呆在家里刷题或是送去补习班补课。

孩子成长中,没有一样比健全的人格更为重要。家长如果能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不仅有助于孩子摆脱负面情绪,还能变得积极乐观,这样的状态,对他们学习的内驱力更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