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孩子挨打挨骂, 为什么少有心理问题?2个抑郁症女孩, 揭开中国父母通病
主人公的姓名在文中没有提及,为方便叙述,我们暂且叫她M。M是个非常优秀的女孩,就读于全省排名第一的重点高中,距离梦寐以求的重点大学仅仅一步之遥。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出事了。
M在电话中频频向妈妈求助,诉说自己被孤立、被欺负,而每一次妈妈都让她自己反省,因为“跟每个同学都搞不好关系,那就是你自己的问题”。而每一次接到班主任电话投诉后的访校,都以妈妈对M的责骂和对班主任的道歉而终结。此后M的状态变得越来越歇斯底里,M的父母被迫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陪读之后,妈妈惊恐地发现,女儿像变了个人一样。无心学习、谈起恋爱、嗜睡畏光、深夜哭泣、拒绝沟通,还常常无意识地抠自己的手指,抠得指尖遍布伤口。直到有一天M哭着回到家,说自己在学校好可怜,站在教学楼上就想往下跳时,妈妈才慌了神,决定带她去看医生。
诊断结果为中度抑郁,轻度焦虑。
即使M苦苦央求休学,妈妈也不甘心就此中断学业,只是给她请了几天假就强行要求她继续上学。抑郁症,药物副作用,加上繁重的课业,这个柔弱的女孩再也支撑不下去了。一天下午,她把自己反锁在房间,吞下了所有的药片。在医院洗胃时,M的妈妈听到别的病房传来的家属的嚎哭声,彻底崩溃了,也彻底清醒了。此后,是长达两年的休学、治疗、陪伴、和反思,直到现在。无独有偶,几乎在同一时间,公众号“全现在”报道了另一位14岁少女罹患重度抑郁的经过。主人公彭可欣(化名)不像M那样成绩优异,只是个非常普通的中学生。甚至连她的患病经过也没有清晰的因果可循。她记不清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发生变化的,没有突发事件,也没有明显征兆。
这一个小时根本不够她和同学联系,说不到三五句话时间就到了。与朋友失去联系的不安笼罩着她,她开始怀疑自己被大家排挤。她跟妈妈吼:“别的同学暑假都有手机,不信你去问!”而妈妈的回答是:“期末考你排名降了13名,别的同学呢?”这是诱因吗?只能说也许。好像就是突然之间,这个小姑娘对身边的一切丧失了兴趣,整日整夜睡不醒,对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又特别容易暴躁,不受控制。初二开学时换了新同桌,彭可欣开始接连几天上课打瞌睡,被老师叫起回答不出问题。青春期的自尊、敏感、孤独。各种小情绪混杂在一起,压在她的心头。她开始尝试自残,用刀尖划开皮肤,血流出来的时候“觉得舒服很多”。女儿的情绪异常,妈妈注意到了,曾经试图开点中药给她“去去火”。女儿手臂上的伤口,妈妈也注意到了,但觉得那是女儿“威胁我,跟我要手机”。
之后是休学、反复尝试回校、多次住院,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妈妈面对女儿一次次自残和自杀冲动,拼尽全力学习“接住情绪”。
“无论怎样,能救一次未必能救下一次。”但她们仍然在不懈地努力着。两篇报道看得人非常揪心。
平心而论,两位妈妈都是好妈妈,她们都在努力接受孩子的病情,都对治疗付出了极大的精力和耐心,并且后来都对自己作出了反思和改变。M的妈妈最终放下了对学业的执念,可欣的妈妈也终于开始学会夸奖孩子,两个女孩的病情都开始出现一些好转的迹象。
我们父母付出了这么多,把她培养进了这么好的学校,她为什么那么不让人省心?可欣的妈妈百思不得其解:我自己不也是这样长大的吗?一声叹息。
一切都变了
M的妈妈和彭可欣的妈妈,是两个非常典型的中国妈妈,她们身上带着上一代父母的深深烙印。M从小在妈妈的否定、要求、拒绝和指挥下长大,耳边永远是“别人家孩子怎样怎样”,身上背负着父母沉重的期许。学习如此出色的她,甚至从来没有被妈妈夸过一句“聪明”。M小时候就不太合群,成长过程中时常被排挤和孤立,而妈妈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到底发生了什么,只是大声训斥她,甚至当众给她难堪。M的妈妈提出的那个问题,可以说代表了一类中国父母的通病,那就是:把孩子的成绩归结于父母的培养,而把孩子的问题推给孩子自己。孩子好,都是父母的功劳,孩子不好,那都是孩子的错。他们剥夺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同时又回避了父母的责任,不给孩子提供应有的援助。他们的孩子迷茫自责,形如困兽。可欣的妈妈反复回忆也记不起女儿和自己发生过矛盾,因为女儿从小顺从乖巧,很少会拒绝她的要求。和M的妈妈一样,她也从不夸奖女儿。她想起在确诊抑郁症之前,女儿想要“抱一下,亲一下”,她本能地抗拒。这种奇怪的“本能”,来自于对自己母亲(可欣的外婆)的记忆。记忆里的母亲对她永远没有表扬,永远盯着自己没有做到的地方。考了九十几分,母亲的第一反应是阴着脸问“你看看这几分是怎么扣的”。曾经,她也在日记里写过“我恨妈妈”,一心想读大学是为了“我要快点长大,就能逃出去”。工作后在广州买了房,骄傲地带父母去看楼盘,母亲却只说了一句“你看看你,要还房贷了”。母亲的严厉管教令她变得“强大”,也在不知不觉中,令她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a. 最焦虑的父母
b. 最单一的价值观
帮你做家务!给你做好吃的!给你按摩!陪你聊天!反正你都会开心!我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是这样,父母非常好哄,叠个被子刷个鞋,他们就眉开眼笑了。那时候父母们凑到一起谈论孩子,总爱聊孩子成长中的趣闻,刚刚get到的家务技能,让父母倍感骄傲的优秀品质,学习最多一带而过。而现在每次回国都可以明显感受到,只要孩子上了学,父母的喜怒哀乐仿佛就自动和成绩挂钩了。孩子考得好,父母扬眉吐气,孩子考不好,父母唉声叹气。
她对M感到失望的一个原因,是“家里不愁吃喝,连袜子都不用洗,有什么好烦心的呢?”可这个连袜子都不用洗的小孩,却令我感到无比心疼。因为她无法通过洗袜子这件小事获得小小的成就感,也无法通过洗袜子这件小事,来让妈妈开心。她唯一证明自己价值的方式,只有学习,考出让妈妈满意的成绩。如今有很多父母以包揽了所有的家务、连牙膏都帮孩子挤好引以为傲,觉得自己尽职尽责,孩子只需要安心学习就好。殊不知,他们剥夺了孩子作为家庭成员的价值感,令孩子沦为一台功能单一的学习机器。学好了,是报答,学不好,是辜负。孩子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自己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
c. 最孤独的孩子
d. 最疯狂的时代
防范于未然
因为气候寒冷日照少等多方面原因,德国是一个抑郁症多发国家,抑郁症甚至有“国民疾病”之称。也正因为如此,德国对抑郁症的研究和治疗都更为成熟先进。德国人对抑郁症的预防,是从婴儿时期开始的。在托儿所和幼儿园每年对孩子的成长评估中,有一部分就是对社交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评估,如果孩子出现过于孤僻或者攻击性行为,老师会建议家长求助于心理治疗。从孩子六岁以后的U10体检开始,每年儿科医生都要求家长填写一份表格,以便于对心理异常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其中有些是婴儿期的行为滞后,有些是青春期的行为超前,不排除随着年龄增长自然消失的可能性。但我们可以把这66条看作孩子的66种求助信号,当信号出现时,我们的第一反应不该是对孩子进行训斥或责骂,而是要意识到,孩子正在承受着某种精神压力,他们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以及更多的心理空间。比如啃手和尿床,是很多孩子都经历过的问题,只要大人不过度反应,适当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问题自然就会解决。但也有听说过因为大人的打骂和强制性措施,导致孩子啃手啃到见骨、尿床尿到成年的极端现象。M和彭可欣的患病经历如果回过头再去看,有很多的细节都可以修补,如果不是积重难返,也许悲剧可以避免,实在令人惋惜。她们的妈妈都习惯于用发泄愤怒的方式来面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寄希望于孩子自动觉悟、自动改正。她们不明白,孩子并没有这个能力。愤怒只会令孩子产生更大的精神压力,令问题更加严重化和复杂化。理解他们的无助,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本文转载自“女子无才便留德”,作者“无才姐”。公众号以中德文化差异为背景,以家庭教育为基本主题,探讨生活多层面、深层次的问题。无才姐,才华有限而热情无限。资深留德华,淡定俩娃妈。用有趣的灵魂,抵御育儿路上的鸡飞狗跳;透过公共议题,发出冷静、逻辑、高效的声音;穿越众生喧哗,守护温暖与爱。
- 更多精彩好文 -
【蓝橡树家长圈】家长的圈子决定孩子的人生高度!和数万家长一起,学习最新最全教育理念和方法;与数百位牛爸牛妈畅聊教育;线上线下家长沙龙提前占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