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真的在“叛逆”吗?

文 / 刘小话育儿
2022-03-09 18:16

:赵明

青春期孩子

真的在“叛逆”吗

本文简介

在家长的眼里

青春期的孩子总是“易燃易爆炸”

让家长感觉琢磨不透、无所适从

青春期的“叛逆”究竟为何产生?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又起到什么作用?

作为家长要如何理解孩子的“叛逆”?

让我们来听听

与青春期孩子

有丰富交流经验的赵明老师

从下面四个方面

谈青春期孩子的“叛逆”

1.“叛逆”源于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

2.“叛逆”是孩子“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需要

3.“叛逆”是孩子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

4.“叛逆”是孩子对人际关系调整的一种适应

智慧家长锦囊系列家长微课:

青春期孩子真的在“叛逆”吗?

主讲人:赵明老师

在和父母工作的过程中,

我经常听到他们这样说:

“孩子不像以前那么乖了,什么都不听我们的了”

“以前孩子什么都跟我们讲,现在都不跟我们说话了”

“搞不懂,问他什么都不说,你问多了,他反过来吼你一句”

“看着孩子各种各样的毛病,心里又着急又挫败,管他吧,他嫌我们烦;不管他吧,他又说我们冷落他,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

一般情况下,这些父母所面对的孩子

正处于青春期。

我们通常认为

青春期是12~18岁

,正好在初中、高中这个阶段,但是一般

女孩在10岁、男孩在12岁前后,就已经进入青春期

,这个时候的亲子关系所呈现出来的张力让很多父母措手不及。

青春期是从儿童走向成人的一个过渡阶段

,这个阶段与生命早期的发展有着许多相似性和重复性。如同胚胎在母亲子宫内的孕育和生长,生命从一个小细胞最终形成一个婴儿,其中的成长与变化速度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的发现,伴随着男孩子开始变声,女孩子开始来月经,初中前后孩子的个头窜得最快,他们逐渐成熟的身体顶着一个“不成熟的脑袋”。生理的剧变同样诱发了心理的剧变,

“不稳定”是这个阶段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他们不仅需要不断地学习来面对外在的现实压力,同时还要面对内在更为剧烈的冲突和挑战,最后形成一个较协调、稳定的自我感,这个时候往往会唤起很多的焦虑,而这样的焦虑,同时又是难以言说的。

当“超出负荷”的压力需要排除或从意识上驱逐,“逆反”行为便被当作是宣泄的主要方式,

这种违抗行为的高峰期发生在14岁左右

,这个时候孩子通常会

采取各种各样的行为模式和应对方式

,从父母眼中循规蹈矩的“好”孩子逐渐变成桀骜不驯的“坏”孩子,这些现象被我们习惯称为青春期“叛逆”。

如果说“叛逆”是父母对孩子某些特殊行为的一种命名,那么命名本身会直接带来条件反射——镇压,结果是

父母越镇压,孩子越叛逆,最终父母会陷入弥漫性的焦虑。

青春期孩子真的在“叛逆”吗?

从孩子生命发展的过程来看,“叛逆”其实是

一个好的开始

一、“叛逆”源于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

“自我意识”

,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我和你们是不一样的”。

“自我意识”最早出现在孩子3岁左右,当一个孩子在表达自己的需要,从“宝宝要喝水”到“我要喝水”时,“自我意识”就出现了,

从某种意义上,孩子所谓的“叛逆”就开始了

孩子开始努力地发表自己对于世界的看法,努力地证明“我和你们是不一样的”,这种意识到了青春期会表现得更加强烈。

在和青少年工作的过程中,我经常听到他们表达这样的心声:

“即使我知道父母说的是对的,我也不会听他们的,因为那是他们的想法,而不是我自己的想法。”

“当我和父母争论时,事实层面谁对谁错并不重要,关键是气势上我绝不能输。如果输了,我会觉得很没有面子。”

“比起父母所说的内容,我更在乎父母说话的态度。我又不是他们的附属品,他们必须用尊重、平等的语气和态度跟我沟通。否则,即使他们说得再有道理,我也不想听。”

在咨询中,很多父母告诉我,要么孩子关起门来拒绝沟通,要么在捍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时伶牙俐齿,自圆其说,让父母很有挫败感。

孩子在这个时候生理发育成熟了、认知和思维能力提高了,更具备和父母对抗的能力和条件,

其对抗背后的真正原因是想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活出和父母不一样的自己的内在驱力。

所以,当孩子和父母的观点不一致的时候,父母应该感到高兴。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孩子终于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不再苟同他人,这是他开始成熟的象征,这是生命的一种成长和进步

二、“叛逆”是孩子“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需要

“自我同一性”

是西方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青少年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以及“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一个明确认知,并体验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体验到自我的统一性和一致性,从而让当下的生活实践更有方向感。

换句话说,

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一旦形成,就意味着青春期的结束和成年期的开始。

所以,建立“自我同一性”是青春期最重要的发展任务。

如果孩子从小就一直很乖、不叛逆、不惹事,

这样的孩子到了青春期或者成年期往往会缺乏主见,容易盲从,不喜欢改变,无法应对挑战

。他们会回避变化和压力来获取安全感,当遇到挫折时,容易丧失目标和信心。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

“同一性早闭”

在心理咨询中,我会发现这样的规律:小时候表现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小时候表现得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长大之后往往心智越成熟。

因为“乖”意味着讨好大人,忽视真实的自己;“乖”意味着不敢表达真实情绪;越“乖”的孩子依附性越强,自主性越差,因为“乖”孩子身上有父母太多的控制。

“叛逆”是孩子探索自我、建立“自我同一性”的一种途径

,就好像小树苗在暴风雨中通过不断的挣扎,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更加扎根大地。

三、“叛逆”是孩子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

脑发育的不均衡使得青春期孩子容易产生情绪问题。

大脑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位叫做

前额叶皮质

,它差不多就是在我们额头后面的部分。前额叶

负责判断、逻辑推理、行为的执行、控制冲动

等。可偏偏这么重要的一个部位,却是我们整个人体发展最慢的一个部分。

1988年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人类平均年龄22岁左右,前额叶可以发展80%的功能,有的研究甚至指出平均年龄延后到了30岁左右。

同时,青春期孩子需要面对更大的成长压力,

他们在“自我同一性”的探索过程中会经历自我怀疑、混乱、矛盾与冲突

,对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感到困惑、怀疑

,这加剧了青春期的情绪问题。

如果这些不良情绪被掩饰和压抑,不叛逆、不发泄、不疏通、不流动,那么孩子的内心必然会堆积起大量的负能量,一旦受阻,可能会诱发青春期抑郁;一旦爆发,可能会导致躁狂发作。

从生命的角度来讲,

“叛逆”是青春期孩子自发的调整和运化自己生命动能的一种表现。

四、“叛逆”是孩子对人际关系调整的一种适应

“依恋”是亲子关系的重要特征

,进入青春期之后,亲子关系开始发生变化,

“自主”取代“依恋”成为亲子关系的突出特征

,孩子开始疏离父母,更多地与同伴相处,他们更在意自己在同伴眼中的自己,远远超过在父母眼中的自己。

心理学研究表明,

同伴交往对孩子的社会化发展有重要影响

。在与同伴的相处中,孩子学会

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学会怎样

理解他人

,并不断

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这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很重要。

咨询经验也告诉我:对青春期孩子而言,

交朋友的重要性大过考大学

。父母要关注孩子最好的朋友,如果孩子在这部分遭遇了困难,请拿出找补习老师的劲头和孩子一起讨论面对。

我记得有个初三的孩子,因为人际关系的困惑前来寻求咨询。有一次咨询,她一来就告诉我最近的月考考了全班第一,我很为她感到高兴,我还没有来得及向她表示祝贺时,她话锋一转,开始跟我分享她们最近宿舍里发生的“大事”,整节咨询时间我们都在讨论她和室友之间,她和班上同学之间所发生的事情以及她的感受和想法。那一刻,我再次意识到当我在和青春期孩子工作时,我就是他们的“大朋友”,

在关注她、聆听她、懂她,在她需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引导。

最后,我们来看看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发展路径

:自己做主、与众不同、离开父母、寻找伙伴、实现自我。毫无疑问,

这是一股生命之所以生生不息的生命动能

庄子在《逍遥游》中也有这样一句话“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意思是: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展开的双翅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从这句话里我们看到的是青春期孩子鲜活而怒放的生命气息,而非我们所理解的“叛逆”。

“青春期叛逆”只是孩子生命旅程中的沿途风光,

父母千万不要把孩子成长过程中暂时出现的现象当作是不变的,从而升起莫名的恐惧、紧张和焦虑,

往往这些情绪才是真正制造亲子冲突,阻碍孩子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

,很多时候只要父母一放松,亲子之间的问题就已经解决了。

作者介绍

赵明,国家注册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德舞动治疗师、高级亲密关系咨询师、沙盘游戏咨询师、家庭治疗师;中国干预协会会员;广东省心理学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舞动治疗协会会员;中美高级精神分析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成员;儿童精神分析联盟成员;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研究中心外聘团体心理咨询师。赵明老师从业十二年,累计个案时数超过6000个小时,团体带领超过300个小时;个人及团体体验超过260个小时,个人及团体督导超过240个小时。

音频、文字 | 赵明

编辑 | 李静欣

审核 | 林佩珠

沈家宏心理

咨询预约助理

在线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