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从两个字,可以看出一个孩子有没有心理问题

文 / 成长树
2022-01-19 13:05

文 | 小树妈妈

来源 | 小树妈妈

曾看过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的一个节目,李教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她谈到:

经常遇到一些有心理问题的人,找我们咨询。(我们就会)看这个人什么表现。

他如果说:哎呀,这个事儿吧,我觉得我也有点不对,但是当时我觉得他那反应有点过当。

他的描述中,你、我、他都用的话,这个人就是比较正常。

他如果上来就说我怎么样、我怎么样、我怎么样,他的整个(描述)过程全是「我」,你就知道这个人他整个没有反思。

这样的人,就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李教授的说法,也许相对绝对了一些,但是不可否认,生活中的表达方式,的确对一个人有很大的影响。

一个凡事都以「我」为中心,不懂得换位思考和对事件进行反思的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问题。

他可能会很难交到知心的朋友、被同学、同事、领导疏远,自己也可能陷入纠结、困惑之中,人生很难得到平和的幸福。

而换位思考和理性看待问题的能力,都很难速成,非要父母在生活的点滴中言传身教才行。

今天想专门跟大家分享一些日常生活中,跟孩子沟通的技巧和培养换位思考能力的技巧,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遇到孩子出现问题

多描述,少说「你」

前几天我看到一位妈妈的反思,她说自己打开冰箱拿水果,手一滑,一盒桂圆掉了下来,散了一地。

女儿看见了,急忙跑过来帮她捡,有几个滚到冰箱底下了,女儿就拿起扫把,趴在地上帮忙把桂圆拿出来,然后抬起头冲她甜甜的一笑。

这位妈妈说,那一刻,她真的很想跟女儿说一句对不起。

因为她试想,如果是女儿她把水果散了一地,自己绝对会骂她。

应该会有点生气的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东西都拿不住,你自己捡起来吧!

这位妈妈还感慨道:女儿犯错,我总是第一时间出来指责甚至大声吼她,我想她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而我犯错的时候,女儿只是跟我站在一起,共同改正!

其实这位妈妈之前对待女儿犯错的态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特别常见到。

这种指责性的批评,往往把重点放在了「你」身上——你不小心、你太笨了、你怎么这么不争气、你真胆小。

孩子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对问题的归因就容易出问题。

要么容易自己变得很自卑,产生习得性无助,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要么就想方设法逃避责任,把什么事情都推到别人身上。

更好的解决方式,其实是用中性的语言来描述问题。

比如孩子把衣服乱放,父母不要直接说:

跟你说了多少遍了,回家换下来的衣服别乱扔,你这样邋里邋遢的,将来怎么办?

可以直接描述问题:衣服没有放好。

图片来源:电影《结婚礼服》

一般情况下,孩子就会把衣服放好了。

如果还没有,可以试试运用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出的非暴力沟通公式:

观察:描述我所看到的和听到的

+

感受:诉说自己的真实感受

+

需求:说出自己现在的需要

+

请求:说出具体的要求

我看到沙发上有很多脏衣服

+

妈妈喜欢家里干净整洁,这样的房间让妈妈感到不舒服

+

我累了一天,想要个舒服的环境

+

你能在 9 点之前,把屋子整理好吗?

这样的句式是不带攻击性的,更容易得到孩子的配合。

如果孩子还是不行,那么可以加上一些提供选择、采取行动的方法。

比如告诉孩子:9 点之后,我会帮忙收拾,但是我也有权把脏衣服收起来。

直到孩子承诺不在乱丢衣服,或者自己把脏衣服洗干净,父母再把衣服还给孩子。

父母经常处理解决问题,孩子更容易学会理性客观态度。遇事不容易极端化,心里自然也就会更阳光。

给孩子制造一些麻烦

更有利于学会换位思考

教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的另一个方法,就是不要让孩子过得太过「无忧无虑」。

就在前段时间,看到这么一段新闻:

一位低年级的学生家长,在老师安排完值日任务之后,找到老师,希望老师可以不要让自己的学生打扫卫生。

家长解释到,孩子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在家也从来不做家务的。

父母疼惜孩子很正常,但很难想象在这样溺爱下长大的孩子,日后会成为有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能力的人。

因为他失去了直面生活问题的机会,也就自然不会去反思。

之前跟大家分享过一部纪录片,叫做《他乡的童年》。里面有一集是去日本幼儿园采访。

日本很多地方的设计,都被公认很方便。但是在幼儿园里,却经常可以看到不少故意给孩子带来不便的「反人性化」的设计。

比如教室的门,经过了专门的计算,需要孩子们很费力才能把门关严。

园长解释说:这里是特意为之的,冬天的时候,离这个门近的孩子会说冷,关门的孩子,会回来把门重新关好。我们通过这个设计,来教育孩子做事要彻底,把事情一步到位做完整。

园长还说:我们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行动,去培养孩子们。让他们学会去在意和照顾他人的心情与感受。让他们从小就懂得,不要轻易给别人添麻烦。

类似这样的设计,幼儿园里还有很多。

比如操场草地也是不平整的,坑坑洼洼,看起来没人打理的样子。

但设计者表示:给孩子带来不方便更好,因为面对不方便,孩子会开始思考,形成他们自己的理解。

我觉得这些都挺受启发的,好的教育,并不是什么都帮孩子做好。

实际上,为他人着想的心、留意生活细节的心、给他人带来便利的心,都是需要他有自己的亲身体会才能磨炼出出来的。

体贴的性格、完善的人格,都来自于对自身经历一次次的反馈和总结。

养成复盘思维

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现在我家俩孩子的时间还是挺紧张的,但是即使在她俩冲刺小升初最忙的那段时间,我们还是会抽出一定的时间来进行「复盘」。

我觉得无论是对我自己还是对孩子的成长,都有很好的帮助。

如果孩子遇到了什么纠结、困难的事情,我一般会问这么几个问题:

1. 关注情境: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会让孩子只把事情本身的来龙去脉表达出来。

2. 关注想法:我会问孩子,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3. 关注情绪和行为:你有什么情绪和感觉?你最后对这件事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

4. 关注未来:下次遇到类似的事情,可以怎么做?

这些是几个基本的问题,有时候我们也会展开讨论一下,比如:

「这次事件中,是不是也忽视了一些自己的优势或者积极的一面?」

「这件事最让你困扰的部分是什么?」

很多时候这样一聊完,孩子的情绪就平稳很多。她们会意识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只有一种,看待问题会更客观和全面。

限于篇幅,方法就暂时分享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