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宏人设崩塌:优秀小孩的心理疾病,多是来源于控制型父母

文 / 喵姐早教说
2021-12-24 00:25

王力宏的瓜终于在本人发出道歉声明后暂时落下了帷幕。在完美人设崩塌之后,我想跟大家聊聊王力宏完美小孩背后的控制型父母。

从履历来看,王家一门都是学霸。

王力宏的父亲王大中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医学系,母亲李明珠毕业于国立政治大学,哥哥王力德是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大嫂也是耶鲁大学毕业,弟弟王力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表哥表嫂哈佛大学毕业。

再往上推,王力宏的长辈亲戚则有更多名人,王力宏的曾外祖父是晚清海军上将许凤藻,王力宏舅公是知名历史学家许倬云,王力宏的奶奶许留芬清华大学毕业,著有《会计学原理》《英汉汉英会计学辞典》。

家里的孩子们都被王妈妈李明珠培养成了硕士、博士,王力宏已经算是家族中他这一辈人里学历最低的了——硕士。

他为了证明自己一直非常努力,他选择了去威廉姆斯学院就读,后来学音乐曾经一度让家人十分失望。

奶奶许留芬这样在外人面前提及自己的孙子:“这没什么,唱歌只是种职业,混口饭而已。”

虽说王力宏在美国出生长大,但他妈妈还是给他制定了一套严苛的中式家规:

不能随时看电视、吃零食,有门禁,考试考不好还有惩罚。

被玩伴嘲笑,又被家规限制,王力宏的童年不算顺遂。

一直到6岁那年,他接触了小提琴,才稍微好了一些:因为彼时的他发现,小提琴如果拉得好,可以让身边人刮目相看。

可他的父母对他的要求是,要成绩优秀才能去练琴。

考试成绩不好,那你就休想碰琴。

从幼年开始,王力宏的妈妈就管束着儿子的方方面面。

王力宏于1995年出道,1998年22岁时加盟索尼音乐,当时他还是个青涩的大学生,开口闭口都是妈妈,也常常表示跟妈妈感情很好,看起来乖巧又贴心。

王妈妈身为王力宏最信任的人,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出面跟公司沟通的第一线人物,不管是唱片内容企划还是讨论王力宏的演艺事业发展,任何事情都要透过她。

她会亲自为儿子王力宏的团队招聘,筛选简历,也只把眼光放在高学历的应聘人员身上。

音乐、影视、投资、房产,都是她大权在手,大包大揽。

在李靓蕾的长文里,王力宏被描述成被母亲的强势,“折磨”得异常痛苦的男人。

37岁的王力宏却依旧无法做想做的事,无法掌握自己的工作、感情或者经济。

王力宏曾在不同节目里提过自己沮丧地躺在地上好几天不起来的过往,其实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王的情绪一直有问题,在心理学上一个人时常崩溃而导致一动也不动通常意味着内心极度的压抑和扭曲,这个压抑也许就是父母对他的过度管制,乖小孩外表下的无声的反抗。

孩子成年了,有事业了,父母却仍未放手,依然干预他的事业,他的人生。

“幸福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点,家里没有控制欲很强的人。而不幸的家庭,都有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

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家,发表在《积极心理学期刊》的一项研究发现:家长控制欲过强,对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负面影响,竟然与痛失至亲,对人们产生的负面影响程度相近。

什么是控制型的父母呢?

在生活中,总是独断专行、粗暴打断孩子的一般是控制型父母,日常中比较强势,总是企图用这种压抑性的口头禅一句定乾坤,时刻彰显着自己在家高高在上的地位。

可是,对孩子来说,这不是好事。

孩子小,开始怕了,对你言听计众。但是,惧怕不代表信服,孩子表面上平静。心理上却毫无安全感。当他长大,总有跟你进行权力之争的一天。

想一想那样的亲子关系都觉得很闹心。

想不闹心?那就要学会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事事都帮孩子做决定。遇到事情,多去跟孩子商量商量,听听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

同样,那些总指责孩子“你这孩子,总是……你怎么又……”的家长,当我们用“总是”去指责孩子,其实这只是我们对这件事长期积累了很多负面情绪,但并不一定完全客观,而且会给孩子贴一个不好的标签。

如果孩子认同我们的标签,觉得自己就是这么一个人,就会很难改变;如果孩子不认同,就会想着怎么反驳我们,也不会改变。

父母控制欲强,孩子的心路历程一般是这样的:初始顺从,中途反抗,最后妥协或毁灭。

乖小孩背后的心理疾病就是这样来的。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不能总是牵着孩子的手走,而还是要让他独立行走,使他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

“我是为你好”,是最可怕的控制。

爱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爱情亲情都一样,没人想要被控制的人生,孩子更是。

家长不能打着爱的名义,限制孩子的自由,要学会尊重孩子,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喜好。

中国父母的最大错误在于,觉得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他们要在这张白纸上画出自认为美丽的图案。所以,很多人会给孩子规划人生,将自己无法实现的愿望,全部倾注于孩子身上,甚至将后半生的目标全部投入望子成龙的努力中。

有人还喜欢把“听话”当作评判孩子好坏的标准,实际上这很片面。

很多妈妈眼里,孩子没有按你规划的人生走,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做自己的决定,就是“叛逆”。

美国加州大学Kristin Hansen Lagattuta等人曾经有一项研究,研究者找来了60个小朋友,年龄在4-7岁间,要求小朋友对父母的一些“规定”做表态,这些“规定”涉及小朋友日常的事情,包括交什么朋友、穿什么衣服、玩什么玩具等。

结果表明,当父母越无视孩子内心,总表达反对,他们的孩子会越叛逆。

而且控制型妈妈容易养出回避型孩子。像王力宏,本质及其自私,他没有共情能力,也缺乏爱人、体谅人的能力。

他们下意识地通过各种方法来回避家庭生活,他们会长时间的忙于工作,或总是埋头看书、看报、看电视。他们渴望拥有自己的空间,最喜欢那种来去自由的关系,当配偶企图保持一种亲密状态,或有进一步需求时,他们便会立即退缩,甚至生气:“你怎么没完没了?你要求得太多了。”

有的妈妈每次问孩子:你要不要…?看似是在询问孩子的意见,实则还是专制。问你只是走个形式,那就是说明她已经为孩子准备好了什么,下一秒就要给孩子了。这不是问句,是陈述句。不管孩子说要或者不要,都会给孩子,一定让孩子接受。

这样孩子又怎么会觉得你尊重他呢?

一些家长会比较强势,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喜欢用一些命令性的词汇:不准、不许、不能等。虽然这类词语可以有效地表达你的要求,但也限制了孩子个性的发展。

也许一声“不许”可以让孩子瞬间听话,但很多时候却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并且故意不听话。而随着次数增多,亲子关系也越来越差,最后你只能抱怨:“怎么孩子就不和我亲呢?”

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只有良好的心态才能教出积极向上的孩子。

父母要求自己优秀,父母从小到大的严格管教本身都没有错。错的是没有建立在平等和尊重基础上的情感,不过是变相的压迫。因为当一个人想要苹果而你给他一个梨,这样的付出很容易变成相爱相杀。

沟通是一切的桥梁,做父母的想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真正的了解孩子的想法。

沟通,尊重,理解,最要不得的就是“我都是为你好的”控制。否则真正的结果是像王力宏一样他永远长不大,连45岁闹离婚都躲在父母背后,不能真正像个成年人一样面对错误、负起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