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前30秒,人都会看到什么?心理学家研究了多位濒死患者得出结论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人在濒临死亡时,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会是影视剧里演的灵魂抽离出自己的身体,像一道影子站在远处观看自己,飞速回顾过往一生吗?
关于“濒死体验(Near death experience)”学者们给出的解释是,指人在呼吸、心脏停止或无限接近停止时的临床死亡状态下的各种心理体验。
它的核心感受是主体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从身体里出来,作为一个旁观者看自己身边发生的一切,并伴随着一些奇特的景象,例如发光体、特殊色彩、气体等。
濒死体验分为预期性和非预期性两类。预期性濒死体验是指个体由于长期的生病,对死亡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下的濒死体验,而非预期濒死体验通常指那些突然发生的意外事件导致的,如车祸、自然灾害等。
曾有经历过濒死体验的人,说起他们的濒死体验。
A说:“我20年前发生车祸,我脑里有很清晰的画面,我漂浮在医院的天花板上,淡定看着手术台上的自己,然后突然就被抽回身体里,这事是真的,我发誓。”
B说:“我生孩子的时候难产,一度昏迷,我感觉自己很开心的往天上飘,周围都是黑色的,天的最高处有亮光,我看见自己躺在下面,家人们围在我身边哭,一边大喊着不要睡不要睡,但我回不去,就一直往上飘。”
他们的感受和学者解释的相似类似,都有一种很虚幻的感受,感觉自己置身于另有一个世界,时间变得漫长。
这种体验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人的身上,就像很多人会患感冒一样,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它呢?其实研究濒死体验能够让我们对生命本身有更深刻的认识。
来自美国的University of Virginia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心理学家Bruce Grayson,为了研究濒死体验创立了国际濒死研究协会,研究死前30秒最真实的体验,都会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他除了对身患重病的病人进行研究,他还收集了1000多名与他联系的濒死体验者的样本。经过数据对比发现,有10%~20%的人报告说有过濒死体验。
他还发现,在他研究过的濒死体验者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因为经历过濒死体验后转行,有四分之三的人生活方式以及参与的社会活动出现显著变化。
有参与者说,濒临死亡的感觉让我变得更理解这个世界,也更加眷恋这个世界,并且强烈感受到活着的幸福感。
以往能够轻易引起我愤怒情绪以及仇恨的事情不再能轻易激起我的情绪,我更愿意把时间花费在陪伴家人、陪伴朋友等以往并不在意的事情上,我开始发自内心的同情那些遭遇不幸的人, 格外珍惜和家人们在一起的时光。
王小波说:“令人恐惧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死亡带走人的体验。”想必正是因为感受到了离开世界的恐惧,所以突然懂得珍惜拥有的时光。
通过对濒死体验的剖析,在被拉长的时空间里我们对生命和死亡的认知被拉上了一个层级,对意识的认知增强,从而拥有正确的生死观,学会发自内心地热爱生命。
其实我觉得若能在不威胁生命本身的前提下,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濒死体验,或许人们会更加的热爱生活。我们太容易忽略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而不加珍惜了。
就拿最普遍的熬夜来说吧,因为还健康年轻感受不到疾病的威胁,所以过分的透支消耗自己的身体,等到真正的生病了才追悔莫及,现实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演这样的事情。
以及生活中亦存在不少或有自杀倾向、或浑浑噩噩消耗躺平的人,有时候看着这些人消耗自己的生命,颇感惋惜,明明大好青春可以创造无限可能,可却迷失在黑暗里。
其实人类真正的自由来源于生命本身的广阔,当你学会热爱生命本身,那些困扰你的事情就会大大减少。
对生命的感受不是来自于无限拥有后的刺激,而是每一分每一秒真实存在的具体感受。
所谓爱过方知情深,醉过方知酒浓,可能只有死过,才能明白生命的美妙,才能懂得自己现下拥有的有多可贵。
然而矛盾点也在这儿,你可以谈很多次恋爱,却不能死很多次,通常情况下,当我们意识到生命的可贵时,也就走到了生命尽头,所以这个世界才会那么多,如果怎样怎样。
因此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不要沮丧,加油生活,保持热爱,就已经赢了。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