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女心理师》,你还想让孩子听话吗?
我最近在追一部剧叫《女心理师》,云闺蜜们有没有也在追的呀?
剧里的几个案例都让我挺有感触的,尤其是小莫。
小莫是个老好人,公司的同事们经常指挥他干这干那,他其实不愿意,但总是不敢拒绝。
比如,同事急着下班去约会,让他帮自己写策划报告,他答应了。
下雨天,同事让小莫帮忙捎咖啡,已经走到公司门口的小莫又答应了。
去聚餐的同事拜托小莫把自己电脑里的文字做成ppt发给领导,他虽然已经坐上了回家的车,但还是答应了。
在小莫的世界里,好像就不存在“不”这个词。
我猜很多妈妈都和我一样,看剧时除了很想冲进去告诉小莫:
“你干嘛那么傻啊,不愿意就拒绝,为什么要委屈自己呢?”
还很担心,如果自己的娃变成这样处处退让、不懂拒绝的讨好型人格可怎么办?
讨好型人格
心理学中所谓的讨好型人格,是指一味的讨好他人而忽视自身感受的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讨好型人格,小莫的每个心酸时刻,弹幕都有人在共情“是我本人了!”、“我也是这样”。
这类人常常会有以下几个特征,妈妈们可以关注一下自己的孩子是否有这些表现或倾向:
1、低姿态:总是优先考虑别人的需求,习惯忽略或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
2、低价值:对自己认可度低,觉得“我本身”没有价值,“我的付出”才有价值。
3、高标准:对“好”的定义标准高,一听到指责,就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
4、高追求:非常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生怕和别人发生冲突。
讨好型人格的人很努力地与他人建立友好的关系,可往往并不见效,换来的除了更多的忽视,还有更低的自我认可。
就像《女心理师》里,同事们对小莫的帮助没有半点感激,反而一直把他当软柿子捏。
新同事请全公司同事去聚餐,小莫为此换了新衣服、做了头发。结果聚餐的地点换了,唯独没有通知他。
被同事集体忽视让小莫很难受,可他第二天却主动给同事们买了奶茶,因为他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够好。
看到这,是不是对小莫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其实,小莫被人伤害后还去讨好,和他从小的家庭教育有非常大的关系。
什么家庭容易养出讨好型孩子?
小莫在做心理咨询时,说出了自己一直不敢拒绝别人的原因:
原来,小莫很小的时候就经常被同学捉弄和开玩笑,这让他觉得很不舒服。
他把这件事告诉爸妈,可他们只是云淡风轻地说:
“你躲得远远的,忍一忍就过去了,要懂得和别的同学搞好关系。”
“别人不喜欢你,你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到了中学,有个同学要求小莫替他打扫卫生,小莫拒绝了。
结果,就遭到了疯狂的报复,他在校园里处处遭受霸凌,被打被排挤,可他再也没有告诉父母,因为他知道说了也没用。
这么多年过去了,小莫一直很后悔,如果那天,他没有拒绝那个同学的要求就好了,他就不会遭受那么多痛苦。
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小莫再也不敢拒绝别人,生怕惹出事端。
觉得别人不喜欢自己,他就按爸爸妈妈说的那样,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然后告诉自己再忍一忍。
心理学家认为,讨好型人格内在都住着一个敏感脆弱的小孩,有先天的高敏感原因,也有成长环境的原因。
而家庭教育往往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这2种父母最容易养出讨好型人格的孩子:
1、老好人式的父母
小莫的家长就是这种类型的,这类父母自我认可度和价值感都比较低。
他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向孩子灌输做人就是要能忍,讨好别人才能得到优待的观念,还会言传身教许多迎合别人的方式。
他们在孩子小的时候就会选择牺牲自己孩子的需求,去满足别人家孩子的需求。为了照顾别人父母的脸色,而委屈自己的孩子。
在这种家庭生长的孩子,长大后常常不自觉地就开始迎合别人。
2、控制欲强的父母
我有一个朋友,她的父母控制欲非常强。
小到她每天穿什么衣服,吃什么东西,大到要考哪个学校,学什么专业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在家里,她没有任何说“不”的权利,也不能发表自己的想法。
后来,她大学毕业第一件事就是逃离家乡来上海工作,她说自己快窒息了,只想离父母远一点。
我这个朋友也是个老好人,总是帮别人做这做那。和我们出去时,问她意见,她都是说“随你们”“我都行”。
控制欲强的父母总是要求孩子要听话,不能有自己的意愿和想法。
如果孩子做不到,父母就会批评甚至打骂他们。
慢慢的,孩子会失去自我,内心的声音被完全泯灭,变得胆小怕事,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
同时也学会了对父母察言观色,小心翼翼地讨好。
长大后,讨好父母的模式会被他们应用到所有外部世界的人身上,成了他们的生存法则。
如何避免孩子养成讨好型人格?
1、尊重孩子,允许孩子“不乖”
想避免孩子出现讨好型人格,我们不能一味地要求孩子听话,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平等地对待他。
之前,我在网上看过一张图片,是一个妈妈在电梯口贴了一张寻物启事,寻找孩子丢失的一本奥特曼卡册。
在寻物启事的最后写道:这是孩子攒了很久的卡片,是他很心爱的东西,如果您捡到了,请及时联系我们,非常感谢!
很多网友都表示,“有这样尊重孩子的父母真的太幸福了”、“我要是有这样的父母,宁可这些卡片不找回来也行”。
这件事之所以让我们感动,是因为看到了父母对孩子的尊重,他们用这种方式告诉孩子:
“你很重要,你的想法很重要,你喜欢的爸爸妈妈愿意支持,不喜欢的也不会勉强。”
这样,孩子会有更强的自我意识,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妈妈们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导他多说这三句话:
1)“我觉得......”——让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2)“我喜欢......”——让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喜好
3)“我不能/我不要......”——让孩子向别人说“不”,懂得拒绝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允许孩子说“不”,给孩子拒绝的权利,让孩子明白拒绝别人是很正常的事情。
在非原则性的事情上,还可以多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2、鼓励孩子做自己,你本来就很好
交朋友是孩子人际交往中非常关键的一环,也很容易让他们陷入误区。
美剧《小谢尔顿》的主角小谢尔顿有着超高的智商,9岁就上了高中。
但是,他不喜欢与人交往,这么大了连一个朋友都没有。
为此,妈妈非常担心,看他在学校总是独来独往,一个人上下学、一个人吃饭,心疼得不得了。
小谢尔顿为了缓解妈妈的焦虑,阅读了很多关于社交的书籍,决心要交到朋友,让妈妈放心。
他努力地按照书上的方式去和同学们搭话,尝试融入他们。
可小谢尔顿发现,这些同学和他实在不是一类人,他喜欢学习和阅读,可那些同学只对漫画、美妆和八卦感兴趣。
所以,小谢尔顿的交友计划均以失败告终。
直到有一天,他遇见了一个和他有着同样爱好,喜欢学习的同学丹。
小谢尔顿甚至没有动用在书里学到的交友技巧,就很自然地和他成为了朋友。
有些娃会因为想交到朋友,就选择去迎合和讨好,希望这样的“付出”和低姿态能让他们喜欢自己。
我们一定要让孩子明白,这种方式换来的“欢迎”,并不是真的喜欢,更不是真正的友谊。
真正的友谊,不靠讨好和迎合,不靠委屈求全,而是靠两个人相互吸引和共同付出。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要做好自己就会成为一个发光体,吸引别人的目光。
我们要告诉孩子明白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喜欢你。但总有能够发现你的优秀品质,愿意和你做朋友的人。
所以,勇敢做最真实的自己,你本来就很好,根本不需要去讨好别人。
3、“BEAR四步法”让孩子不再害怕冲突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和别人有意见相左的时候。
别说孩子了,我们大人也经常为了避免冲突就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选择退让。
英国心理学家雅基·马森,曾经为讨好型人格写过一本书叫做《可爱的诅咒》,它还有一个扎心的副标题——圣母型人格心理自助手册。
他在书里提出了一个“BEAR四步法”,可以用来应对人际交往中的冲突时刻。
让孩子在与别人有不同意见甚至发生冲突时,既能保持好好沟通的场面,又能坚持已见,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BEAR四步法”是怎么做的吧:
第一步,Breathe呼吸,即调整呼吸,缓解面部表情,软化你正在传递出的非语言信号。
第二步,Eulogise赞扬,即真诚地赞扬你们目前所处的沟通与关系状态,消除对方的敌意,让对方有安全感。
第三步,Accept接受,即接受对方存在不同意见,仔细聆听,不要打断对方。
第四步,Respect尊重,即言行举止尊重对方,但仍然说出自己真实的所思所想。
其实,就是让孩子学会在面对分歧和冲突时,先平复自己的心情,保持友好的态度,再坚定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这个方法看着简单,要做到可不容易,所以我们要多创造机会让孩子锻炼锻炼。
比如定期搞一个家庭辩论或者家庭会议,让孩子练练手,等到和外人交流时就游刃有余了。
我之前看过一句话是这么说的:
“人要像花草树木山川河流一样活得理直气壮。”
普通人可能觉得很简单,但对于有讨好型人格的人来说,是真的很难做到“理直气壮”。
讨好型人格的孩子,每走一步都很艰难。
我们父母要尽力为他提供一个安全、温暖的环境,让孩子能触达内心最真实的自我,让他获得自我认同的力量。
ps:没什么比养出健康快乐的孩子更重要,快给这么优秀的自己以及努力分享这些的我点个赞吧!答应我,我们不要走散!爱你们
家有学童 0~8岁书单|英语启蒙|18款英语APP测评|鸡娃失败后,我想通了
西式教育 才停学不到一个月,德国家长就疯了!
母婴育儿 | |
婚姻婆媳 |
你好,我是李点点,4岁女儿番茄、9岁儿子土豆的麻麻,擅长用漫画和文字记录二胎鸡飞狗跳的日常,分享硬核学习资源和可信赖、有深度的育儿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