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状态:生理反应会揭开情绪的伪装
我们的情绪状态,是我们最不可控的心理反应。
因为,我们的情绪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为情绪是直接受到大脑的条件反射而产生的,我们往往只能知道自己有了某种情绪,或者出现了某种陪你过感情,但是却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情绪心理学是研究情绪的科学,包括快乐与悲伤、期望与失望以及爱恋与淡漠、愤怒与恐惧、忧郁与焦虑等情感变化的奥秘,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这种独特的心理,通过对一个人情绪的观察,感受或者识别出他的内心动作和语言的真假。
美国科学家研究表明,只要把情绪的成分、维量、整合水平、适应作用、通讯功能,以及同认知和人格的关系揭示关系,就有可能对情绪心理学这一独具特色的心理现象作出解释。所以,通过一系列的真人实验,能够得出每个人不同情绪产生的依据,通过每个人的不同状态,也能够看出一个人的内心。
当然,情绪与认知是不同的,情绪似乎与个体的切身需要和主观态度联系着,也就是直接连接着一个人的内心。从这种联系中可以引申出情绪的两种特殊存在形式,第一种是其内在状态或体验,第二种是其外显表情和动作。这是认知过程所不具有独图特特征。因此,情绪与认知的联系是带有因果性质和互相伴随的。情绪可以发动、干涉、组织或被破坏认知的过程和认知的行为,认知对事物的评价则可以发动、转移或改变情绪反应和体验,所以说我们的情绪决定我们的认知。
而我们的情绪也左右了我们的生理反应。比如,我们在生气或者紧张的时候会气喘吁吁,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也会气喘吁吁,但是这两者的情绪却不一样。我们的愤怒和生气可以隐藏起来,我们的紧张也可以调控稳当,但是激动的情绪是每个人都能看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表情动作不自然,情绪却不激动,那样的话就一定是在伪装自己。
许多学派给情绪下的定义反映了和这类关系。比如,功能主义学家把情绪定义为:情绪是个体与环境意义时间之间的关系的心理现象。阿诺德的定义则是:“情绪是对趋向知觉为有意义的、离开知觉为有害的东西的一种体验倾向。这种体验倾向为一种相应的接近或退避的生理变化模式所伴随。”但是,拉扎勒斯提出与阿诺德类似不同的定义:“情绪是来自真在进行着的环境中好的或不好的信息的生理心理反应的组织,他依赖于短时的或持续的评价。”这种种不同的定义都揭示出情绪对人的需要和对人态度的联系,也就是人心的体现。阿诺德和拉扎勒斯还指出了情绪变化依据而具有的特点,诸如体验、生理模式、评价等。20世纪70年代,知名学者杨(Young)给情绪下的定义为:“情绪起源于心理状态的感情过程的激烈扰乱,他同时显示出平滑肌、腺体和总体行为的身体变化。”杨把情绪定义为是由感情过程的扰乱而导致的,这样就暗示了情绪同有机体的利害关系和心理联系,但是他更强调情绪“干扰”的性质。这个理论对情绪病理学特别有用。
情绪构成包括三种层面。众多的情绪研究者都从这三个方面来考察和定义情绪:1在认知层面上的主观体验。2在生理层面上的生理召唤。3在表达层面上的外部行为。当情绪产生时,这三种不同的层面就会产生共同的活动,构成一个完整的情绪体验过程。
当然,我们所说的情绪的主观体验不仅仅是人的一种自我觉察或大脑的一种感受状态,它也是种心理上的本能表现。每个人都有许多主观的感受,如喜怒哀乐等不同情绪。人们对不能事物的态度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每个人对自己、他人和事物都会产生一定的但又不同的态度,就比如说对朋友遭遇的同情,对敌人发自内心的仇恨,事业成功的欢乐,考试失败的痛苦等。这些主观体验只有个人内心才能真正感受到或意识到,但是却可以通过情绪的发泄,向外界传达出,如让人感受到“我很高兴”,让人意识到“我很痛苦”,让人感受到“我很内疚”等。
每个人在情绪反应时,常常会伴随着一定生理唤醒。如激动时血压升高,呼吸急促,脸色通红或者愤怒得浑身发抖,紧张得心跳加快,害羞的满脸通红。脉搏加快、肌肉紧张、血压升高及血流加快等一系列的内部的生理反应过程常常都是伴随不同情绪而产生的。
在情绪产生的时候,人们还会出现一些容易让人察觉的外部反应过程,这一过程也是情绪的表达过程。如人在悲伤的时候胡痛哭流涕,激动的时候会手舞足蹈,高兴的时候会开怀大笑。随着每个人的情绪变化而出现的这些相应的身体姿态和面部表情,都是情绪的外部行为。
通过情绪的外部行为就可以轻松地看出一个人的内心状态,他经常成为人们判断和推测情绪的外部指标。但是由于人类心理的复杂性,有的人会刻意隐瞒自己的情绪,隐瞒自己的心理活动。当然,有的时候人们的外部行为会出现与主观体验不一致的现象。及比如在一大群人面前演讲时,明明心里非常紧张,还要故意表现出镇定自若的样子。
在与别人交谈的时候,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细微的情绪变化,来真切地看出他的内心反应,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根据情绪状态来揭穿一个人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