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家庭幸福,光有爱是不够的,还要有界限和规则

文 / 三呆情感天地
2021-11-20 18:15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写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话真是震撼又戳心。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些家庭幸福的人,表现出来的大多是相似的特征,当你向他们讨教家庭幸福和谐的秘诀时,他们的回答通常都很简洁,甚至会让人觉得不太可信;而那些家庭生活不太幸福的人,表现出来的焦头烂额也总是千差万别,当他们向你抱怨时,你会发现同一件事在不同的人嘴里也会是不同的模样,令人难以置信。

穆尔曾经说过,“一个人为寻求他所需要的东西,走遍了世界,回到家里,就找到了。”幸福、温馨的家,是我们每个人的避风港,它能够带给我们温暖,为我们的心灵提供栖息之所。只是,幸福的家庭并不是浑然天成的,它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为之共同付出和努力。

那么,如何经营一个幸福的家庭呢?这不仅需要家庭中每个人都有意识有觉察地成长,还要处理好家人之间的关系。

面对父母时,我们是子女;面对子女时,我们是父母;而面对另一半时,我们又是彼此最亲密的人。不同的称谓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身份,在处理不同的关系时,也需要我们采用不同的方式。

以前,我一直觉得自己在家庭关系的处理方面挺有心得的,最近读完这本《与家人相处的秘密》,才让我意识到自己在与家人相处方面,尤其是在亲子教育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胡慎之

《与家人相处的秘密》的作者胡慎之是著名的关系心理学家,拥有20余年的心理咨询实践经验,15000余小时的个案经验,在解决家庭关系、婚姻情感、亲子关系等方面拥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曾担任CCTV《心理访谈》特邀嘉宾、 湖南卫视《变形计》特邀心理顾问、《爸爸去哪儿》《奇葩说》知识合伙人、《家庭教育指导师》教材副主编,被壹心理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心理学家之一

在《与家人相处的秘密》一书中,胡慎之将家庭关系分为五个模块,分别是“原生家庭”、“亲密关系”、“亲子关系”、“亲子教育”和“家庭关系”,用实际案例作为分析对象,为我们解析了父母、伴侣和亲子关系之间容易出现的问题,并针对每一个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胡慎之认为,“一切的社会活动并由此产生的情感和情绪,都是内在关系的纠结和反应。”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处理好四种关系,即:我与自己、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其中,“我与自己”的内在关系是所有关系的基础,它会影响我们和外界的所有关系。只有通过改变内在关系模式,才能改变真正的人际关系,达到自我和谐状态。

所以,书中的五个模块其实也可以划分为两种关系,即“我与自己”和“我与他人”。

这几年,“原生家庭”的概念越来越火爆,甚至成为了解释各种社会现象的关键词。确实,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儿童期和青春期,原生家庭的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

但是,作为一个成年人,却不能再将人生中的种种不顺都归罪给原生家庭,毕竟人生是自己过的,每一个选择都是自己做的,原生家庭可以影响你,却不能决定你。

心理学学者唐映红曾说:“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儿童期和青春期。进入成年期,个体面临着自己选择自身成长人生历程的情形,此后的人生轨迹和状态就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父母。即每个人在成年后都有着来自原生家庭的种种烙印,但如何对待以及发展就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态度和选择。”

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分离”,也就是与父母“划清界限”。

在儿童期和青春期,孩子需要父母的照顾和呵护,因此无论是物质上还是情感上都对父母非常依赖,自然很容易被父母的情绪裹挟,也更难抵御来自父母的伤害。

如今,我们已是独立的成年人,更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过去发生的事情已经无法改变,那就让它们都过去吧,不要一味地沉浸在童年的阴影中。同时,还要意识到,我们是独立的个体,并不是谁的附属品,我们有权力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生,哪怕是亲如父母也无权干涉,这就是“划清界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质,不要试图去改变别人。想要过好自己的生活,就一定要学会走出原生家庭、走向自己的世界。

对于一个独立的个体而言,除了要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另一个重要的关系就是“我与他人”的关系。在一个家庭中,通常会存在三种关系,分别是: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亲子关系,还有祖辈和孙辈共同生活的祖孙关系。在一些家庭成员较多的家庭中,甚至会存在更复杂的关系。

要处理好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光有爱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尊重每一位家庭成员的边界感

什么是边界感?它指的是对界限的判定或重视程度。如果一个人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边界,我们会说这个人没有缺乏边界感。若一个人总是无意识地把自己的事托付给别人,或是邀请他人跨入自己该有的界限,这其实也是缺乏边界感的表现。

缺乏边界感的人容易对他人的情绪和行为负责,或是期待他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而拥有健康个人边界的人,就会只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并承担自己选择所带来的后果,同时还能确保别人不侵犯自己的边界。

在家庭中,无论是亲密关系还是亲子关系中,边界感都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的父母、伴侣和孩子在这些身份标签的背后,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有独立的意识,需要独立的空间。在一些传统的家庭里,家人之间是没有秘密的,父母可以任意进出孩子的房间,孩子的感受也总是轻易被父母否定。在这种缺乏边界感的家庭长大的孩子,成年后很难正确地面对自己的边界。

首先,要清楚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的底线。也就是说,要学会为自己设定边界,无论是身体上的、情绪上的还是心理上的。只有先了解了自己的底线,才会逐渐掌握与家人互动的度,既不会侵犯别人的边界,也不会让别人侵犯自己的边界。

其次,学会识别边界被侵犯的信号。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你感觉到不舒服和愤恨不满时,说明别人打破了你的边界。有意识地觉察自己是在哪些场景下会出现这两种感受,并将不同场景下的情绪强度做一个排序,看看哪些场景下的情绪强度最高。当类似的场景再出现时,就是你需要提高警惕的时候。

第三,坚定自我意识,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边界感是建立在个人感受之上的,它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在建立边界感的过程中,我们一定会遇到来自他人的不满和不习惯的反应。这时,不要轻易妥协,要坚定改变的决心,尊重和忠于自己的感受,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只有我们自己的精神状态好了,才能有精力和信心扮演好我们在家庭中的角色。

第四,学会直接表达自己的边界,并敢于对他人的侵犯说“不”。当你感到别人入侵了自己的边界时,要学会直接表达出来,而不要憋在心里。这个“直接表达”指的是向对方说明自己的边界,而不是单纯地发泄情绪。成年人的必修课之一,就是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对于那些让你感到不舒服的请求,哪怕对方是自己最亲近的人,也要敢于拒绝。这样,才能让对方清楚你的立场和底线,逐渐建立健康的边界关系。

第五,从小事开始练习。如果你生活在一个长期缺乏边界感的家庭,那么刚开始想要建立自己的边界感,可能会比较困难。这时,不要试图立即就挑战最困难的事,而是建议从细微处入手,循序渐进地开始。

有人说,“家是营造幸福的地方,而不是讲对错的地方。”确实,家人给了我们无限的关爱和温暖,我们也把自己最温柔的爱给了家人。但是,在幸福的家庭中,光有爱是不够的,还要有界限和规则

虽说“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家人”,但却可以努力改善与家人之间的关系,使我们的家真正成为一个温馨、和谐、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